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_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_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思想道德论文,文化发展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为大多数青年所认同,在重大理论问题上青年的认识与中央精神基本吻合,但不同群体呈现出一定差异

●实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新时期对青年最具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共同理想,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是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的鲜明时代特征

●青年对近几年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满意评价出现递升的势头。其中,对经济生活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评价满意度大幅度上升,对社会生活中某些重要项目的评价满意度也有上升,但幅度较小

●青年对社会稳定有较理智的认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对社会问题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社会心态趋于冷静平和,但对社会利益分配中的不公现象表示不满

●多数青年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贡献社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已成为当代青年人生的主要追求,青年普遍认同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

●青年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水平较高。“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青年社会公德构建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青年的公德素养与社会发展要求尚存差距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正逐步形成,质量意识有较大增强,但在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下,如何进一步调动青年的劳动积极性仍是一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青年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新变化,在婚恋家庭道德的构建中,传统美德的“弘扬”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存,家庭责任感在新形势下有所弱化

●青年的整体文化素质稳步提高,学习实用技能和现代科技知识在青年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取向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但文化娱乐中的低品位现象依然存在

●青年对新闻舆论宣传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充分肯定近几年在全国开展的重大思想教育活动,但认为社会提供的文化设施和产品不够理想,对改善社会环境抱有较高期望

●加大教育力度,用科学的理论构筑青少年的精神支柱

●树立重在建设的意识,确立和形成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注重基础教育,加强青少年基本文明素质的培养

●强化行为约束,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运行机制

●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为全面了解当前青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状况,我们于今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围绕青年的理想信念、政治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青年文化和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等8个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专访结合的方法,重点对北京、上海、广东、天津、山西、内蒙、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和不同民族的年龄在16~35岁之间的青年工人、青年农民、科教文卫工作者、大学生、机关干部、商业服务人员、个体户、民工及青年企业管理人员等9个青年群体,共5万名青年进行了调查(其中问卷调3万人,召开各种座谈会和专访直接调查2万人),同时,还参阅对比了近几年的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我国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状况的一些初步分析和评价,以及今后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一)

当前,我国青年思想道德文化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为大多数青年所认同,在重大理论问题上青年的认识与中央精神基本吻合,但不同群体呈现出一定差异

改革进程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已为多数青年所接受。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党中央以邓小平恿中国特色社会主叔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反怼懈母铩⒎⒄埂⑽榷ā比吖叵档鹊取N颐窃诘鞑橹辛私獾剑*

多数青年对上述理论观点是理解和赞同的。不仅如此,即使在一些容易引起思想认识混乱的问题上,多数青年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3 万名青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09%的青年认为,“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 化应同步发展”;76.63%的青年认为, “不能把私营经济和私有化混为一谈”;58.56%的青年认为,“市场经济与姓资姓社无关”。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上,青年的认识与中央有关精神是基本一致的,广大青年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成长和进步是很明显的。这不但体现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青年思想认识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理论教育的成效。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群体的青年对理论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回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时,认识明确的大学生占77.26%,青年工人占55.31%,青年农民占45.33%,青年民工占39.33%。

多数青年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广泛的了解和认同。我们在对3万名青年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为大多数青年所了解和接受。在调查的青年党员中,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过大部分与读过个别章节的分别为59.79%和29.71%,在共青团员中分别为23.88%和40.72%,在青年群众中分别为15.64%和31 .34%。在我们所接触和被调查的青年中, 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了解”和“知道有关内容”的占83.56%, “听说过,但不清楚内容”的占13.97%,“完全不了解”的仅占2.47%。 当问及“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时,回答“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是根据现实需要而提出的理论”的比例达80.65%。 北京团市委1995年组织学理论知识竞赛,参加人数占全市团员青年总数的70%。全国铁道系统青年学理论小组有一万六千多个,参加学习的达18万人。这些活动,对广大青年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此众多的青年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所了解和认同,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青年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历史条件下的成长和追求。这与中央强调理论学习和共青团组织近年来深入开展青年学理论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青年对理论宣传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理论宣传和理论学习曾一度在青年中有所忽视,然而,本次调查我们发现青年对政治理论学习和宣传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当问及“您认为我国近年来在思想教育方面有那些比较成功的活动”时,25.37 %的青年认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活动,在8个选项中列第2位,在回答“您认为下列传媒中的内容最感兴趣的和最需要加强的是什么”时,对时事政治表示最感兴趣的排在9个选项中第2位,认为理论宣传最需要加强的排在9 个选项中的第1位。对如何加强理论宣传的问题,有82.86%的青年认为“对正确的思想要灌输”,有56.00%的青年认为只有“理论上坚定, 政治上才能坚定”。这种情况表明,青年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理论的回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有着较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愿望和要求。

