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_好学校论文

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_好学校论文

纵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深入研究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深化对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探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根据王湛副部长重要批示精神,《人民教育》编辑部和山东省教育厅3月10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李连宁、顾明远、张力、谈松华、韩清林、文喆、杨东平等应邀与会,就本刊第3期发表的长篇通讯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纵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现将领导和专家的发言发表,以飨读者。

座谈会由本刊总编辑傅国亮和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光华共同主持。徐家智、李希贵、张焕然、张文南和李振村等参加了座谈会。

要从教育发展战略上思考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 李连宁

《人民教育》最近在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上,比较敏锐,能及时抓住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战略性、根本性的大问题来推进工作。

一、基础教育为什么一定要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我们要认真领会王湛同志批示的精神。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我觉得主要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均衡发展、教育机会平等,在法制层面上,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但是如何来实践,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教育均衡发展,更重要的是政策性问题和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指导问题。王湛同志的批示非常深刻,我觉得,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均衡发展的推进,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安定、社会群体之间的融合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要把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从政策的层面来全面地思考和推进。世纪之交,在全国实现“两基”以后,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普及以后,高中阶段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普及的过程,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我们辛辛苦苦搞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一个最直接的刺激是,为什么政府花了这么多的钱,下了这么大的功夫,花了这么大的力气,老百姓还不是十分满意?比如说,窗口学校,择校高收费,公办学校的改制,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等等,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还是相当不满,那么根子在哪里呢?我们怎么去面对老百姓?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确实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思考和指导我们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战略性的角度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我特别收集了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料。从2001年以来,学术界已经开始对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比过去有更多的关注。我们“两基”已经普及了,高中也开始进入普及阶段,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可以说,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了促进均衡发展的条件和体制上的保证。这可能是该用均衡发展的思想来指导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时候了。

我非常赞成今天座谈会的这个题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而没有用均衡化。因为均衡化的话,它的力度、它的绝对性就更强。另外,我想也不是说我们现在就能够全面实施均衡发展,还是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逐步推进。这个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从理解来看,应该是讲均衡发展,而不是讲均衡化。均衡发展包括三个层面:区域之间,有一个地区和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问题;学校之间,是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问题;群体之间,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从国家的角度,应该从区域、学校和群体三个层面同时来促进,不是就某一个层面,可以根据不同层面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政策。另外,从促进的对象来看,以义务教育为重点,但是要包括整个基础教育的公立的学校教育,也要考虑到高中,高中阶段的发展思路要从一开始就从均衡发展来设计,这是大的思路,因为到发展完了再去讲均衡,那代价就大了。

二、如何正确理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我觉得,首先,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要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的差距。第二,均衡发展不是一个模式、不是“一刀切”,而是要鼓励办出特色。日本、韩国均衡化发展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全国“一刀切”。他们现在也在反思“一刀切”的形式,也在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所以,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这样就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他自己的空间。我觉得,均衡发展与办出特色不应该是矛盾的。第三,均衡发展也不是限制发展,把高水平的拉下来。既要鼓励发展快的地区提高质量和水平,又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水平不高的提上来。比如北京市,最近就要调整一批学校。关闭的是差的学校,剩下的就是优质资源,我觉得很有启发。对薄弱学校的改造,除了布局调整需要保留的要支持之外,其他的就是以多种方式予以调整。要取消低水平的,鼓励优质资源的发展。第四,均衡发展从总的发展情况来讲,不搞“锦上添花”,而是要搞“雪中送炭”。

三、坚持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统筹,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公正,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从具体政策的层面来看,并不能说均衡发展只是一个理想,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的,我们是能够有所为的。寿光就已经证明了均衡发展是可以有所为的。关键就是要我们从政策上来考虑。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要在政策上思考定位:

第一,在教育的投入上要坚持向贫困地区、向弱势群体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国家陆续启动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十五”期间250亿中小学教师工资专项转移支付,危房改造,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15个亿的高中发展国债,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将来还要启动全国助学活动,政府采取这些倾斜措施,都是为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在办学条件的规范上,要规定出合格的标准,要逐步淡化和取消基础教育学校的等级标准。合格标准可以在原有的标准上适当提高,满足教学的需求,达到这个标准之后,那么对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就不提出新的规范上的要求。有条件,你也可以进一步地提高,但是不作为评估的一个规定。比如现在示范性高中,有的学校塑胶跑道、游泳池、体育馆可以搞,在将来评估时,不加分,或者分值不高,只要达到合格标准,不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来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

