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与中国图书馆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前景论文,图书馆论文,信息高速公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认为,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及信息社会初级阶段,图书馆在信息高速公路中将以信息源图书馆和用户终端图书馆两种形态存在,传统图书馆也将与其并存。但当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所有家庭时,图书馆就将结束其历史使命。
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与信息社会的到来
1991年,美国参议员际尔·戈尔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法案——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这个法案要求政府引导工业界建立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光缆为骨干的跨越北美的大容量的、高速度的电子数据传递系统。际尔·戈尔的法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响应,1993年9月15日克林顿政府宣布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行动计划”(NII),预计在未来20年内投入4000—10000亿美元(政府投入300亿美元做为催化剂),在1997—2000年初步建成,2013年全部建成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能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节省大量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甚至使人类工作生活得到革命性改观。所以,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日本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从1994年起的三年内,将投入500亿日元,并计划到2015 年把光缆送进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欧共体为了实现欧洲的信息高速公路,准备每年投入50—80亿欧元;韩国去年宣布建立“超高速信息网”计划,拟投资44.5亿韩元,在2015年建成传递速率达Gbit/s 级的高速通信网;只有300万人口的新加坡,投资12.5亿美元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在本世纪末把光缆送到每个家庭,将成为世界上最先实现高速公路的国家;1995年2月, 西方七国集团的首脑聚会布鲁塞尔共商全球基础设施(GII)的建设大计, 讨论如何协调与会各国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策略与步骤,确保各国的网络能与全球信息总体结构接轨。全世界兴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无疑就是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
美国一专家小组采用德尔菲意问卷调查形式预测下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开列了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日程表:
1998年会出现用于商业事务、工程、医疗和其他领域日常决策的公共使用专家系统;
2000年实现计算机图书馆,通过计算机检索藏书和资料;
2002年实现电子教育,普遍利用计算机教学程序和交互电视系统,进行教学活动;
2007年推出的公用网络,将允许任何人利用图书馆数据、电子信息、电视会议、公共软件程序以及电子购物等;
2009年实现家庭办公,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部分办公。
至于电子邮件服务、远程联机检索、文件传送、信息查询服务,已经在风靡全球,并在被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雏形的InterNet网络中为众多科研单位、大学、商业公司所应用。
由此看来,信息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
二、对我国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估计
信息高速公路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很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八五”期间建成22条光缆干线,20条数字微波干线和20个大中型卫星通讯地面站,初步建成联通全国省会以上城市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九五”期间将继续扩大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基本建成以光纤为骨干的全国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1990年开始建立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技示范网络( NCFC )于1994年4月和InterNet网联结;1994年2月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目前正在加紧实施“三金工程”;国家教委牵头组建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今年初接受美国SUN 公司赠送的10 套Netra网络服务器已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安装, 做为区域网络节点,今年内将联通使用,并和InterNet网联网;以CERNET为依托,以文献资源共享为出发点的“金智工程”已定为教委“九五”期间的重大项目,到本世纪末建立起文献信息资源子网,连接“211 工程”所有院校,并与国内、国际主要文献信息系统广泛联网,形成中国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邮电部今年又推出CHINANET网络服务项目,使中国用户能享用InterNet提供的所有服务,我国在行动。