实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新时期对青年最具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共同理想,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是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的鲜明时代特征

对改革开放政策普遍高度赞同。拥护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一系列现行政策是广大青年坚信党的领导,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集中、最核心的体现。据本次调查,对改革开放政策青年的拥护和赞同率达90%以上。在几个大城市的局部调查中赞同率高达95%以上,青年普遍认为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走向成功和辉煌,同时也给每个青年提供了成长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对国家跨世纪宏伟目标充满信心。青年对国家发展前途的信心,主要表现在对九五计划和跨世纪宏伟蓝图——2010年远景目标实现的看法上。据调查,62.90 %的青年明确表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认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光明;认为要走一步、看一步的占20.78%,认为说不清的占14.02%,而认为看不到前途的悲观失望者仅占2.30%。青年对国家发展目标的信心还体现在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上,在“您认为未来过上好日子的机会有多大”的回答中,50.98%的青年认为机会很大和机会较大,38.18%青年认为有一半希望,而认为机会很小者仅占5.61%。

爱国主义情感明显增强。对3万名青年的调查表明, 认为做为一个中国人就要热爱自己国家的占97.37%, 认为在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的今天更应讲爱国主义的占85.59%, 认为爱国就应爱社会主义中国的占79.39%,认为做为一名中国人应感到自豪的占64.91%,认为自己周围的青年是爱国的占76.20%;还有71.36%的青年表示如果中国遭到外敌入侵,就主动报名参军、保卫祖国。这种情况表明,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在增强,而且正在从前几年的朴实情感向理性认识发展,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当前青年爱国主义的理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青年对近几年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满意评价出现递升的势头。其中,对经济生活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评价满意度大幅度上升,对社会生活中某些重要项目的评价满意度也有上升,但幅度较小

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几个主要项目,我们近几年以相同的问题和相同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的满意度逐年提高,其中,对经济生活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评价满意度大幅度上升,对社会生活中重大项目的评价满意度也有上升,但幅度较小。

市场供应变好。认为变好的比例,今年(94.52%)比1994年(90.33%)高出4.19个百分点,比1991年(68.80%)高出25.72个百分点,比1988年(52.40%)高出42.12个百分点。

国家经济状况好转。认为好转的比例,今年(90.76%)比1994年 (87.08%)高出3.68个百分点,比1991年(51.55%)高出39.26 个百分点,比1988年(40.30%)高出50.46个百分点。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认为提高的比例,今年(92.42 %)比1994年(86.35%)高出6.07个百分点,比1991年(63.20%)高出29.22 个百分点,比1988年(65.20%)高出27.22个百分点。

在评价其他项目时,认为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比例,今年(95.78%)比1994年(94.41%)高出1.37个百分点; 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例,今年(91.78%)比1994年(89.37%)高出2.41个百分点;认为政府办事效率提高的比例,今年(44.08%)比1994年(35.31%)提高了8.77个百分点;认为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比例,今年(38.57%) 比1994年(29.26%)提高了9.31个百分点。 认为社会治安状况好转的比例,从5个年度(1988、1991、1993、1994和1996 年)的调查数据看,其间虽有反复,但满意度也呈上升态势,今年(43.15%)比1988年 (27.10%)提高了16.05个百分点,比1994年(37.80%)提高了5.29个百分点。这里还应指出的是,我们历年调查一直反映强烈的物价问题,本次调查青年对物价的不满程度有所下降,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政府对物价的行政控制手段已经开始生效,另一方面也表明群众对物价的心理承受力有所增强。

对社会稳定有较理智的认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对社会问题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社会心态趋于冷静平和,但对社会利益分配中的不公现象表示不满

青年对我国未来社会稳定性的预期较高。一般地说,青年的当前行为主要由青年的社会预期所决定。因而,青年对于社会政治局势的不同预期,不仅影响青年的心理情绪,而且是构成社会安定与否的直接因素。本次调查表明,青年对社会的评价,对自我人生的把握,表现出讲求实际的理智和成熟的态度,即使在企业调整中下岗和待业等收入较低的青年中,多数也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平稳情绪。据今年对6 省(市)10所有代表性高校学生思想动向的调查,认为近一年来我国的社会非常稳定的占21.50%,比较稳定的占68.40%,两项合计为89.90%。 在对未来社会稳定性的估计中,71.80 %的学生预计未来三年内我国社会将会非常稳定。青年对社会稳定性的评估,反映出青年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也表明当前青年的社会心态是积极健康的。

