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改革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经济与金融关系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一般认为有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跟进型(Demand-Following)模式,二是供给导向型(Supply-leading)模式。需求跟进型模式强调真实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的需求程度,由此而决定金融的发展能力,即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的决定作用;供给导向型模式更主张金融对资源配置的主动性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功能,通过金融的导向将资源从传统的或不具有增长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单位或部门转移到现代新兴行业,加速产业的升级和换代,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与金融之间并非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现代经济与金融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是当前经济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普遍的讨论。但我们更多地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往往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问题隔离开来进行孤立地研究。其实,当前农村的现实矛盾集中表现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农村金融的约束,导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因缺乏农村的产业支撑,越来越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致使农村金融的发展逐渐陷入萎缩的尴尬局面。因此,只有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互动研究,才找准了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确立的。
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面临巨大的金融约束
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不但是一个总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表现为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最突出的矛盾。当前的农村结构调整已经不单纯是多种一点什么和少种一点什么的农业内部简单的结构和比例的调整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农村产业的全面性结构调整。结构调整一般包括存量和增量的调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存量调整的空间较为有限,而实现增量的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关键。逐步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是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因此,依托农村第一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表1反映的我国农民近年来纯收入的产业构成情况,从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民纯收入中农村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农民纯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农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表1 我国农民年纯收入的产业构成(单位:元;%)
农民纯收入的产业构成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生产性纯收入 367.69 657.35
1479.492129.58
2231.58
第一产业收入
298.28
510.86996.511125.34
1165.17
第二产业收入29.4770.68287.24 488.89532.61
第三产业收入39.9575.81195.74 515.35533.8
非生产性纯牧入 29.9128.96 98.25 123.84134.82
合计
397.6686.31
1577.742253.42
2366.4
第一产业收入
占总收入比重 75.00% 74.40%63.20%49.90%49.2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必须借助农村投资结构的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投融资结构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与进程。因为,农村投资结构→农村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任何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资本投入的增加和资本产出的提高,资金的积累及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发展资金和资本的形成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自身资金的积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利润较低,经营风险较大,又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吸纳能力,因此,科学的农业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金融是农村投融资体系的核心,但是近年来我国农村普遍面临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萎缩、农村资金净流失规模持续扩大和农村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等问题,由此导致农村投融资渠道狭窄、投融资工具落后、农业投资能力严重不足,农民增收缓慢等矛盾。
表2 1995-2001年农村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对比情况单位:(亿元;%)
1995
1996
199719981999 20002001
新增贷款 10568.1 10612.5 13757.5 11610 7210.2 5636.8 12943.6
新增农业贷款
(含乡镇企
业贷款)
913.4 681.3
3609.4 1673.8 929.5
-3.91174.7
增贷款比例 8.60% 6.40%26.20% 14.40% 12.90% -0.10%
9.10%
额比例 8.00% 7.80%11.10%
11.60% 11.70%
11.00% 10.80%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度。
表2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农村贷款在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构成比例与变化情况。不难看出,在全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中,无论是当年的贷款存量还是贷款增量,农村贷款所占的比重都很小(低于10%),更为重要的是,农村贷款的比例还呈现不断缩小的现象,暴露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金融约束趋势。相对于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更多具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农村金融对农村的资金供给和投入不足,农村的第二、三产业难以发展,形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金融约束。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统计资料显示,农村经济系统每年都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正如表3的资料所示。
表3 资金从农业和农村流向非农业与城市情况 单位:10亿元
资料来源:OECD:Chinainthe World Economy.2000.