第三,在办学评估上,要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比如说上级领导到某地视察,当地“父母官”总想要拿出一两所窗口学校能让他看,拿不出一所学校来就觉得没面子,这种想法很普遍。如果区域内学校发展相对均衡,看哪一所都可以,这才是好市长、好镇长。只能拿出一所学校,这不是真本事。虽然搞窗口学校比搞广场那样的形象工程要好,但是从教育上来讲,应该处处都是窗口,而不要只有一两个窗口。

在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上,要能够体现均衡发展思想。我们要鼓励撤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强校合并弱校。

从高中发展来看,我觉得一开始就要走一条促进均衡发展的路。我们要用好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这个机制,要在示范性高中评估的标准上、对示范性高中的辐射作用上、对当地高中阶段的优质资源所占的比例上,要提出要求。如我们要评估你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你的优质高中资源没有达到相当的比例,那么你光有一所不行。现在有些地方,竭尽本地的财源去造这样一所学校,千方百计要争一个牌子。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说"No"。如果整体水平都上来了,那么你才有可能拿到示范性高中的牌子。

对示范性高中的评估标准,在硬件上,我们要有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条件要求。(谈松华:这个我很赞同,示范性高中的建设,要摆脱原来重点学校建设的思路。示范性高中的硬件建设达到基本标准就可以了,软件上,像寿光搞的网络,我觉得就很有示范意义。像游泳池什么的,我看根本没有必要,或者说别人没有这个能力搞,你示范什么?所以我觉得硬件是一个基本条件,只要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就可以了,软件上可以更重视一些。示范学校,我认为不要搞成一个样子,还是要强调多样。我觉得这样才可能真正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四,在办学体制改革上,要加大规范的力度。一是限制优质学校的转让,限制优质学校的“改制”。二是对已经“改制”的学校,甚至“依托型”的学校,要完全脱钩。目前“改制”的学校享受着最优厚的政策待遇,又可以高收费,又可以考试择学生。结果,尽管在分离的时候把一个薄弱学校改造了,但是在办学的过程中,实际上又强化了择校风。我们反对公办名校“变”民校,允许依托公办名校“办”民校,但依托名校举办的民校必须限期实现“四独立”,即独立法人、独立校舍校园、独立经费核算、独立的教学和人事管理。另外,对“改制”学校的收费,教育部门还可以确定一定的比例,拿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因为,你的高收费靠的是公办教育的资源,不是你学校自身的资源,收了以后,应当拿出一定的比例帮助别的学校。

第五,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取消考试。实际已经证明,小学升初中考试录取,其实弊大于利,尽管表面上是公平的,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同,你有家教、有奥校,它就不公平。最后到了1分之差,有个城市甚至到了0.1分之差,就得交9000元,这个0.1分究竟能反映你比我有多高?小学的那点内容是拉不开区分度的,那么你又要考试选拔,就必然要拉开区分度,考什么?就必然考奥校题,像有个城市,甚至把前几年一道高考题原封不动地拿来考小学升初中。这怎么得了!

另外,高中阶段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山东、辽宁等地多年来一直这么做,效果很好。在智力资源上,公办学校的校长、教师的聘任与合理流动,随着“以县为主”体制的逐步完善是有可能的。还有,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总之,要从全方位、整体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性指导思想,要把它纳入我们的“两基”巩固提高和“双高”普九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积极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加大对这个问题的宣传和讨论,特别是《人民教育》今后要总结和介绍更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案例。

我们要确定这样一个方向:通过我们的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在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及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真正能够办出一个让老百姓满意的基础教育。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新的使命。

今后十年政府最主要的教育理想是促进教育公平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力

王湛同志在几次座谈会上都非常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李连宁同志主抓基础教育工作,多年来对教育均衡发展一直十分关注,我们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按照王湛同志和李连宁同志的要求,做了一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研究。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有一个理论基石,就是教育的权利问题,或者叫教育的基本人权问题。这从我国的《宪法》和教育法律中、从汇总书记“七一”讲话中、还有从一些我国签署的国际公约中都可以找到依据。但这个理论层面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不仅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老百姓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所谓“好学生上好学校”、“好学校招好学生”,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科研人员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应该不上“好学校”,而下岗工人也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就一定上不了“好学校”。教育公平理念没有在理论层面上形成广泛共识。

