孙淑美 山东省平度市张舍中心小学 266700
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获取知识产生兴趣,在渴求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的内动力便是一个字“情”。在教学中所谓的“情”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即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是情境,即有意识地创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需要从情感和情境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一、培养亲密融恰的师生情感,诱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1.课前亲切自然的情感交流。
在课前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和学生聊一会儿,可以了解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可以适当地渗透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与学生交谈时,教师一定要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对上你的课充满了期望。
2.课堂上教师真诚平等的情感投入。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五册《统计与可能性》时,我在袋子里放入了5个红球和5个黄球,先让学生们猜一猜摸10次会摸到几次红球几次黄球。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我和学生一起参与答案的猜测。学生摸球时我便表现出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好奇,和学生一起猜到底是红球还是黄球,猜对了与学生一样兴高采烈。几轮摸球后,与学生一起总结规律。把学生当成与你一起探讨问题的伙伴,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从而激发学生更持久的学习兴趣。
3.课后利用多样化的奖励,与学生进行感情的沟通。
比如组织学生定期评选发言最佳奖、书写最认真奖、计算正确率最高奖、进步最大奖等等。这种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可以大大拓宽表扬的范围,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成功的可能。同时还有累计小五星换取奖品的活动。而奖励给学生的可以是在班级板报上公开展示的荣誉称号,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也可以是一张老师签名的小小书签、老师给买的一本书,甚至是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虽然这些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珍贵的。给家长打一个报喜电话,会让学生激动好多天。这些不仅大大强化了他们的成功意识,而且将时时激励他们对于数学学科投入更大的热情。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也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二、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由故事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遇见三只小猴子对着一堆桃子发愁。唐僧上前一问,原来三只小猴子一共采了312个桃子,想平均分给三只小猴子,不知道每只小猴子分多少。八戒马上说:“我知道我知道,用312除以3,每只小猴分14个桃子。”(老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把八戒说的竖式写在黑板上。)悟空听了连忙说:“错了错了,你算错了。”你知道悟空为什么说八戒算错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
2.联系生活情境,增添兴趣。
例如在讲平均数时,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甲乙两个小组举行套圈比赛,甲组5人,乙组4人,每人套12次,套中的圈数如下表:
甲组套圈统计表
看着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判断出哪个组套得准一些吗?学生有的说:“看个人,甲组1号套中12个,所以甲组套中得准一些。”这种方法马上被学生否定了,因为最少的也在甲组。有的便说:“看总数,总数是甲组多,所以甲组套得准一些。”这种方法也被学生否定了,因为甲组多一个人,用这种方法不公平。于是有的学生提出用算平均数的方法比较公平。那么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样教学,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效果非常好。
3.加强实际操作情境,提高兴趣。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将实际的物体摆在桌子上,让学生分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感受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物体的图像是不同的。在数学课中,可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内化知识。这样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愉悦感。
4.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设计了一个钟面,里面一圈是1至12个数字,当转完一圈后再转第二圈时,外面一圈便相应地出现13至24这些数字,非常的形象直观,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对24时计时法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心是纯洁的、细腻的,情感是丰富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唯有更好地识读他们的情感世界,用真情和他们去共同享受成功、面对失败,才会激发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莫大兴趣。
论文作者:孙淑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6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甲组论文; 情感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