对国家前途命运高度关注。关注国家前途命运是“五四”以来中国青年的共同特点,所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关注的内容有所变化。据今年6省(市)高校学生思想动向调查, 学生最关注的前4位重大事件依次为:李登辉访美与中美关系, 非常关注(56.30%)和比较关注(33.40%)的占89.70%; 中央对重大贪污腐败案件的处理,非常关注(52.10%)和比较关注(34.60%)的占86.70 %;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非常关注(47.30%)和比较关注( 38.70%)的占86.00%;江泽民主席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非常关注(39.40%)和比较关注(41.70 %)的占81.10%。以上可以看出,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已由过去单纯从国内角度考虑逐步转向对国际和平发展走向的关心了解,特别是大中城市的高层次青年已经把考虑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因素与国家前途、个人发展联系起来,青年的国际意识已逐渐从过去的消极“出国”心态,转向切实的努力建设国家的“参与”心态。

多数青年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贡献社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已成为当代青年人生的主要追求,青年普遍认同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

贡献社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已成为青年人生的主要追求。当我社调查青年对人生幸福的看法时,在11个选项中,“为社会做贡献”、赴事业成功”、“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排在最前面。在回答“您努力工作是为伤什么”时,回答“为国家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使个人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改观”的占47.52%。 当我们问及“您对提倡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如何看待”时,青年作出了极为肯定的回答,认为“很有必要”的占59.79%, 认为“有必要”的占29.89%,两项相加比例为89.68%;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仅占10.32%。另外,有35.86%的青年把读书学习、充实自己作为闲暇时间的主要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在1994年和今年的两次调查中,今年选择为社会做贡献的比例由前年的第5位上升到了第3位,选择事业成功的比例由前年的第2位上升到了第1位。这种情况表明,广大青年的人生态度是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贡献社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已经成为他们在人生目标上的三大追求。

多数青年追求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统一。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多数青年认同两者的有机结合。在问卷调查中,回答“您的工作奋斗目标是什么”时,52.38%的青年选择了“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社会承认”,在6个选项中列第1位。当我们问及“您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时,23.79%的青年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8.04%的青年选择了“个人为大家,大家为个人”,13.22%的青年选择了“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三项相加比例达55.05%。

这种情况表明,有半数以上的青年仍然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把国家和集体利益作为评价个人活动和作出人生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当代青年强调集体价值是建立在承认和尊重个人价值基础之上的,他们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与统一,渴望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既要求个人为增进社会集体利益贡献力量,同时也要求社会和集体尊重、保护、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为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创造条件。

勇于竞争,创新进取的意识显著增强。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您的工作实绩及能力与您的同事相当,而得到的利益低于同事,您会采取哪种作法”时,青年回答“加倍努力工作,争取超过同事”的占37.55 %,回答“象以前一样干”的占35.93%,两者相加为73.48%;而回答“甩手不干了”和“我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仅占3.35%。在我们问及“您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时,有35.75 %的青年选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9.69 %的青年选择“敢为天下先”, 与1994年进行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专题调查相比,这两个选项已分别由第4位和第11位上升到第1位和第6位。 在分析社会上一些人陷入贫困的原因时,青年认为不思进取是这些人不能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这些突出地表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崇尚竞争、积极进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一个重要特征。

重视金钱的作用,但不盲目崇拜金钱。当代青年和过去的青年相比,更为重视物质利益,这是青年思想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1993年进行的关于人生幸福的专题调查显示,青年认为“挣很多钱”的比例排在各选项的第六位,而在今年的调查中则下降到第八位。这表明,多数青年对金钱的看法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当回答“您闲暇时最喜爱干的事是什么”时,35.86%的青年选择了“读书学习,充实自己”, 只有5.01%的青年回答:“找机会去挣钱”。这些情况反映了近年来青年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对个人物质利益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但更重视精神追求和精神支柱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青年中仍有一小部分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在我们这次问卷调查中,有12.60 %的青年认为“有钱就有一切”,6.79%的青年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4.88%的青年主张“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在调查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时,有33.98%的青年认为, 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倾向对青年的思想发展发生了不良影响。

青年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水平较高,“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青年社会公德构建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青年的公德素养与社会发展要求尚存差距