我认为今后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推进教育公平,首先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共识就推进制度是很难的,所以山东寿光可贵之处就在于政府与社会已经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这是非常难得的,虽然在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些反对意见,但能在这方面形成共识说明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里惟一需要区分的一点就是“平等”的意义对不同层次的基础教育是不一样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目前,我们谈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要不要区分一下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当中的其他非义务教育?当然寿光现在在高中阶段已经有消除薄弱学校这么一个条件了,所以它可以讲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了。但是,其他地区要学寿光的经验,恐怕就要先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要强调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律所保障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平等机会。

有一次我给编制义务教育课程的专家们谈体会时说,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编制应该着眼于整个的学龄人口,而不是着眼于智力水平在前20%或者30%的学龄人口来设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给学生提供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够达到的一个基本标准,至少从国家意义上来讲,不存在智力水平的歧视;或者说,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给先富起来的人群以显示他的子女社会地位优越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可选择一个非常均衡的义务教育。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目的就是使大多数孩子学习愉快,没有挫折感,其中的确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吃不饱”,也没有关系,政府应该关注的不是那些“吃不饱”的,而是关照绝大多数能学习孩子的需要。我觉得,按照这样一个理念来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体会,是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事实上,我们的义务教育也好,基础教育也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么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资源供给的短缺总会存在的。一般来说,开始表现在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短缺,之后就是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短缺,再后就是接受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短缺。在不同的地区,随着普及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巩固和人口覆盖面的逐渐提高,这种情况是递进的。在研究寿光经验时,不能不加区分地把这三类短缺都比照寿光的经验来做,可能不同地区还要有所区别。比如西部欠发达地区,克服资源性短缺首先要满足能不能上学的问题;在中等发达地区,是考虑都有上学机会以后质量差异多大的问题,有没有薄弱学校的问题;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是一定要满足学生受比较均衡的教育的问题。如果政府一下提供不了这么多优质资源给学生的话,至少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做到有限资源共享。

第三点体会,是今后十年政府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要有所作为。在征求今后十年到二十年教育应当做什么的一个务虚会上,我就说政府要有理想,今后十年,政府最主要的一个教育理想就是促进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可能是市场机制所不能完全达到的,而且在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最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政府没有高举公平大旗的话,老百姓不能自然而然地求得公平。这里就有几个问题:政府决策者是否能够意识到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要再办什么重点初中、重点小学了?是否能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同时,坚持采取“免试,就近入学”的做法?是否能够确立教育现代化目标,而教育现代化目标是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基石的?任何一个地区,如果政府没有做到地区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话,就不要谈什么教育的现代化,那都是做表面文章。

希望寿光的经验能够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支持,能够在山东境内率先逐步推广。为什么提这个?因为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出了很多全国性的经验,包括平度的农科教结合经验,烟台的素质教育经验,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都是非常开放的,敢于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我想,如果山东省能够按照不同县、不同地市的情况,把寿光的经验琢磨出一套推广的实施方案来,可能对全国具有更大的意义。

教育,实际上也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文喆

看了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报道,觉得很好,我很赞成王湛副部长的观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事,特别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由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方面,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学校,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提出的新问题,包括北京,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实行的也是分类推进,按三种标准,即按基本标准、一般标准、较高标准办不同的学校。但那是适应当时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之下,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去推进义务教育,又不可能一步达到所有学校都办得非常好,所以各地实行所谓分级、分类推进,最多的分成三级九类,办学条件按城、乡分成有区别的三级,每个级里面还有一、二、三类,意在激励地方政府和学校去提高办学水平,去争取一步步达标,应该说,也是有效的推进办法。但是,当时我就讲,这个第九类的学校的牌子可怎么挂法?会有哪位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最差的学校受教育?义务教育发展到今天,确实应该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应该说这是义务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权利意识增长和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谓的现代教育,从根本上来说,首先它应该是民主的教育,是保证所有受教育者基本权利的教育,你说实施素质教育,说推进教育现代化,其实都是讲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有两大基本特点,第一它是非常发达的教育,是满足可以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教育,教育不发达,不可能是现代化的;第二呢,它应该是具备现代性的,具有现代特点的教育。我们今天讲的现代特点,比如说,以人为本、教育民主、教育开放、信息网络背景、中国特色,等等,都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中教育民主、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更是现代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而且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因此我非常赞赏寿光的做法。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有很多问题,很多困难,做起来不容易。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实力,还不能充分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要。昨天,在全国政协会上,一个记者找我,拿着一封人民来信,要求建立国家的公民教育保障体制,就是说要保障每个公民的全部教育需求。我跟他讲,在今天的中国,这个体制还建立不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该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现在还只能实行一种有选择的教育,只能是在有上学愿望,又具备上学能力的学生中间,努力建立一种教育权利的保障制度,也就是说你首先要考得上,然后不要因为经济原因受限制,而不可能保证每个想上的都能上,因为我们的高中、高等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容量。其实,即使保障义务教育的权利,在边远农村地区,也有不少困难,还要做大量工作,都受教育尚且难,都受条件均衡的教育就会更难。我想,这是一个障碍。

