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在物理教学中改进教法渗透德育
在物理教学中灵活生动地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和艺术。如在讲声现象时,我就介绍故宫天坛的回音壁;在讲光现象时。我就介绍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墨子所著《墨经》上已经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在讲杠杆时,我就讲述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杠杆原理制成捣谷的舂和在井上汲水的桔棒以及天平和杆秤,而天平和杆枰在现代社会仍然普遍应用;在学习电磁现象时,我就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早在公元前北宋科学家沈括于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中国发明的火药填进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收效良好。德育渗透还应做到灵活多样,如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和专题讲座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如教学中设计什么是重核裂变?举例什么是链式反应?画图说明人们一般用核反应堆控制核反应的速度,核反应堆通常用什么方法控制核反应速度?生生互动讨论的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简介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中受到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物理教学中挖掘教材渗透德育
在物理教材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在教学核能时,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教学分子原子结构时,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了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渗透德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依据的观念。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师生实验的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和客观分析,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一句话往往可以使学生铭记终生和受益终生。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观察和记录。这些工作一个人往往难以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积极倡导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一方面,在实验中要诚恳地向他人表现出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助自己的机会,并能主动配合别人完成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在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团结协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通过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比如: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且必须是实事求是的记录,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教育要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要育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广大物理老师根据物理知识及物理教学的特点,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多摸索有效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触动他们的灵魂,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论文作者:汪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德育论文; 物理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学中论文; 现象论文; 《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5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