多数青年在观念上对社会提倡的公德规范持认同态度。在问卷中,我们例举了17项与社会公德有关的项目让青年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对社会所抨击的14种不良社会现象,如“交通路口闯红灯”、“在文物古迹上涂抹”、“在禁烟的场所吸烟”、“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喧哗”、“购物不排队”、“乘车不讲秩序”、“不孝敬老人”、“欺骗他人”、“见死不救”、“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损坏公物”、“偷盗公共财产”、“携带易燃易爆品乘车”,青年认为是不文明行为的比例均在96%以上,有的已经达到了100%; 而对社会所倡导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给老弱病残让座”等优良的道德规范均持肯定态度,认为它是“文明行为”的比例分别为90.39%、90.56%、84.49%。青年对社会公德认知程度高,事实表明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主流文化的公德观念在青年道德观念的变动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广大青年在公共道德观念上与社会的期待和要求高度一致,普遍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向往和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

助人为乐等优良传统公德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弘扬,但多数青年认为人际信任度有所降低。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产生传统伦理道德结构中所缺乏的现代要素,另一方面,它的负面影响,如极端利己主义、商品交换原则又向社会道德领域渗透,致使一些现代社会仍然十分需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如爱心、同情心、公益心、利他主义等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受到冲击。因此,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建构,必须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伦理道德。我们1995年调查结果显示,73.67%的青年程度不同地参与过青年志愿者行动。 今年的调查进一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近3万名青年中, 为“希望工程”捐过款的占73.22%;为贫困或受灾地区一次或多次捐款、捐物的占83.26%;为“本单位困难的同事”一次或多次捐款捐物的占81.19%; 为本地区公益事业一次或多次捐款的占72.78%。而且,参与上述活动的比例, 在我们调查的社会各阶层青年中都超过60%。这表明,在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下,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伦理道德传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与现代工业文明相联系的公共道德行为方式正在养成在问卷调查中,但青年对道德规范的遵从缺乏自觉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青年中与现代工业文明相联系的各种良好的公共道德行为方式正在养成。在问卷调查中,97.34%的青年在骑车、 驾驶机动车行走在交通路口遇到红灯时不闯红灯,84.86 %的青年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和儿童没有座位时主动让座,95.38%的青年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不吸烟,97.29%的青年在禁止随地吐痰的大街或马路上不随地吐痰,93.52 %的青年从未在文物古迹上涂抹,64.37 %的青年在餐厅等公共场所从未有过大声喧哗的情况。尽管问卷调查的这组数字与当前青年的行为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大量座谈调查,使我们看到青年的公共道德习惯正在养成。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对现代文明公德规范的遵从还缺乏自律性,道德素养仍然较差。一旦外部约束力不具备时,青年中违背规范的人数就增加。当问及“您在大街或马路上行走想吐痰,有罚款人员,您是否吐在地上”时,97.29%的青年持否定回答;但当问及“没有罚款人员, 也无人看见您是否吐在地上”时,持否定回答的比例则降为71.28%。 当问及“当您骑车、驾驶机动车或行走在交通路口遇到红灯,有交通警察,您是否闯红灯”时,97.34%的青年持否定回答; 但当问及“夜间没有交通警察,也无人看见您是否闯红灯”, 持否定回答的比例则降为55.61%,即有44.84%的青年回答闯红灯。

青年的“正义感”有所增强,但近半数的青年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人类进步的一切历史都是同对正义的崇高追求分不开的。正义,作为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价值是千古不易的,它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文明之果,也是人类引导自己穿越历史的火炬。对这种可贵的精神价值,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在青年中进行了测试,在3万名青年中, 当看见小偷偷别人的东西时,立即告诉被偷者的占33.54%, 敢于当场抓住小偷的占24.79%,还有18.14%的青年采取小偷走后再告诉被偷者的处理方式。上述三种做法的比例之和为76.47%, 这说明广大青年是有正义感的。然而,在看见过歹徒在公共场所持刀杀人的青年中,现场围观看热闹的占7.98%,装没看见绕道走开的占34.00%,拼命跑走的占7.40%, 青年中上述三种做法的比例之和为49.38%;青年中率先阻止的占9.66%,还有40.96 %的青年在“别人阻止”或“有警察在”时才参与阻止,两项比例之和为50.62%。这种情况说明, 当前近半数的青年还缺少见义勇为的勇气。

