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快速增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票据论文,快速增长论文,当前我国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近来我国票据贴现业务快速增长的基本特征
1.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票据贴现业务出现回升并逐步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2007年,全国的票据贴现业务余额呈下降态势,当年的平均增长率和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586%和-2.997%。进入2008年以后,这一状况开始出现变化。其中,2008年上半年的贴现贷款平均增长率出现了微弱的增长,增长率为0.066%;2008年下半年以后,票据贴现业务出现回升并逐步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贴现贷款平均增长率和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3%和6.97%。尤其是进入2009年以后,票据贴现业务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1~4月份,票据贴现业务的平均增长率和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0.85%和16.37%。
2.贴现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逐步呈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上半年贴现贷款在全部贷款的余额占比中,基本保持在4.58%左右;而进入下半年以后,这一指标提高至5.3%。2009年前4个月,这一指标已经达到10%。
3.2009年4月份,伴随着全部贷款增量的大幅回落,票据贴现贷款当月增量有所减少。进入2009年,连续3个月分别达16 527亿元、10 716亿元和18 917亿元的贷款增量开始出现回落,4月份全部贷款增量减少至5 917亿元。伴随着全部贷款增量的大幅回落,票据贴现贷款当月增量减少至1 257亿元,但仍占当月全部贷款增量的21%。
二、当前票据贴现业务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出于套利和改善财务报表的目的,少数企业贴现的积极性被进一步激活
2009年1月份,笔者所在城市的个别股份制商业银行贴现利率甚至低至1.44%左右,而半年期法定存款利率是1.98%,两者之间存在着54个基点的利差。对于部分持有票据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具有一定诱惑力的,只要将暂时闲置的资金在商业银行“打个滚儿”(质押—出票—贴现),就可以在原封不动地保持流动性的情况下,稳赚54个基点的利差。更有甚者,某些利用自己暂时闲置的资金和部分区域性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敞口规定,以套利为目的,做起了循环开票的游戏,在“开票—贴现—再开票—贴现…”的循环“打滚”过程中,企业在不影响资金使用的前提下,不断实现着套利的目标。
以某省北部城市的一个企业的实际操作为例:该企业以暂时闲置的1 400万元资金,在敞口30%的情况下开出的2 000万元票据带至中部城市的一家区域性银行贴现,并利用此家银行对其25%左右的敞口规定,以首次约2 000万元的贴现所得资金存款为质押,开出面额约2 6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再通过贴现的方式,将获得的2 600万元贴现资金做存款质押,开出面额约3 5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再通过3 500万元的贴现资金转存半年期存款……在上述循环开票的过程中,如果企业遇有临时性资金需要,贴现资金可以满足流动性需要,而后继续进行套利操作。仅这三轮的循环开票,在不影响企业资金正常周转使用的前提下,1 400万元的初始票据资金,被放大至银行半年期定期存款8 100万元左右。净利差由5.4(2 000×0.54%÷2=5.4)万元增加至21.546(8 100×0.54%÷2≈22)万元。即使剔除万分之五的手续费,净利差也在20万元左右。同时,在上述循环开票的过程中,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得到了放大,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流动性资产得到了成倍的虚增,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速动比例、流动比例得到了虚假改善。
(二)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利益驱动为贴现贷款的快速增长增添了动力
1.超额备付金存款与贴现贷款的利率之间存在着负利差。现阶段,超额备付金存款与贴现贷款的利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差。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察,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贷款、债券投资等盈利性资产业务发展渠道和增量有限的情况下,与其以超额备付金存款(利率0.72%)的形式逐级最终存入人民银行,倒不如以高于超额备付金存款72个基点的利率做贴现贷款业务。
2.部分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将贴现作为业务增加的重要平台。对于贴现贷款,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统计制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规则和要求存在差异,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包括以存单形式质押)也直接纳入存款统计,这就为部分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虚增业务提供了平台。
以中部某省会城市的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实际操作为例,该银行对某省一系统客户的分支机构金额较大的、主管部门担保的5 000万元贷款,并不直接以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转入客户的账户,而是要求客户以存款的形式存入该行,并以此为质押,再由该银行出具银行承兑汇票交由客户,客户带回所在地后再办理贴现贷款。就是这样的一笔简单的贷款业务,即可在商业银行中派生出表内业务:贷款10000万元,其中担保贷款和贴现贷款各5000万元;半年期定期存款5000万元。另外,还可以派生出表外业务——银行承兑汇票5000万元。