第二,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实行的是一种差异发展的战略,这是对的。小平同志提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倾向,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生命活力。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各个地区都在快速发展,而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城市内的阶层差异也在拉大。从教育投入来说,可能西部的省区和北京、上海市就差个十几、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讲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努力推进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而区域间的教育不平衡、教育的差距,则不宜再提倡继续扩大,而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尽可能地缩小。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障碍,在我们当前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强势群体的声音是大的,弱势群体的声音是小的,社会民主意识不发达。最近几年,党中央、社会各界,大家都在关注弱势群体,这是个好的趋势。因为确确实实有些情况真是极不平衡,已经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影响稳定。应该说,在发展初期,方方面面更关注的是效率,而对公平的呼吁相对地受到影响。这个事实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利的。

第四个障碍,就是我们的传统观念。比如,在教育上,好学生上好学校,差学生上差学校,好像天经地义,根据一个学生的智商,把学生送到不同的学校,就完全合理合法。各界的精英人物、企业主管、高层知识分子,谈起来都是说怎么才能让儿子、孙子上好学校。大家有一种强烈的优质教育需求。而实际上,所谓的优质教育经常是以排斥多数一般学生为代价形成的,这种优质教育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类似的观念、类似的社会追求,不仅影响着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也在影响着区域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我觉得,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实际上也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我们总强调物质再分配的调节手段,比如说,下岗职工的救济啊,社会保障啊,实际上,给下岗者或者贫困子弟的教育保障,也是稳定社会、维系民心,给弱势群体以希望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应该说,我们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很大了,到底是0.39还是0.48,已经说不清了。但是,在这种状态下,为什么我们中国总体上还是比较稳定的呢?我觉得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党的富民政策给大家以希望,大家还在寻找机遇,努力奋斗,“重头再来”;还有一个就是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重教传统,很多家长都是节衣缩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寄托在家庭的未来上。如果不意识到教育有这样一种维系社会稳定,调整二次分配的功能,仅仅把教育看做一种产业,谁有钱谁受好的教育,我认为不但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非常赞成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的决策。

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北京市教委最近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一,北京市正在准备颁布新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这个标准不再分三级,而是统一的一个标准,城乡一体,全部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比过去的标准要高,但也不强调学校超过这个标准多少,就是要达标,要让学校从办学条件上达到基本均衡。当然,不同的班级数,在学校有规模问题,设施条件上要有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讲,不是以是城、是乡来确定学校的办学标准,而是统一的一个标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第二,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要研究、明确两个事情,第一个,谁是办学主体?就义务教育来说,办学主体是政府,也就是政府办学,校长管学。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改善和保障,是政府的责任,应该是由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为老百姓提供相对均衡的学校条件。这一点明确了,就不会有校自为战,自谋出路的做法了,提高办学条件的标准、统一标准,责任都在政府;其次,既然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就要办好一个地区的教育,而不是办好一个两个学校。因此,在义务教育的管理上,应该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北京市这次在确定办学标准的时候,就把有些设施,比如像劳动技术设施,像信息网络设施,像图书等,都可以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不见得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图书馆,一定要有多少册图书,也不见得在每一个学校都要有一个劳技中心,然后搞一套设备,而要在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包括已经配到学校的设施,也应该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不能每个学校都去搞一个中心网站,每个学校都搞一个局域网,实际上许多设施如果实现区域化的配置,就可以使有限的教育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用。同样的,过去的教师管理,也是把教师固定到学校,由原来的国家的教师变成了一个单位的教师,甚至是一个校长可以任意高聘低聘的教师,这也不是十分合理的。有些学校规模比较小,一个学校就一个化学老师,一个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地理老师……他们没有办法和别人交流,甚至连一位老师工作任务都不饱和,只能兼一些并非所长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流动,比如学校联聘,或者调动或者轮换,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市现在正在想做的,就是逐渐从优秀教师做起,实现一种区域内的共享,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作用。我想,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看来,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此外,通过现代教育网络,通过远程教育,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具体办法。