青年中之所以出现社会正义感增强,而见义勇为勇气不足,旁观者冷漠依然存在的现象,一是社会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的蔓延使社会减弱了应有的凝聚力,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淡漠。本次调查发现,在回答当看见歹徒在公共场所持刀杀人围观看热闹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时,青年中选择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比例占29.13%, 选择别人不管自己也不管的占23.89%,两项比例之和为53.02%。二是在商品大潮中一些人在价值标准上从一个极端跳倒了另一个极端,利益观念越来越向个人倾斜。三是缺乏解除见义勇为者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体制,还缺乏一种使见义勇为者在精神上、物质上得到足够补偿的奖励机制。本次调查中,青年认为社会生活中见死不救现象产生的原因中,担心怕重伤致残后无人承担生活费的占8.87%、怕没人承担医疗费的占6.95%,怕自己死后亲属无人照管的占3.57%。这些数据间接地反映出我们社会“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正逐步形成,质量意识有较大增强,但在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下,如后进一步调动青年的劳动积极性仍是一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信誉观念正在青年中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的材、供、销由国家吧计划统一组织进行。因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酌转型过呈帧,曾胰度出现只钟短期效益而忽视信誉的“一锤子颐卖”现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青年从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知识的教训中开始觉悟,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商业信誉观念也随之在增强。 据对3万名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92.95 %的青年对“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有良好的信誉”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而对此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比例之和仅占1.84%。当问及“您是否同意‘竞争可以不择手段’”时,高达80.30%的青年作出了否定回答,而同意这一观念的仅占10.16%。当问到“假若您已向别人作过承诺,但实现起来又有困难,您会怎么办”时,82.53%的青年回答请求谅解,并表示在适当时候进行补偿。 青年中的这种诚信观念,较前几年相比,进步是明显的。

对产品质量的重视超过了对数量的重视。经济体制转型之初,重数量而不重质量曾一度是我国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一直是人们十分痛恨的社会问题之一。虽然此类问题没有彻底根治,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多数青年已在观念上实现了由只重产品数量而不重产品质量向重质量超过重数量方向转变。 在被调查青年中, 84.40%的青年对“即使完不成生产(工作)定额, 也要保证质量”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而对“只要不影响使用,产品差一点也要完成定额”表示赞同的只占18.90%。这说明, 由于政府加大打假力度和包括“质量万里行”在内的舆论监督引导成效显著,青年的质量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职业服务意识有所增强。恪尽职守,诚实守信,服务至上,这是对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在调查中,相当多的青年认为,服务人员应当耐心、细致、谦和、热情,应当把“服务”二字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回答“如果您的服务对象对您提意见并且态度粗暴,您会采取下列哪种办法”时,57.79%的青年回答不计较对方态度,并表示耐心解释, 尽量满足顾客的合理要求,而回答“与对方争论”(4.41%)和“不理睬”(9.07%)的比例之和仅占13.48%。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商业竞争将日趋激烈,作为第三产业最关键软件之一的服务态度,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职业使命感得到了加强。对职业生活的态度和劳动积极性是衡量职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一般地说,青年的从业态度和劳动积极性与他们的合理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成正比。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即使在某些合理要求得不到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也具有比较积极的工作态度。青年对“如果没有奖金、任何情况下都不加班”表示反对和非常反对的占66.39%, 对“同事间即使关系不和工作上也要积极配合”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63.10%, 对“领导的许诺没能兑现,工作中可以消极怠工”表示不赞同和很不赞同的占59.90%。这不仅说明青年的职业使命感和敬业精神有了明显增强, 也说明青年的从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正向良性方向转化。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我国职工包括青年的劳动积极性有待提高。 1995年在10省市的调查显示:青年工人认为“班组(车间)里有迟到和早退现象”的占48.40 %, 认为“工厂里有不认真干事的人”的占40.30%。青年对本单位职工劳动积极性评价不高, 除了职业道德本身的因素以外,职工包括青年对工作的兴趣没有得到满足、经济收入低、单位领导的管理水平差,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等,都是导致职工在职业生活中不能恪尽职守的重要原因。

青年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新变化,在婚恋家庭道德的构建中,传统美德的“弘扬”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存,家庭责任感在新形势下有所弱化

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发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的中国人民形成了举世公认的优良美德。在这些传统美德中,尊老敬老始终是一代代中国人恪守不变的行为准则,即使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尊老敬老的优良美德在青年中依然得到了弘扬。本次调查在14种不文明行为选题中,青年把认为虐待父母和老人是不文明行为排列第三。另外,有45.00%的青年认为这种不文明行为进入九十年代后, 呈现递减趋势。当我们问及“您是怎样对待你的父母”时,73.46 %的青年表示经常抽空与父母交谈,并尽可能给他们以帮助”;还有13.80 %的青年定期给父母钱物或利用周末去看望他们;经常打电话询问关心父母健康情况的占37.18%;而那种对父母感到厌烦, 将老人视为负担或只知伸手向父母要钱的青年只占2.89%。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在青年尊老敬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晚婚优育观念正在青年中形成。由于早婚多育而造成的人口膨胀,几十年来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控制早婚多育现象,国家不惜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实行多种限制,甚至采取种种奖励和福利措施鼓励青年晚婚优育。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的早婚多生现象已经明显减少,晚婚晚育观念受到了普遍推崇,放弃生育的现象也已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被调查青年中,1995年的平均结婚年龄,城市男青年为28岁,城市女青年为24岁,比法律婚姻年龄分别推迟了6 岁和4岁;农村青年的婚姻年龄也平均推迟了2.7岁。我们在全国各省的座谈中发现,新婚青年普遍不急于生育孩子,而是集中精力发展事业,积累财富。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新婚青年的计划生育年限比1985年平均推迟了3.5年,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明确表示不打算生育孩子。 这与几千年来以传宗接代思想为主导的传统生育观念相比,是一大历史性进步。