但是我国是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到本世纪末才能达到小康水平,至今尚有2亿人口的文盲。 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美国现在电话普及率为93%,个人电脑普及率为31%(1993年统计数);而我国电话普及率仅2.15%,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个别大城市电话普及率才达到了9%,个人电脑更谈不上普及。按照小平同志规划的蓝图,到21世纪中叶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也只是相当美国1968年的水平(美国196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03美元)。高达4000亿—10000 亿美元的投入是我国短时期内承担不起的。因此,实现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恐怕要比发达国家晚20~30年,即到21世纪中叶,或者更晚。
出于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需求和我国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会首先在省会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实现,并被金融、商业、经济管理、科研部门、大学等领域首先应用。并有可能和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实现。但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家庭要享用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成果,恐怕会到21世纪中叶;部分落后地区和贫穷家庭有可能到21世纪末才有可能实现。正确估计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进程,是研究中国图书馆前景的基础。
三、信息高速公路中的图书馆
1、图书馆受到信息高速公路的青睐
1993年9月,美国白宫正式提出强化信息基础设施, 并承诺在五年内,投入15.5亿美元支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这15.5亿美元主要用于60项关键技术的R&D活动。其中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获得8.24 亿美元,主要用于地方政府各部门、图书馆和学校的InterNet网的连接等项目;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宇航局(NASA)共享2.45亿美元,主要发展图书馆应用系统,包括建立数据型图书馆雏型以及开发检索和操作的软件。由此看来图书馆在信息高速公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图书馆何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中受到如此重视呢?这要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原理和结构来分析。信息高速公路实际是一个高速信息网络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信息源、通讯平台和应用信息系统。信息源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法律、政治、军事、艺术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通信平台用以完成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交换和分配,并把有关的应用信息系统联接和综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系统整体功能的效用;应用信息系统可根据各个用户的需求,为其信息活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常信息源是大容量多媒体数据库,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在通信平台的支持和协调下,利用应用信息系统快速有效地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解决用户各种实际问题或娱乐欣赏需求。而连接他们的高速高容量通道是光缆。
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各种信息生产、整序、贮存的单位都是信息高速公路社会信息的信息源。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不但是信息高速公路最重要的信息源,而且在家庭终端没有完全普及时,还做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公共用户,将其读者群和信息高速公路联系起来。所以受到信息高速公路的青睐。
2、传统图书馆的终结
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把社会推向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的图书馆形态是什么样的呢?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推断和设想。有的认为图书馆“要由‘大而全’、‘小而全’向网络化‘大图书馆’(Grand Library)转变, 传统图书馆将变成‘大图书馆’的‘图书馆单元’”;美国一家有线电视公司的总裁Glenn Janes 提出了“全球电子图书馆”新概念,并且试验把当地的图书馆、中小学和家庭与全世界的国立图书馆相联。
现代图书馆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信息的交流传递主要依赖印刷型纸书文献,图书馆做为收集、整序、传递文献信息,进行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信息集散中介为社会所需要而存在。是社会中为数不多的以信息为工作对象的部门之一。而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信息产业,信息的高效高速传递是信息社会运作的基础和关键。信息载体及传递媒介由印刷型纸书文献为主变为数字脉冲电磁波及其载体和显示系统。以高性能电子计算机和大容量高速度电子通信支撑的信息社会,要求并能完全做到信息的传递更及时、更快捷、中介环节更少,这一点现在已露端倪。据报道“随着人们从计算机中获取信息这一趋势越来越普及,报纸和杂志也开始注重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目前,美国有200家报纸和杂志出现在InterNet上, 其中一些还提供更为细微周到的服务。”美国八家报业集团(拥有180 种报纸)创建新世纪网(NCN),并计划3年内把所有的报纸并入联机服务。由此不难看出,信息社会发展到信息高速公路的终端普及到每个家庭时,图书馆这个信息集散中介也就像历史上的藏书楼一样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不复存在了。一部分图书馆虽然存在,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而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信息源节点,或者是专门展示保存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了。