寿光的一些做法是有启发的,作为一个县级市,一个确实存在着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差异的地方,能够率先做这件事情,他们的勇气和认识都是很值得钦佩的。寿光能做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应该更有条件做好,关键是政府、社会与教育管理部门认识要到位。

我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做好的事情,也是有很多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认真去做,是可以逐渐有结果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会给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个根本性的促进,比如大家现在十分关注的流动人口的入学问题,小升初的电脑派位问题,我觉得,要釜底抽薪地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 顾明远

我已经去过寿光三次了。这篇报道反映了寿光的实际情况。

我们的义务教育发展到今天,确实有一个均衡发展的问题。实际上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人权问题,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强调这个问题。人的权利就包括受教育权、发展权,人的发展权是指人除了吃饱穿暖以外还要发展。我们是尊重人权的,但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等。人权首先就是生命权——衣食住行是第一位的,但我们的义务教育既然已经实现了“两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要求平衡发展,我们不讲平均发展。

素质教育现在“步履维艰”,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均衡。“不均衡”有一个量的问题,也有一个质的问题。中国现在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资源不足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都想上高等学校。当然,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人人都上高等学校,但是我们还是太少了,经过三年的发展到了11%。高等教育也不能发展太快了,发展太快了就有一个质量的问题,也有一个条件的问题,还有一个就业问题。有的省靠贷款发展高等教育,这也是一条路子,但贷款发展就有风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银行前几年很愿意贷款给高等学校,他们认为贷给高等学校风险不是很大,现在发现贷给高等学校风险也很大,怕还不了,所以这几年都不愿意贷了。因此学校如何还贷是一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国外有个专家叫罗尔斯,他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公平,结果公平不是说人人都上大学,而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最好的出路,这个学生适合于上大学他就上了大学,这个学生适合于搞手艺就给他一技之长和相应的职业,能够就业。结果公平不是说上同一所学校就是公平,结果公平是指根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区域搞公平也不是说全部都搞普通教育才叫公平,全部都上普通高中就叫公平,全部都上一种课程就叫公平,不是这样。首先是要解决机会均等,第二个是解决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这就是公平。这些问题不是笼统的,需要好好研究。

另外,我也发现对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没有异议的,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认为办优质教育是必然的,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小平同志讲过少数人先富起来,为什么不能讲少数人先上好的学校?在一次教育论坛会上,与会者有一个对话,对话过程中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就是要强调办好重点学校。其实一部分人心里就不赞成均衡发展,而且有些公立学校拥有雄厚的国家的资产却想用它来牟利益,这就不太公平。对均衡发展这个问题并不是人人都赞成,现在大力宣传,非常有必要。教育部领导的态度非常明确,王湛同志的批示讲得很好,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小平同志讲少数人先富起来,是从经济上来讲的,教育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套到教育上来。经济上最低收入者应该有保障,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现代民主化的社会决定的。至于说人是有不同的,人的能力也是有不同的,在均衡发展过程中并不排除培养精英,高中可以设很多选修课,可以供学生选择,但是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应该是要给予的。

寿光经验非常好。当然寿光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是也不完全是经济条件的问题,有些地方经济不是很好也在搞均衡发展,有些地方经济条件好也不一定愿意搞,这还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讲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说到底还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非义务教育的公立教育也应该均衡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谈松华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问题,而且还是对中国现阶段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中国教育现在到底是均衡发展还是非均衡发展?我认为,目前中国教育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还是在非均衡发展,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是在一个区域、一个中心城市或者一个县,像上海、北京这样一个范围之内,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是比较接近的,在这样一个区域之内,教育应该向均衡方向发展。基础教育中非义务教育阶段要不要均衡发展,我觉得非义务教育的公立教育应该要均衡发展。这主要是指政府的投资和政策应该是遵循均衡发展的原则,政府提供的应该是一个公平的教育,所以我们讨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很有现实意义。我想谈三点。