对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而言,各项业务的增加,意味着在绩效考评中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主动。同时,由于贷款的增加,也为日后宏观调控争取了贷款限额。此外,在有些实行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中,由于贴现贷款属低风险资产业务,其资本配置水平仅为正常贷款的1/4以下,这对节约资本占用、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均具有积极意义。
3.努力增加贷款是商业银行体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各级地方政府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志,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的信贷投入。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争取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增加投入,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鞭策措施,而且这些措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专业。以中部某省的某市为例,该市的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对所在地的各商业银行直接、间接的信贷投入进行年度考核,并设立相应奖项,辅之以较大金额的对各商业银行领导班子的物质奖励。其主要指标体系是:包括贴现贷款在内的贷款增量、当年呆账核销金额、当年委托贷款增量、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余额增量、信用证及保函余额增量、所在地商业银行系统内联合贷款的系统内他行贷款增量,以及通过人民银行再贴现、系统内票据移存跨年末的余额部分等。这些都被地方政府视为支持经济发展的投入,在具体评价时,通过逐笔相加、汇总,在验收的基础上,投入越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获奖等级越高,当然奖励也就越高。
二是在考核的基础上,按照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当地的投入贡献度,并以此为权重,配置政府可控的各类金融资源,包括财政性存款、效益较好的重点项目贷款等。以财政性存款为例,在实际配置过程中,既包括存量调整,又包括对增量部分进行配置。也就是说,如果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上年投入情况较好,也就意味着来年可以获得政府可控各类金融资源较多,反之亦然。
三是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商业银行信贷投入分析、调度会议制度。政府通常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汇报当期的贷款投入情况,政府的主要领导还要进行点评,有时还会发通报,且通报还会及时发至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上级行。
上述几方面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形成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从自身的发展角度考虑,也迫切需要尽可能地做大各类资产业务。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增加包括贴现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在内的各项表内、外资产业务,就成为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体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选项之一。据统计,主要由于这些原因,仅该市5家开展贴现业务的主要商业银行今年前两个月累计贴现贷款投放额即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76%。
(三)制度层面上的有些因素对贴现贷款的快速增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存款机构流动性的正常增加和法定存款准备率下调带来的流动性快速释放,在金融生态一段时期没有明显改观、利率传导机制存在缺陷和常规贷款(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类贷款)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流动性必然涌向贴现贷款。
1.2008年8月份以后我国存款机构流动性变化情况。
(1)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前,各存款机构的流动性应当说是宽裕的。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8月末,各类存款机构的存款余额达450 172亿元,余额贷存比为65%。即使统一执行当时的17.5%法定存款准备率,各类存款机构的可用资金也达371 391亿元,剔除同期贷款292 732亿元和按照5%测算的内部资金占用22 508亿元,各类存款机构的多余存款约为56 150亿元。
(2)流动性增加情况。自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主要分为3个方面的变化。即从2008年上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到7、8月份的“一保一控”的货币政策,再到9月份以后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魏革军,2009)。在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商业银行释放和新增了大量的流动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释放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自2008年9月25日的17.5%(工、农、中、建、交、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经过4次的连续下调,降至2008年12月22日的14.5%。按照2009年2月末人民银行公布的各项存款余额498 097亿元测算,下调3个百分点,意味着各类存款机构(未考虑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特殊情况)直接释放流动性14942亿元。二是通过存款的自然增长新增流动性。据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2月末,国内务存款机构的存款余额较2008年8月末增加47 925亿元,剔除新增法定存款准备金6 949亿元、同期新增贷款37 890亿元,存款的自然增长带来的新增流动性达3 086亿元。
