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进步党组织制度透视_台海时事论文

透视民进党组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进论文,党组织论文,透视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港澳问题顺利解决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翘首 期盼的伟业,也是我们党确立的21世纪三大任务之一。当今两岸间经济文化正加速融合 ,但两岸政治关系却因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民进党上台而陷于僵局。今年1月钱 其琛副总理指出:“广大的民进党党员和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大陆方面欢 迎他们以适当身份访问”。因此,加强对民进党的研究已具有非常紧迫的重要性和现实 性。相对而言,过去大陆对民进党的研究比较薄弱,一般多从统独立场、台湾政局、党 派斗争等角度分析它。本文试图以政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为视角,重点对民进党作为一 个政党所具有的组织体系作一分析,以期能够深化对民进党的研究和把握民进党的发展 趋势,从而引发人们对台湾问题作出更加细致的思考。

刚性政党的组织架构

在分析民进党的组织体系之前,有必要先辨明民进党的政党属性,即它是刚性政党还 是柔性政党。所谓“刚性”,是指政党不仅有明确的党纲、党章,而且有比较严密的组 织架构、集中化的权力体系、比较严格的党纪和强烈的信念。柔性政党则与之相反。由 党外反对运动发展演变而来的民进党,在创立之初便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由于民进党当时面对的内外形势所决定。外部方面,执政的国民党就是一个威 权型的刚性政党,力量强大;内部方面,民进党内派系山头林立,利益纷争不断,只有 建立刚性的严密组织,才能统合各方面力量,减少内耗,一致面对强大的执政党。十几 年来,随着台湾政治的不断变化,民进党的刚性政党色彩有所弱化,但并未发生根本性 变化。民进党的组织体系相较于西方柔性政党而言,体系复杂庞大,架构严密完整,如 图所示。

约束型党员

在野时期,面对强大的执政党,为了增强竞争力,民进党制定了严格的入党条件。入 党申请者要认同民进党党纲,志愿服从党章的规定,并经党员介绍,工作委员引进,才 能成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于一年预备期满,并完成入党手续者,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凡一经入党,就不能加入其他政党,已参加其他政党的,必须公开声明放弃。针对某些 想通过入党而参与台湾各类选举的人,民进党还做出规定,加入民进党一年以上者,才 有资格参与候选人的党内初选。

民进党党员还需履行规定的义务。主要有:1.遵守党章,服从组织的决议;2.宣扬党 纲,争取民众的支持;3.参与组织活动,担任党指派的工作;4.介绍优秀人才入党;5.缴纳党费。民进党纪律条例规定,党员的言行不可违背党纲、党章、决议或破坏党的 名誉,否则依情节轻重,予以警告、公开谴责、停权、除名之处分。1987年3月,民进 党中央首次对违反中央决议参选“监察委员”的14位党员,分别给予停止党权和公开谴 责的处分,这在民进党上下及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由于民进党严格的入党条件和对党员严格的纪律约束,使民进党带有很强的封闭性, 成立14年后,党员不过15万。这使民进党在组织发展上一直受到局限,但也因此使民进 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组织的凝聚力。

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的两种发展取向

民进党中央组织主要有“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中央党部执行委员会及其常委会、中 央评议委员会。“全国”党员代表大会是民进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其职权为:修订党章 和议定党纲;听取并检讨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会、中央及省市议会党团的工 作报告;受理及议决提案;选举罢免主席、中执委及中评委;议决中央评议委员会移送 的重大纪律案;议决纪律条例及制裁条例并选举仲裁委员。主席、31席中执委、11席中 常委、11席中评委及其主委皆任期两年,除主席只能连选连任一届外,其他皆可连选连 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是民进党的最高权力执行机关,其职权为:执行“全国”党员代表 大会的决议;制定及执行党政计划;制定民进党内规;编制党的预算及决算;议决重要 人事案;审查奖惩之提案;督导地方党部及直属党部的党务。中执会至少每三个月开会 一次,休会期间其职权由常委会代行,常委会至少每星期开会一次。中执会及中常会均 采合议制。

民进党地方组织分为县市(包括省辖市、院辖市)及乡镇市区两级,均以同级党员代表 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执委会为执行机关,评议委员会为评议机关。地方党员大会有权 听取并检讨同级执委会、评委会、议会党团的工作报告,选举罢免主任委员、执行委员 及评议委员。各地方党部对其党务问题,在不违反党章及决策范围内,有自治自主的决 定权。

民进党在建党之初,为了凸显其“民主”政党的性质,在党章中明订其组织运作采取 民主方式,主要表现为:组织决议以多数通过为原则(即过半原则);重大事项须经出席 人数2/3通过;上级权力组织由下级组织的代表组成;执委、评委及各级代表均由无记 名投票选举产生;党中央组织有自治权等。民进党的这种运作方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防 止了党内独裁现象的发生。但也往往被派系滥用,导致决策形成成本过高、决策贯彻不 力。