第一个问题,现在强调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要把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基本原则这样一些观念问题进一步澄清。因为现在笼统提教育是产业,很容易把教育按一种产业的运作方法来运作,既然是产业运作,它就要讲成本效益,谁能从各方面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谁就能把学校办得更好,从这个角度讲,教育不可能均衡发展。我们讲义务教育阶段是政府提供的国民教育,既然是政府提供的国民教育就应该在机会上是均等的,教育提供的设施条件,也应该是均等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强调义务教育的国民教育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提供一种公平的教育。现在谈教育均衡发展还有两个特殊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一样,教育需求、家庭支付能力不一样;二是过去有一段时期政府对一些学校是重点投资的,学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现在我们强调均衡发展不是说大家齐步走,而是在学校之间有了很大差距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讲均衡发展,这就有很大的难度,实际上学校提供的不是一个公平的教育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讲均衡发展就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如现在实行就近入学,有的就主张考试入学,有的是用钱入学,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校之间差距很大造成的。所以均衡发展是作为新的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要用这个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发展,这个思想要贯彻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针对现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调整,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

第二个问题,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的责任。现在看来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要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公平的教育机会。政府不仅须在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上要做调整,同时,要在一系列制度上,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政府调控来说,既然目前学校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距,我们不可能通过削弱现在好的学校去同薄弱学校“均衡”,而要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既有投资问题,也有很多制度性问题。我想,政府的投资不要再去给那些条件已经很好的学校“锦上添花”,政府的投资重点,应该转向那些条件比较差的学校“雪中送炭”,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才能使目前不均衡的状态得到缓解。从制度保证上说,我从江苏一些地方了解到,一个县范围之内,城区和乡村的工资差距很大,达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这么大的差距,工资制度如此,那么将来教师轮岗,教师工资怎么办?城里的教师到乡镇去有什么特殊政策?能不能做到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不管是城里的教师,还是农村的教师,工资基本上应该是统一的,甚至于为了鼓励薄弱地方的发展,政府应该给到边远地区去的教师工资相应增加,列入他的退休工资,没有这个制度,你要调一个人到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是很难的。总之,政府要在投资和制度上采取一系列政策来保证实现均衡发展。

第三点问题,均衡发展的目标追求是促进更多的学校向高水平学校发展。均衡发展不是说要把办得好的学校向办得差的学校的水平看齐,而是要使所有的学校都能够逐步地办成一种高水平的学校。所以均衡本身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均衡是一个原则,是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要人为地拉大差距,均衡是为了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是要鼓励不同的学校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办成高水平的教育。

美国也有薄弱学校、办得差的学校。最近,美国通过了一个法案,对于连续两年内成绩没有提高的学校,政府增加拨款,投入之后,加强评估。如果此后仍无改进,学校拨款中的一部分将转给中低收入家庭,让他们请家教或转到其他公立学校,六年中间如果学校还没有起色,教师队伍就要调整。我们也要采取类似这样一些举措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稳定器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总策划人 杨东平

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也是我研究的一个领域。我觉得,教育公平问题,现在确实已经到了必须重视的程度,这涉及到一个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功能、属性的重要性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恢复了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功能的认识,主要是把它看做一种促进科技发展的加速器、孵化器,等等。实际上,教育还具有一个非常基础的功能,就是平等化的功能,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器、稳定器,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它能够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增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对教育公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反思的地方。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只能实行所谓重点发展的模式。建国以后,我们一直采取的就是这种重点发展模式。实际上,从教育史上看,并不完全如此。因为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永远是不够用的,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多得用不完。有一个经济学家说得好,“钱永远是不够用的,关键是看你怎么花。”(顾明远:教育成本是增加的,教育成本不会降低,不会说科技发达了,教育成本就降低了。)

在美国独立之后,建国之初,他们经济文化也都很落后。当时,美国国民教育的奠基人杰斐逊提出一个很明确的理念:衡量一个教育是否能够造福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关键不是看它能造出多少杰出人才,而是看它能不能使大多数人享受必要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公立教育制度建立的一个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不是着眼于培养少数精英,而是使所有国民的素质普遍得到发展,这就是国民教育或者说是基础教育的功能。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需要澄清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有一个通常的说法,就是在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只能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口号,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针对经济领域而言。教育的公平和效率则另当别论,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教育的基础性也包括它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如果教育的公平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就无从谈起。