尊崇传统的婚恋道德在青年中仍占多数,但不健康的婚恋思想在增长。传统的婚恋道德在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构建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表明,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但传统婚恋道德仍在青年中占相当地位,当问到“您对非婚同居怎么看”时,有48.04%的青年表示反对,有16.22%的青年认为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两项之和占被调查人数的64.26%。这说明, 大多数青年在婚恋道德观上具有传统道德标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有20.25%的青年认为时代变了, 不必恪守传统道德;11.92%的青年认为非婚同居是现代人的观念, 是对传统的婚恋观的挑战和突破。这说明西方婚恋观念在青年中占有一定的市场,而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对婚姻家庭情感的重视超过了对家庭责任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问题一直是广大青年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现代文化观念的普及,婚姻家庭观念逐渐开始向注重情感因素转化,到九十年代中期,这种情感因素在婚姻中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在本次调查中,当我们问及“您如何看待朋友离婚”时,45.95 %的青年主张夫妻感情合则聚不合则离,22.57 %的青年认为在现代社会感情不合离婚是很正常的事情,两项相加占68.52%; 而认为应对家庭有责任感,离婚不对的只占20.45%。这一方面反映出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 青年越来越重视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自我满足和情感因素,在夫妻感情发生危机时,不再愿意“委屈求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青年家庭责任感有所弱化。

青年的整体文化素质稳步提高,学习实用技能和现代科技知识在青年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取向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但文化娱乐中的低品位现象依然存在

青年的文化程度有了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教育与成材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青年成材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通过电大、夜大、函大等多种形式办学,在农村加大扫盲力度,强化基础教育,使青年的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1995年青年(15~34岁)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7.10 %, 比1990年(7.27%)降低0.17个百分点,比1982年(17.05 %)降低了9 .95个百分点;青年小学文化程度1995年占总人数的31.31%,比1990年(32.31%)降低了1个百分点,比1982年(31.74%)降低了0.43 个百分点;青年初中文化程度的1995年占总人数的(45.46%)比1990 年(42.70%)增加了2.76个百分点,比1982年(35.06%)增加了10.4个百分点;青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995年占总人数的2.37%,比1990年(0.80%)增加了1.57个百分点,比1982年(0.71%)增加了1.66个百分点。从这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接受初等教育和大专以上教育的青年这十几年来有了较大数量的增加,而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青年人数比例有所下降,这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基础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高等教育,推动社会办教育的举措取得了成效。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青年人口中文化程度主要为小学和初中,据1995年统计,占青年总人数比例为76.76%,这种情况表明, 目前我国青年人口文化素质仍处于较低状态,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尽快解决,将会影响我国青年文化素质的提高。

学习实用科技知识和技能形成新的热潮。据我们1994年在10省(市)对青年读科技书报的调查,青年工人经常(21.12%)和有时(63.16%)读书读报的占84.28%;青年农民经常(27.86%)和有时(45.68 %)读书读报占73.54%,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经常(25.94%)和有时(61.39%)读书读报的占87.33%;教师和科技人员经常(20.00 %)和有时(69.33%)读书读报的占89.33%;个体户青年经常(13.29 %)和有时(51.05%)读书读报的占64.34%。以上说明,我国青年学习科技知识的人数比例是高的,即使是个体户青年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注意学习科技知识。今年的调查显示,91.70%的城市青年和87.40%的农村青年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掌握科学技术是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途径,是脱贫致富的关键。许多青年把读书学习排在业余时间安排各种选择的第一位,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尤其是实用科技知识技能更是倍受青年的青睐。城市青年中经常或偶尔阅读科普读物的占92.60%, 农村青年中经常或偶尔阅读科普读物的占82.90%。相当多的城市青年非常看重计算机知识、外语、 汽车驾驶技术、财会知识、金融股票知识的学习,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基本技能(或知识S有哪几种(限选3项)”时, 选择上述各项的分别为60.30%、49.50%、24.30%、20.20%、9.60%。在农村青年中,选择学做生意本领的最高,占43.40%。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是当前青年的主要文化取向。当问及“您认为应当怎样对待外来文化”时,有90.61%的青年认为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又要合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需要吸收西方文化和认为外来文化代表现代文明,应全部吸收的分别只占3.38%和3.82%。这种情况说明,大多数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是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健康的。