民进党各级组织表面上的民主运作并未掩盖住其实际运转上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中 央与地方党部的权限之争。在民进党成立初期,为了获得地方山头势力的支持,为了调 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为了加速民进党组织规模的扩大,民进党给了地方党组织较大的 自治权。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选举已成为各党派获得公职的不二之途,而能否在党 内获得公职候选人的提名则成为关键。地方势力、山头或个人为了争取公职或党内权力 ,把持地方党部,平时吸收党员缓慢,而在面临党内初选提名时党员人数激增,造成“ 人头党员”现象(即代替被招募者办理入党手续和缴交党费,控制其投票权)。这导致民 进党地方两级党部的功能遭到异化,形成了“上实下空”的倒三角结构,民进党的制衡 力从“中央”向县市、乡镇逐级递减,阻碍了民进党总体实力的再提升与竞争力的进一 步增强,也导致地方主义蔓延,中央对地方党组织控制乏力,中央的意志、决议未能有 效贯彻。

1993年11月,民进党在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受挫,未过半数。选后民进党检讨失利原因 ,认为“基层组织薄弱”、“全靠党内初选确定候选人的提名制度”、“后备人才严重 不足”是三大主因。因此民进党中常会成立了“党务强化工作小组”,着手解决地方党 部人头党员充斥问题,并强化中央对地方党部的领导关系。规定地方党部执行长由中央 委派;地方党部选出的执行委员和评议委员必须先到中央受训;中央参与原属地方党部 权限的基层公职提名;决策层对于地方党部的决议拥有否决权等等。同时修正公职候选 人初选提名办法,改完全由党员投票产生为由党员、干部投票各占50%,这意味着一张 干部票抵300多张普通党员票,从而使地方的“灌人头”战术大失效力。结果,地方党 部对这种“干部投票制”强烈不满,指责中央独揽政治资源。

民进党中央通过一系列的集权化行为有效遏制了地方两级组织的地方主义倾向,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强化了地方党部的功能,增强了民进党组织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使民进党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攀升。

派系:党内竞争的非正式组织

民进党内的派系同一般政党内的派系一样,在正式的正常组织结构图上没有被表现出 来。但是,民进党内的派系组织却有迥异于其他政党内部派系组织的特点。

1.民进党派系政治的根源性持久、强烈。民进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党外”运动,民进党派系的源头也同样可追溯到“党外” 运动时期各种具有不同利益、不同理念的反国民党势力。这在70年代主要表现为黄信介 、许信良与康宁祥之间的路线分野,黄、许对群众运动支持态度,康则持反对态度。80 年代,表现为激进的“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简称编联会)与温和的“党外公职人员公 共政策研究会”(简称公政会)之争。建党初期,经过一阵派系乱斗后,民进党的决策主 导权主要在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之间展开。1992年“二届立委”选后,以陈水扁为核心 的正义连线和以谢长廷为核心的福利国连线成为民进党内的两大派系。台独联盟从海外 返台加入民进党,自成一系。至此,民进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美、新、正、福、独五派 共治的派系格局。这种格局除了90年代未美系全面式微,分裂成新世纪办公室和新动力 办公室外,一直保持未变。民进党执政后,党内派系又开始了新的组合,正、福、独、 新动力等派系合作成立了较为松散的“主流联盟”,与党内最大的新潮流系进行抗衡。 但原派系格局并没有改变,各派系仍独立动作,民进党内的派系互动更趋复杂。民进党 派系政治的不断发展与强化,除了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外,还与民进党的初选制度和权 力分配制度有关。党内初选一半由党员投票,一半由党内干部评鉴。因此,任何政治人 物要想获得提名、赢得初选,必须依靠派系势力,否则很难有机会。这促使党内政治人 物只好选边站,从而强化了派系的发展。

长期以来,无论在野或执政,民进党似乎对派系政治都非常适应,而且运作愈来愈成 熟,民进党上下普遍认为唯有派系共治才不致引发全面性紧张。可以预料,未来民进党 内的派系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长期存在下去。梳理民进党的派系发展过程,不难看到 民进党内的派系现象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较强的现实支撑力量。