2.在不断增加和释放存款机构流动性的同时,一段时期内金融生态的部分方面却没有得到改观。
(1)宏观上,一些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一是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2008年7月份为48.4%,这也是该指标自2005年1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下。在随后的8~12月,以及2009年的1、2、月连续7个月中,PMI一直在50%以下徘徊。由此反映出2008年7月份以来,国内制造业经济总体呈现非扩张甚至下行状态。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项主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出口总值(亦称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自2008年10月份到2009年2月份的5个月来,表现并不乐观。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资料表明,除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情况在经历了2008年10、11、12三个月的逐渐少增,并在2009年1、2月份有所好转外,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情况尚不能尽如人意(见表1)。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项主要指标同比增长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现阶段明显不足。
表1 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项指标变动趋势(%)
时期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商品零售额 出口总值
同比增长
同比增长 同比增长
2008.10
24.3922 19.2
2008.11
23.81
20.8 -2.2
2008.12
22.2719 -2.8
2009.01
18.5-17.8
2009.02
26.511.6-25.7
注:固定资产同比增长2009.02数字为1、2月份平均数。
(2)在微观方面,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未见根本好转。
一是部分企业的财务制度仍然存在着欠规范的问题。据笔者对所在城市的部分小企业调查表明,目前小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因主观避税行为而出现的财务报表失真等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前(低风险质押除外)对中小企业要进行必要的评级和授信,所以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财务报表质量直接影响到评级、授信结果,以至影响到小企业贷款能否落实。然而,由于小企业的财务制度普遍意义上的不规范,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判断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带来困难,进而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投放。
二是部分县域的政府有关部门、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的信用环境建设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依然较差。在有些县域的政府有关部门、事业单位、中介机构,部分企业在办理贷款资产抵押及商业银行处置抵贷资产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手续繁杂、效率低下、重复收费、变现困难等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这一方面加重了企业财务费用负担,另一方面还严重压抑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据调查表明,笔者所在地85%以上的中小企业均为为民营性质,尽管其形式上是公司制,但能够真正意义上严格按照现代产权制度规范运作的小企业为数不多。家族式管理、少数人或个别人控制、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没有严格区分、产权混乱等商业银行比较关注的、关键性的问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企业发生经营困难,商业银行的贷款保证就难以控制。
四是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大多数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少、底子薄、自有品牌和稳定的主营业务缺乏、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因此,在经济下行时期,小企业也就普遍存在着竞争力相对较弱、倒闭和歇业率较高的问题。
(3)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方面,受准备金率调整后流动性释放的影响,Shibor利率的下降幅度大于法定利率下调幅度,客观上形成了同期限的贴现与法定存款利率之间的倒挂现象。
一是贴现利率执行中的问题。人民银行关于贴现利率的正式规定,目前仍然是随同利率调整文件一同下发。如2008年12月22日,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通知》(银发[2008]372号)中明确规定:再贴现利率由2.97%下调至1.8%,贴现利率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至于具体如何加点,如果纯粹从贴现—再贴现的业务处理过程上推理,商业银行贴现利率至少要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上营业税金及附加、相关费用等因素,才不至于亏损,即贴现利率至少要达到1.899%以上。然而,由于贴现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交易金额的巨大以及再贴现市场的极度萎缩,实际上,这一人民银行的贴现利率定价机制已经形同虚设。商业银行,尤其是国内主流商业银行的贴现利率定价,基本上是按照2007年11月中旬召开的“上海市票据业务联席会议”中人民银行初步形成的贴现利率改革方案操作的。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成本、贴现业务费用率等因素测算,贴现利率在3个月Shibor基础上的最小加点幅度为60个基点。
图1 2008年9月末至2009年3月末3M Shibor走势(%)