三、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缺乏农村产业的支撑
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机构萎缩,经营效益低下,农村资金大量流失,金融风险膨胀等。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更多的改革措施是希望从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寻求突破口,但从近年来的改革实践来看收效甚微。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经过多年的讨论,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革思路,信用社自身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因为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其经营效果有明显的改善。除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体制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缺乏一个坚实的产业支撑,单一落后的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经济越来越空心化和边缘化:农村的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源大量向城市回流,城乡差距近年来进一步扩大,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因为,产业和项目是资金与金融服务的载体。因此,传统的、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难以构建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难以真正实现其“三农”的服务宗旨。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在一些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并非资金短缺,相反,近年来金融机构还不断出现资金供给盈余的情况,从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可以得出这一基本结论。
图1 农村信用社存贷差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金融统计年鉴》各期。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存款与贷款的存贷顺差持续扩大。这充分说明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事实上是宽松的。这与我们经常讨论的农村资金短缺是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大,由此导致以下现象:
第一,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低。传统农业主要特点是简单的“劳动力+土地”模式,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资金的需求不高;从农民自身的角度,简单农业再生产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农民很容易满足现状,大多农民没有负债和投资的经济意识,普遍缺乏捕捉经济发展机会的能力,即使负债,也更多将资金用于消费和送礼支出(David,1968)。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非简单的资金注入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向农村注入更多的资金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纷纷在农村建立政府资助的农村金融机构,但农民所获得的资金并不能成为资本,这些资金本身未能改变农村经济中固有的内在矛盾和问题,许多信贷机构所发放的贷款难以按期收回,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自我发展。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农村金融专家批评这种政府行为发展农村金融的方式。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也较多地关注和批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不力现象,其实,农村金融机构也有难言的苦衷,主要矛盾是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产业化水平无法构成巨大的有效金融需求。
第二,农村金融难以寻求金融支持与服务的对象。主观上,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都具有强烈地扩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结构单一的传统农业很难为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增长点。而传统农业对农村金融的有效金融需求严重不足,农村的“合作金融机构”事实上的商业化经营特点,迫使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在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作出理性的选择。因此,在缺乏农村产业支撑的赢利性项目情况下,农村金融系统的资金大量流失不难得出结论。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化”和“非农化”,日益削弱农村经济基础,农村金融机构的这一行为事实上在“不断挖自己的墙角”。农村经济社会系统是农村金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村金融系统目前所面对的尴尬局面,强烈呼吁农村的产业化发展,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很难在农村找到突破口,大量的资金不得不流出农村。其结果必然是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农民增收缓慢;而农村金融因为农村经济基础的薄弱,造成机构萎缩,效益下降,农村金融风险与日俱增的被动局面。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因果关系?如何才能走出当前的怪圈,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如何寻求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结合,以此推动和促进他们的互动发展关系。
四、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农村金融改革的互动发展
从以上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改革本身并不缺乏动力,关键是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没有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和结合方式。我们认为只有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行有机的结合,才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矛盾的最佳突破口:农村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农民的收入将可能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创造巨大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基础;农村金融自身具有资源的配置和导向的功能,农村金融业应积极引导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速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
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应遵循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三农”的服务宗旨,增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和渗透水平;二是坚持市场化的融资体制改革目标;三是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和拓宽融资渠道。农村金融机构应以加快和促进农村产业化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重点,改革传统单一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积极探索新型的经济金融融合方式。
图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图2反映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结合的基本关系。增强和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是要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农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实现农村经济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协调发展,延长和增强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上游企业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服务的企业,主要是提供各种农用资料与产品,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等;下游企业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企业,同时,还负责向农民的生产提供市场信息。农业经济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业化经营,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基础,将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实现互动的发展关系。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上游企业为扩大市场,往往愿意以农用资料赊销的方式向农民提供融资,一般将其称为商品融资;下游企业为稳定农产品或农用原材料的供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易于用定单的方式与农民签定购销合同,并提前向农民支付部分定金,学术界将其称为贸易融资,此外,农村金融机构还以租赁的方式向农民或上下游的企业提供租赁融资。因此,商品融资、贸易融资和租赁融资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产业化融资的基本手段。农村金融机构则重点对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一方面,上下游企业是农村产业化经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关键;另一方面,上下游企业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会计与核算制度,并容易建立相应的信用记录,利于金融机构评估和控制金融风险。当然,上下游企业有较为便利的融资条件与环境,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将会更好地向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多的资金。农村金融机构也会以小额信贷的方式直接向农民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将大大增强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能力,为当前陷入被动困境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向与思路。
标签:农民论文; 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村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