2.派系共治是民进党派系政治的基本运作机制。派系共治是现代资产阶级政党派系间 竞争的一种制度化方式。这在民进党内主要表现为党章明定的委员会合议制,即作为民 进党最高权力执行机构的中央执行委员和最高决策机构中央常务执行委员会实行合议制 ,党主席的权力并不比其他委员大多少。这一制度可以让各个派系充分表达意志,参与 和影响决策。由于这一制度系党章所规定,所以势力较大的派系也无法垄断决策主导权 ,自然提高了党内竞争的透明度。但在另一方面,形成了“虚位党主席”和“多元领导 ”现象。即党主席多由派系色彩不明显的人物担任,难以发挥政党领袖的作用,派系领 导人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由于缺乏应有的决策核心,派系往往各自为政,以本派系利益 为重,所以导致决策整合困难,在重大问题上很难形成共识,几次台独党纲的修废之争 即为典型事例。

3.民进党派系的组织化程度非常高。在竞逐政党的决策权和重要职位的目标上,民进 党的派系与其他普通政党内的派系并无不同。但是,民进党派系的组织化程度之高却是 一般政党所无法比拟的。新潮流系、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台独联盟均有自己完整的 组织架构。从下表可以看出民进党派系的组织化程度。

4.民进党执政后,派系共治的运作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民进党的决策主导权基 本上由正义连线、新潮流系与福利国连线掌控。“总统”、“副总统”、“总统府”副 秘书长均为正义连线的陈水扁、吕秀莲、陈哲男,可以说掌握了行政权力的核心。新潮 流则掌握了两大秘书长,邱义仁为“行政院秘书长”、吴乃仁为民进党中央秘书长。福 利国连线的谢长廷担任党主席,张俊雄任“行政院长”,表面上看三大派系各有优势, 但实际上由于陈水扁一人大权独揽,民进党内无人能与之抗衡,所以,被陈水扁视为嫡 系的正义连线已迅速坐大,成为在民进党内贯彻陈水扁意志的“党卫军”,其他派系约 束它的能力渐趋弱化,民进党由来已久的派系共治运作模式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立院”党团:“立院”内的党组织

议会党团是同一政党议员在议会内结成的党派组织。由于议会党团多在议会内活动, 所以有人把它视为议会的组成机构。但从法律角度上讲,议会党团不是议会的组成部分 ,它是政党为了统一和协调本党籍议员行动而设立的组织,是政党在议会中进行活动的 组织者和领导者。民进党在台湾各级议会都设有议会党团。由于“立法院”是台湾的最 高立法机关,是各政党显示实力和朝野间进行政治争斗的主战场。所以笔者重点分析民 进党“立院”党团。

由于民进党的派系政治和中央决策机构实行合议制,致使民进党“立院”党团在派系 主导下也移植效法。民进党“立院”党团的领导层为党团七长:总召集人、副总召集人 、干事长、4位副干事长(分别负责党团行政、政党协商、“国会外交”、党政协调), 这些职位一般按派系多元均衡原则被各派系“立院”内的次级团体所瓜分。“立院”各 委员会设负责人1人。民进党“立院”党团组织规程规定:党团干部会议实行合议制, 民进党总召集人等干部采行轮流式,任期6个月。

民进党在执政之前,民进党党中央与“立院”党团就一直存在着权力之争。自陈水扁 当选“总统”以后两者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主要是由于双方对民进党少数执政的看法迥 异。民进党主要想借此强化党中央的权力,党主席谢长廷表示,“总统”和党都必须对 民进党政府的施政负责,因此今后党政协商机制应回归民进党中常会,以具体落实政党 责任政治的精神。但民进党“立院”党团则认为,民进党政府以后将不得不倚重“立院 ”党团来扭转少数的被动地位。所以借机要求党中央应把权力悉数下发至党团要求虚化 党中央,这实质是要求民进党从群众党向干部党转变,向议员政党转变,党的活动应以 立委为中心展开。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沈富雄曾直言,“未来党团就是党”,将“国家 大政”拿给“我们那十个中常委通过,实在会笑死人”。

从民进党刚性化的政党属性来看,民进党中央不会改变其集权化倾向。民进党“立院 ”党团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将仍处下风,不过随着民进党在“立院”已成为第一大党, 民进党“立院”党团要求自主的声音也转趋升高。可以预计的是,“立院”党团在民进 党最高决策层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强。

结语

陈水扁乘国民党严重分裂之机而当选,民进党进而成为执政党。但一年多的少数执政 之苦使民进党尝到的是更多的辛酸,一方面由于陈水扁的强势作风,民进党中央在决策 上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民进党“立院”党团向党中央争权,意图虚化党中央。民进党 中央面临的机构性问题是,在野时期民进党中央是无可挑战的决策核心组织,但执政后 却不得不面对权力减让的现实。在台湾目前一切权力由选票决定的情况下,民进党还面 临着复合目标的优先抉择等问题。

上述问题反映到民进党的组织体系上,可能会使民进党进一步淡化刚性政党的色彩, 慢慢地向西方式的柔性政党过渡。

标签:;  ;  ;  ;  

民主进步党组织制度透视_台海时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