3.信息源图书馆和终端图书馆
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时期,到信息社会初级阶段,图书馆将依然存在。但其存在的形式和特征将异于传统图书馆。根据图书馆在信息网络的作用不同,可以划分成两类,一类是信息源图书馆,一类是终端图书馆。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社会信息资源,也兼做信息高速公路的公共用户,为读者提供信息高速公路服务;后者的功能仅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用户终端,一个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共用户。前者将由国家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重点大学图书馆、主要科研专业图书馆演变承担;其他图书馆只能成为后者。由于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是交互式的,信息源图书馆和用户终端图书馆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个学校图书馆,在其校园网中是个信息源图书馆,由于它较多利用社会网上的信息,也是一个终端图书馆,但它所提供的信息很少被社会网所利用,相对于社会网它只能是一个用户终端图书馆。以上分类仅就图书馆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功能作用而言,纸书文献存在一天,传统图书馆的职能存在一天,无论是信息源图书馆也罢,还是终端图书馆也罢,他们依然是独立的图书馆。
4.多媒体图书馆
无论是信息源图书馆,还是终端图书馆,或是传统图书馆,就其传播的媒体来看,将都不会是单一的,所以将来的图书馆是多媒体图书馆,“图书”两字不过是借用而已。
首先,信息高速公路上传递的信息是多媒体信息,经信息应用系统处理,展现于用户的是文学、音响、画面、三维图形,绘声绘色形能动的信息其逼真度远非纸书文献所能比,而且更符合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传递信息是海量和光速,时空界限基本消失,又由于网络是交互式的,用户可以随心所欲选取信息,不受节目表限制,如同在书库中找一本书一样方便。信息源图书馆和用户终端图书馆提供和使用的信息都是多媒体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未来的图书馆是多媒体图书馆。
就单独一个图书馆来看,由于信息媒体的多样化,纸书文献、声像文献、缩微文献以及有着广阔前景的CD—ROM 都将为图书馆收藏并为读者提供服务,而且还通过联机网络扩展其信息收藏和服务范围,从这一角度来看,未来的图书馆也是一个多媒体图书馆。
四、中国图书馆前景
综上所述,依据我国的国情和信息高速公路中图书馆的形态和特征,可以把中国图书馆的前景勾画如下:
1、首先跨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图书馆是国家文化、 科技文献密集的国家图书馆、部分省市图书馆、科学院系统主要图书馆和列入“211 ”工程的重点大学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将成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源图书馆而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得以装备。 可望在本世纪末先后和InterNet联结,并着手建立区域子网,科技信息的传递将实现网络化电子化。促使馆藏文献数据化,真正建成数据源图书馆,估计得到21世纪初叶。
2、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 即使信息高速公路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开通,家庭用户将首推那些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富裕家庭。希望获得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的广大工薪阶层和学生等,还不得不依赖公共用户终端。因此这些地区的各类图书馆将负起公共用户的责任,成为终端图书馆。
3、在21世纪中叶以前, 传统图书馆依然是我国图书馆的主要存在形式和发展重点,担负社会教育和科学普及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图书馆逐步由县向乡普及,中小学图书馆也将得到普及,农村地区将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微机将在大多数图书馆应用,馆藏和服务形式也将趋向多媒体化,并逐步发展成为公共用户终端图书馆。
21世纪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将极不平衡,信息高速公路中的图书馆和完全传统图书馆并存,应用21世纪先进信息技术的图书馆和完全手工化的图书馆并存;我国可能会是传统图书馆最晚消失的国家之一。
五、准备与对策
1、现代信息技术将最终使图书馆成为历史, 图书馆界要正视这种改变,因为这是进步。应该树立起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社会过渡的思想准备,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顺应历史,追随进步,从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研究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发展图书馆、促使图书馆的消亡。
2、 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又使图书馆多年为之努力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真正得到实现,使图书馆的读者不受时空局限利用文献。这就要求图书馆各级领导重视资源共享,不要盲目追求每个图书馆的大而全或小而全,不要只把眼睛盯在馆藏文献收藏绝对数和馆舍面积上,而应适当注意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建立自己的馆藏数据库和局域网,有条件的馆应争取和InterNet/CHINANET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美国国会图书馆在白宫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三年前,便开始了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工作,计划到2000年该馆创建200周年时,将数字化500万份文件。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国家应尽快确定一批信息源图书馆,协调分工,在经费人力物力上加以扶持,及早使其馆藏文献数据化,以供网络共享。
4、注意吸收和培训实现图书馆跨上信息高速公路的人才。 面对向信息社会过渡,现有职工的知识也需要更新和提高,因为21世纪指日可待,机遇和挑战就在前面。
收稿日期:19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