二是准备金率的下调所带来的流动性的快速释放,加之存款的自然增长后新增的流动性,促使Shibor利率急速下行。Shibor处于市场最基准的地位,由于Shibor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变动趋势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尤其是报价银行团中16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随着金融机构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在财政性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措施尚未完全到位、商业银行非贴现性盈利资产业务发展有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充裕,必然导致Shibor的急速下行。自2008年9月末至2009年3月末,整个Shibor收益率曲线呈向下移行态势。其中3个月(3M)Shibor由4.304 7%下降至1.224 1%,下降率为72%(见图1)。
三是在准备金率下调的同时,虽然法定存贷款利率也相应下调,但是,Shibor和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明显不对称。现实商业银行贴现贷款的平均持票周期约在4~5个月之间,主流商业银行贴现利率确定的参考依据是3个月Shibor。如果据此和半年期的存贷款利率调整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Shibor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半年期存贷款利率的下降幅度。
据分析,与银行承兑汇票周期相同的半年期存、贷款利率自2008年9月25日前分别为3.78%和6.57%,经过连续5次下调,目前(执行2008年12月25日调整后的利率)已分别降至1.98%和4.86%,下降幅度分别为47.62%和26%,而3个月的Shibor却下降了72%。不仅如此,主流商业银行的贴现利率加点也由2008年9月末的100~120基点下降至目前的50个基点左右。特别是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为了竞争,其贴现利率定价策略往往是采取盯住大银行贴现利率减点的方式,因此,其贴现利率则更低。这就带来了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贴现利率与半年期法定存款利率倒挂约76个基点。二是企业贴现的财务费用(按3个月Shibor加50个基点测算为1.72%)较半年期短期贷款低314个基点。
因此,制度层面上的因素导致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金融生态方面存在的相关缺陷,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当前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
三、票据贴现快速增长带来的主要启示
(一)强化贸易背景的审查是票据业务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点
1.强化贸易背景的审查,是西方国家票据贴现业务开办初期的通常做法。英国是公认的最早开展票据贴现业务的国家。从早期的民间贴现行为到1773年伦敦的票据交换所的成立,标志着英国的贴现业务从零星进入规范的发展阶段。然而,无论是英国,还是后来美国、法国、德国等,在其初期的票据市场发展的实践中,对跟单资料中是否有商品交易和贸易背景的审查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西方国家控制票据风险的共识。如美国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的“合格票据”必须因两种基础产生:一是根据跟单信用证(其基础是货物买卖合同)办理的承兑;二是以存仓待售货物为基础承兑汇票(中国工商银行资金营运部,2004)。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英、美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跳出了以贸易背景为基础的束缚,开办了以融资为目的的商业票据业务,但其前提是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和监管体系,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拥有多样化的市场工具。离开了这些去发展纯融资性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2.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票据业务,对贸易背景的要求仍然是现阶段商业银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的主题。首先,我国恢复开办票据业务的历史还不到30年;其次,与票据业务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市场信用体系、利率市场化、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第三,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区域性、股份制的中小商业银行,其票据业务合规经营的自律意识还比较薄弱,审查不严、不计成本、无序竞争的现象时常出现。
(二)不规范的票据业务发展潜在的危害是巨大的,对此应当清醒认识
一是这种潜在危害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益。上文所述的某省某城市的一个企业的实际套利操作过程中所赚取的至少20万元利差,反映在商业银行的损益表中就是实实在在的20万元净支出。然而这在商业银行中肯定不是个案。
二是这种潜在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令人担忧。以不规范的循环出票为例:一方面在虚增存款的基础上,实实在在的贷款却形成了,这种没有真实资金来源的资产业务操作,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较少的资金,支持着不断被放大至数倍的资金活动,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断被放大至数倍的资金活动泡沫就会瞬间破灭,商业银行一些潜在的风险就会变成现实。