另外,就教育效率而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投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经济收益是不同的。在发展中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它的收益是最高的,这是世界银行的很多研究,包括80年代对中国的调查都证明了的结论。

这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说投资和发展基础教育,既是最公平的,也是效率最高的。这个概念需要认识,不能说因为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就只能选择精英化的发展道路,其实并不是这样,各个国家在建立义务教育制度的时候,都处于经济比较落后、财力不足的阶段,但是必须为基础教育投资,否则不会有日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充分发展。这是一个认识的前提。我觉得,我们国家从“十五”计划开始,把教育公平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确实是对我们实行了50年左右的发展重点学校的路线真正的矫正。(张力:在“十五”“教育计划”中,专门有一个措施,就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以前的“计划”中从来都没有提过的。)

在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层面上,关于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均衡,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我相信,很多教育界的官员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新的现代教育观念还不很熟悉、不很适应,大家比较习惯引用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口号,来指导教育工作,实际上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关于教育公平,在理论上有两个层面:一是教育权利平等,二是教育机会的均等。现在,在权利的平等上,除了少数如对残疾人的教育权利尚需落实,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一个是起点的均等,一个是结果的均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是一个普遍现象,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说已经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当然有程度的区别。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它受制于两种主要原因。一是我们强调较多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等,这种不平衡确实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克服的,只能靠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逐渐来缩小。但是我认为,当前更为重要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制度性的不公正,它人为地加剧或扩大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发展差距。而这种不公是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创新等有效地改变的,是我们有可能做到的。在这方面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

关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亚洲的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地区的经验,他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走过了这条道路,也就是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工作方针。在台湾,他们的口号就是“用一张图纸造所有的学校”,也就是在国民教育阶段,每一个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是完全一样的。在韩国和日本,也有过贵族学校或者精英学校,他们叫“名门中学”。政府强制性地取消这种“名门中学”。办法很简单,一个就是教育投资上,一视同仁,不许倾斜;再一个是校长和老师定期轮换;第三个是学生就近入学。都是强制性的、人为的措施,为了保证国家举办的义务教育的属性。有人会说,这样不是降低教育质量了吗?的确,这可能会降低少数“重点学校”的考试成绩,但却可以促进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正常化、健康化。所谓义务教育阶段的“畸形化”,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在中国,这种畸形化和病态更加严重,由于不恰当地、人为地强化这种精英学校,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严重的择校风,助长了义务教育阶段本来不应该具有的竞争性。实际上义务教育或者国民教育的属性,就是一种合格教育。(顾明远:我的理解,这种重点学校,从局部来讲,可能培养了一些好的学生,但是从大局来讲,也埋没了许多好学生。实际上,不搞重点中学,按照均衡发展的教育来说,还可能有很多好的学生涌现出来。)

重点中学少数人的“成功”是以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为代价的。其实,不难认识,一个人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跟他以后的成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人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在中小学时学习优秀的走上社会后的成就越大。“文革”后涌现出来的人才,相当多是原来在学校往往得不到好评的那些学生,或者说是很一般的或者处于边缘的学生。这种现象很发人深省。(谈松华:这里有一个学生的分化问题。多样化的教育还是需要的,但政府不要人为地去做。)

当然,多样性、选择性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教育生态,或者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是怎么体现的呢?在基础教育阶段,它是通过政府举办的公立学校以外的教育来体现的,所以像日本的学校,它绝对不允许搞什么排名次、分数竞赛,基础教育没有选拔性。家长如果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的话,那你自己花钱上课外的补习班,因为那不是用纳税人的钱,不是政府行为,你愿意花多少钱,愿意学多少时间,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是政府举办的学校则必须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政府举办的学校只是提供一种合格教育,也就是每个公民必须达到的教育。(张力:日本的在职教师不准当家教,家教也完全是职业性的。)

我觉得寿光的经验中有一些是很有价值的,它强调不应该把追求亮点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工作,而应该实行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另外,它在推行信息化的时候,通过资源共享的模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我觉得确实还要从机制上来深入地挖掘寿光均衡发展的经验。例如教育经费,它到底是在全市范围内去统筹呢,还是以乡级财政为主?现在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因为乡级财政之间的差距太大,所以如果不是在县或市一级来统筹的话,很难达到均衡。还有,譬如说实现均衡发展,要建立一个校长和教师的流动机制,那么工资制度是怎么实现的?如果不是在地区内实行一个基本一致的工资标准,这就很难实现了。这种机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它总结和提炼出来,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更为实际的意义。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清林