青年的文化审美与文化需求更倾向于对现实主义作品的青睐。为了了解青年的文化审美需求,我们分别从影视、书籍和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对青年进行测试。当问及“您最喜欢哪种题材的影视片”时,在所列8种题材中,青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现实题材片,占28.27%。当问及“您最喜欢读什么题材的书”时,在所列7种题材中, 青年选择比例最高的仍然是反映社会问题的书籍,占24.32%。 当问及“您最喜欢那种艺术风格的作品”时,在9种风格作品中, 青年选择比例最高的还是社会现实性强的作品,占28.74%。这种情况说明, 青年文化审美的社会现实性越来越强,从文化需求品味和文化审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青年文化的发展取向。

青年文化娱乐生活中存在的“歌星崇拜”倾向与“港化”、“西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1992年至1993年,中国青年在文化娱乐生活中呈现“港化”、“西化”的明显倾向,据我们在北京调查,1993年在北京青少年特别是初高中学生中,对港台影星、歌星的崇拜达到了狂热的程度,65%以上的高中生都会学唱一两首港台名星演唱的歌曲,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追星族”。但1994年在全国10省(市)的调查表明,这种现象开始发生变化,在青年“最喜爱的歌曲”排名表上,祖国“大陆歌曲”(包括民歌、祖国大陆流行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排名第一,占44.44%;“港台歌曲”排名第二,占35.70%;“摇滚歌曲”排名第三,占6.01%。今年的调查发现,青年中喜爱“大陆歌曲”的比例进一步上升,高达64.96%,比1994年增加了20.52个百分点;而青年中喜欢“港台歌曲”和“摇滚歌曲”的比例则进一步下降,从1994年41.71 %下降到今年的26.58%,下降了15.13个百分点。这表明,青年文化娱乐生活中仍以本土化趋势发展为主,“港化”、“西化”热已经开始降温。青年文化娱乐生活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是社会舆论宣传正确引导的结果;另一方面说明青年在经过各种文化艺术的比较中,文化审美和文化识别力正在走向成熟。

青年对新闻舆论宣传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充分肯定近几年在全国开展的重大思想教育活动,认为社会提供的文化设施和产品不够理想,对改善社会环境抱有较高期望

对目前全国开展的几项重大思想教育活动评价较高,但认为多数单位思想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在青年中开展的重大思想教育活动普遍得到青年的肯定。其中评价最高的是“希望工程”,青年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占73.23%, 认为此项活动是成功的占76.44%。排在第2位的是“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的和认为这项活动符合当前青年思想道德实际,是群众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活动截体的占73.67%。 排在第3 位的是100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播放,当问及“您对中宣部提倡的100部爱国主义影片播放的评价”时,青年回答很有必要、富有教育意义的占48.77 %,希望这种教育形式能经常化、持久化的占34.51%。 对近几年来的重大思想教育活动评价较好的,还有英模事迹报告会、文化扶贫活动、“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手拉手”活动。然而,在调查中,多数青年对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不高,认为虽然能够经常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但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当问及“您所在的单位领导是否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回答经常和有时进行教育的占69.89%, 偶尔进行教育的占24.23%,从不教育的占5.88%; 在回答“效果如何”时,认为效果显著的占16.29%,认为效果一般的占65.16%,认为毫无效果和说不清的占18.55%。这种情况说明, 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教育的效果还不理想。在谈到教育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时,大多数青年认为,一是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差,以身作则不够,特别是有些干部腐败现象严重,青年不服气。二是目前社会不正之风对青年的消极影响较大,理想教育与现实状况反差较大。三是干部的教育水平较差,缺乏现代知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不适应当前青年的思想发展需要。

对新闻舆论宣传评价较好,但对文化市场不够满意。新闻舆论宣传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作用。据本次在3 万名青年中的问卷调查,青年对新闻舆论导向表示很满意(11.50 %)和基本满意(56.81%)的比例之和为68.31%,而明确表示不太满意(17.92%)和很不满意(3.16%)的比例之和占21.08%。 这是我们近几年来在同类题目调查中,青年满意率最高的一年,也是评价最好的一次。然而,在评价文化市场时,更多的青年54.63%则认为出版物数量虽多, 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还有5.49%的青年认为目前基本是黄色出版物充斥市场。青年对出版市场的不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评价“扫黄打非”时,青年认为它有必要和卓有成效的占43.70%, 认为没有从根本上堵塞制黄贩黄渠道的占28.23%,认为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的占25.12%。从青年对文化出版市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必要性。