(三)建立与我国现阶段票据业务发展相适应的贴现利率形成机制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内在要求。从存款、票据贴现、一般贷款、再贴现利率之间内在联系和贴现贷款属性(低风险、高流动性等)的角度分析,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相同期限的包括贴现贷款在内,其盈利性资产业务收益率应当高于同期限的负债(包括存款)成本率,高于再贴现率,应当低于同期限的一般贷款利率。然而,现阶段商业银行贴现贷款的利率与同期限存款利率倒挂、与人民银行规定的再贴现利率倒挂等实际情况表明,目前商业银行的贴现利率形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重要的是要结合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际。以存款准备金为例,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在经济下行时期,在商业银行流动性出现困难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准备率对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扩张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存款准备金作为典型的数量型工具,它只能作用于银行机构的可贷资金量,而不能有效影响并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和贷款的实际发放数量。在本轮经济下行中,一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最大不同的是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并没有遇到问题,而且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整体上暂时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一段时期,尤其是2008年前3个季度,真正影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主要因素是贷款“限额”不足。在此种情况下,如果过度释放流动性,对起步时间不长的Shibor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2.根据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机制功能,加以综合协调选择。以利率机制为例,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递经济信息,即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利率能够把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利率的变动趋势,传递给国家的宏观管理机构和微观经济单位。二是调节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流通,即利率机制的运行,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渠道,影响人们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影响国际的资本流动等。正因为利率机制具有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因此,在现阶段启动内需和通过降低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情况下,如果在利率影响人们的消费、储蓄和投资方面的功能运用上不能做到恰到好处,就会出现建立在Shibor基础上的贴现利率与同期限的法定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
3.在科学合理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利率管理当局应当确定现行商业银行贴现利率形成机制,如3个月Shibor如何加点予以合理确定。加点的多少至少要考虑国内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率(主要是利息支出和归集还原的有关费用)、贴现收入的营业税及附加率、贴现贷款的风险拨备率、贴现贷款的资本成本率等因素,即在分产品业绩价值评价的贴现贷款业务所形成的在净利润基础上,剔除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增加值(EVA)应当大于零。这些因素的汇总与3个月Shibor的差额,就是应当加点的数。利率管理当局应当据此适时向商业银行发布,商业银行须据此办理贴现业务。对明显低于利率管理当局发布的贴现贷款指导利率而办理贴现业务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四)商业银行要严格自律,不断提高识别和控制票据业务的风险能力
1.最重要的就是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对商业汇票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进行审核。真实贸易背景最为关键的第一道审查关口,就是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因此,在办理承兑业务时,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行要负责从源头上对承兑申请人的合法资格、承兑业务的真实贸易背景(交易合同)、承兑申请人的经营、财务及现金流量、承兑申请人的授信(不含低风险承兑)、资信状况、保证金和汇票记载的内容等进行审查,以防止没有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初始性地流入市场;在办理贴现时,贴现银行要重点审查贴现申请人的合法资格,票据的真实性,票面的要素是否齐全、有效,票据的背书是否连续,签章是否规范,贴现申请人与其直接前手之间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企业经营规模与申请贴现资金是否匹配,向银行提供的交易合同、开具的增值税或普通发票的日期、金额要素是否对应,尤其是对一些大额、连号票据的贸易关系更要注意严格审查,以保证票据跟单资料的合法、合规性(魏国雄,2007)。
2.要强化票据业务的合规性检查工作,以此规范商业银行票据承兑和贴现行为。一是商业银行各级有权开展承兑、贴现业务的分支机构,要依据票据业务的工作规范和要求,由内控合规部门通过组织定期、不定期的自查工作,促使从业人员依法合规经营。二是商业银行内部要逐步建立、健全贴现票据的存管制度,对一些金额较大、异地且余期相对较长的票据,上级行要通过贴现票据的存管,进一步强化票据风险的检测工作。
3.注重票据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业务培训、风险提示,不断提升票据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业务素质、创新和风险防控能力。
标签:票据贴现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承兑汇票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贴现利率论文; 商业汇票贴现论文; 贴现贷款论文; 票据质押论文; 流动性资产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论文; 企业分支机构论文; 金融论文;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论文; 票据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贴现现金流论文; 经济论文; 利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