我觉得寿光经验提出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从《人民教育》的报道来看,寿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集中地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调整学校布局,实现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学校规模发展。这是推进县域范围内学校均衡发展的一个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第二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校长的轮换制和教师的支教制度,实现了优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是在学生方面抓了困难学生扶助和特殊教育这两个弱势群体。第四是大力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用信息技术带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寿光投资6000万元建了宽带网,通过信息技术普及带动了学校的均衡发展。这四个方面的经验都比较重要。当然,寿光有它的特殊条件,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但这四条经验无论在穷的地方还是在富的地方都可以推行,带有普遍的规律性。寿光的经验非常重要,值得全面推广。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想应该把它放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不是一般的管理问题,而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就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从操作层面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区域教育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学校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这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三是学生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

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要放在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上。从国家角度看,要考虑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均衡发展问题。从省域范围内看,中国教育最根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县域教育上。寿光经验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落实政府责任,完善“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统筹,使县域内的乡域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学校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是什么?我觉得难点有两个。一个难点是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上。从几年来河北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经验看,所有限制性因素最后都归结到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教师制度——职称制度、聘任制度、工资制度等。校长资源的配置比较好解决,通过调任就可以解决,但教师资源配置就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办法。教师实行轮岗制度也很难,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乡镇,往往师资最薄弱。现行的教师制度,强调教师队伍稳定,不合格教师、低素质教师占着岗位,合格教师、好的教师进不来。这是当前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个难点就是对一些弱势教育群体的教育。1.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采取资助的办法解决,但是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地区,县、乡政府没有钱怎么办?2.残疾儿童少年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问题。3.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4.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这四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两个难点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这两个难点解决得不好,均衡发展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甚至解决的可能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

五、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任何教育都存在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这三个发展过程、三个发展阶段,就全国的普通高中教育来说,入学率在40%~50%,目前正处于大众化教育的中、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实现均衡发展最困难。比较容易的阶段是普及阶段,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阶段迈进并基本实现普及的阶段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好时期。基本实现“普九”时期,是义务教育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最佳时期。另一个困难阶段就是实现了普及,进入巩固提高的阶段,经济条件较好、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和学校有一个发展提高的趋势、要求,在普及阶段大大缩小了的教育差距有新的扩大的趋势。当普及教育从巩固提高阶段进入进一步提高阶段时,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又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期。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要把握这几个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六、要研究解决三大制约因素。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个制约因素是目前教育政策上的非均衡导向,一个是地方投入为主的经费投入政策,一个是收费政策,一个是评估政策,一个是公办学校改制政策。这四大政策从根本上决定着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趋向,是目前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个制约因素是整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制化环境不完善。

七、从管理的角度看,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处理好四个矛盾。第一个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优质教育资源恐怕不可能。第二个矛盾是市场化机制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特别是在教育经费、教育资源不足的地方,靠政府投入政府没有钱,老百姓又愿意拿钱上好的学校,怎么把老百姓手里的钱拿出来用在教育上,这就要靠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应用的结果是导致学校的非均衡发展。这个矛盾在一定发展阶段是难以避免的。第三个矛盾是示范性学校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要推动教育发展,既要抓一些示范性学校,又要抓一些示范性学科,还要抓一些优质课,抓一些优秀教师的培养培训,抓一些示范校校长的培训。这样做会起到实验、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但示范性学校发展起来之后必然导致非均衡。这又是一个客观的矛盾。第四个矛盾是现行教育人事制度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我对河北省和全国教师队伍状况进行过系统分析。全国的中小学教师40%左右是由民办教师转过来的,初中教师中具有合格学历的60%左右是通过“三沟通”及其他方式获得的。为了保证教育发展,需要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大量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却进不了教师队伍。各地在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引入竞争机制,要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好的学校优先聘任优秀教师,一般学校聘任一般教师,最后素质最低的教师只能到偏远的乡镇学校去。这是不少地方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结局。只要有一大批低素质教师的存在,现行的教育人事制度又难以解决教师资源合理均衡配置的问题,那么,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就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录音整理:任国平 白宏太)

标签:;  ;  ;  ;  ;  ;  

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_好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