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准确把握现代生态文明的本质,做好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明确智慧生态城市的内涵,然后利用城市规划建设基础理论为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以确保城市建设发展能够实现生态性和智慧性的结合,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
1智慧生态城市的内涵分析
智慧生态城市作为将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形态,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从哲学角度解读其内涵,可以将智慧生态城市看成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智慧化和自律化发展,完成和谐共生环境创建的城市。对其功能内涵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具有高效性和适应性,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城市与自然保持和谐发展。从经济内涵角度来看,通过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智慧生态城市能够实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的整合,以确保城市经济效益能够与生态效益一同提升。
2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对智慧生态城市发展影响
在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下,人们将资源与环境视为能够被免费运用的物品,使得成本外化现象非常严重,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生成能源与环境危机。当前,我国能源及污染输入的重要路径为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内超过一半的产品为高污染与高耗能的产品。获取更多的产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导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持续增加的产量需求与环境与能源方面的限制呈现出矛盾。尽管物质财富的增多能够带来一定的幸福增长,却导致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失衡,出现严重的文明危机。很多人都误认为科技能够解决当前的一切问题,对科技盲目自信,使得人类陷入到恶性循环中。所以,一方面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却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很多人都意识到,提升物质生活水平是有必要的,然而必须同时重视精神生活;提高科技生产力是有必要的,但是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不应该无休止地从大自然索取,而必须维护好生态平衡。人类应加强创新,引入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3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3.1生态智慧理论
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遵循生态智慧理论,以确保规划建设内容能够符合生态规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为此,还要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在一起,利用先进智能技术手段实现对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管理,以完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建设。所以,生态智慧理论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理论,围绕该理论实现城市建设才能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智能的运用能够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服务。但从国内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情况来看,一些城市的建设未能体现生态智慧这一理论。目前,多数城市规划建设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大量建设工业体系和建筑,甚至对环境进行了严重破坏[2]。例如,上海、兰州等地都在积极开展智慧社区、智能停车APP、智慧城市炫卡等服务,无疑不体现了“智慧”这一理念。从2010年开始,上海多次实现了“智慧城市”规划,将“智慧城市”建设当成是上海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城市完全没有将生态化理念融入规划和建设,未能遵循生态智慧理论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从本质上来讲,城市发展的初衷是通过发展经济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强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还要重视生态环保问题,借助科技优势加快城市经济转型,使自然保护成为城市新的产业,以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
3.2公共利益理论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并非是强调实现技术建设,而是需要着重体现公共利益。通过合理城市规划建设,使公共利益得到维护,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保持协调,从而使人更好的适应城市环境。所以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利益理论至关重要,需要通过实现环境资源协调最大化保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能够完成和谐环境的创造,恰恰体现出了人类建设城市的智慧行为,能够更好的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就采取了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对社会管理重心进行下移,以社区为基础实现“三级平台、四级管理”体系结构建设,确保网格内的人、物、事、宗教、组织等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协调,确保城市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治理。所以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还应通过科学规划推动城市和谐发展,以便使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为此,还要结合当地特点实现城市科学定位,以加强对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实现对消费、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完成合理功能区的划分。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则能实现各区较好的沟通协调,继而完成和谐发展的特色城市建设。
3.3自律理论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自律性,以确保城市能够取得不断发展。而道德为自律的基本规范,自律则为道德主体的行为表现。在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遵循自律规律,能够使城市发展行为得到科学控制,以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和智慧特点得到维持。例如,北京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通过对政务资源进行整合,完成了社会公共平台和数据库的打造,实现了城市人口信息资源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则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数据联动机制,以便结合获得的宏观经济、法人、空间地理等信息掌握城市发展规律,并集合规律进行城市人口、交通等各方面的规划管理。北京市采取该种城市规划建设方式,恰恰体现了政府对城市发展的科学控制,可以较好地体现城市发展的自律性。采取该种措施,既能使城市保持合理的人口,同时也能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能够坚持遵循自律理论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则能使城市的生态和智慧特质得到长久维持,使城市能够通过自我组织、调节得到不断完善。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目前已经有30多个省市和数百个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但实际上,智慧城市必须获得生态水平的提升,才能体现城市智慧水平。因此,还应加强对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的思考和分析,以便科学、合理的开展城镇化建设工作,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映潇,王衡.基于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西部主要城市绿色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01:162-167.
[2]冯琪.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智能城市,2017,302:213.
[3]屈振辉.浅谈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J].居业,2017,06:48-49.
[4]窦宝仓,郭雯.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4:82.
论文作者:姜万强,商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城市论文; 智慧论文; 生态论文; 规划建设论文; 理论论文; 环境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