多数青年对社会目前提供的文化设施感到不满意,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所在地没有“青少年宫”或“青少年之家”。在回答“对您居住地周围的文化娱乐设施是否满意”时,青年中回答“很满意”(2.16%)和“满意”(21.60%)的比例之和仅占23.76%,而回答“不满意”(51.52%)和“很不满意”(13.79%)的比例之和则高达65.31%,还有10.93%的青年持“说不清”态度。 当问及“您的所在地是否有‘青少年宫’或‘青少年之家’”时,回答“没有‘青少年之宫’或‘青少年之家’”的占24.02%。另据调查,截止1995年底, 全国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总数1026所(其中青少年活动基地29处,青少年宫997所)。 这些活动阵地约40%设施阵旧,项目单一,远远不能满足6亿青少年身 心成长的需要。

(二)

鉴于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遵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的总体要求,我们就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加大教育力度,用科学的理论构筑青少年的精神支柱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在青年中确立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核心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头脑,才能使青年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理想,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和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2010年远景规划而坚持不懈地奋斗。因此,必须把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作为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一环抓紧抓好。在学习中,应突出重点,联系实际,讲求实效,注意及时回答和解决青年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现实思想认识问题,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应善于区分不同层次,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理论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趋向大众化、通俗化,贴近不同层次青少年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树立重在建设的意识,确立和形成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社会变革时期,旧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体系受到强烈冲击,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处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道德规范建设,提高青年一代乃至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建立道德规范,要从青年道德状况的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特别突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和完善社会公约、市民公约、家庭文明守则等乡规民约,以及各种职业道德规范,强化社会道德的整合力,从根本上解决某些方面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要正确处理继承优良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文明礼仪的传统美德,并在继承的同时融入时代和社会的现实内容,形成新的道德标准,使青年易于理解和接受,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在建立道德规范的同时,还要不断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扶植社会正气,坚决打击各种歪风邪气,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大力宣传和表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涌现出的遵纪守法、维护公德、讲求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和村民的评选活动,增究道德实践蝶自觉性,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良好道德风尚。*注重基础教育,加强青少年基本文明素质的培养

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跨±酵人才,必须着眼基础,从娃娃抓起,提高青少年一代的基本文明素养。在本次调查中,社会各界普遍反映强烈的,就是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素养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高考指挥棒”仍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所谓“成才”教育取代了“成人”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就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社会、家庭、学校都要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共同理想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贯穿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贯穿到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各学科的教学中去,针对中小学生特点,编写通俗易懂的德育教材和行为手册,进行各种形式的直观形象的教育,力求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点滴入手,大力培养和提倡基本的文明礼仪,增强国家观念、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明确社会责任和义务,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文明行为,为个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行为约束,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运行机制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使广大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方面趋向统一,道德素养有明显提高,逐步养成文明习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强化行为约束,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运行机制,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建立和健全行为约束奖惩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带有奖惩性质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采取措施贯彻执行。要建立必要的道德行为档案,与实际利益挂钩,与个人发展相联系。对行为表现良好的青少年要给予奖励,在升学、择业、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青少年则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惩处。还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网络和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创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普遍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精神文明的可操作性。近年来,共青团组织创造的“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成人仪式”、“手拉手”等活动形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应当进一步向全社会推广,扩大其幅射面和影响力,并创造更多的形式,使这些活动形式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在我们的调查中,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文化市场管理不力、文化精品不多、文化设施不足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把反腐倡廉提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抓好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通过抓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为广大群众和青少年作出表率,以党风的逐步改善来影响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标本兼治,堵塞“黄”源,切断贩黄渠道,把“扫黄打非”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坚决取缔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禁止在大众传媒中作不适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广告,健全和完善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充实和扩大文化市场执法监督队伍,推进净化文化市场的工作,努力扭转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不力的局面,倡导和开展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好地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同时,要遵循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的方针,积极弘扬主旋律,大力提倡多样化,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抓好文化精品工程。倡导和鼓励文化工作者多创作和出版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具有了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的文化精品,并对创作和生产这类精神产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专项补贴和奖励,实行税收优惠。在各大中城市设立面向青少年的定点影剧院、展览馆、博物馆,对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免费提供使用。目前,我国青少年活动的场馆、基地严重不足,据估算每60万青少年才拥有一座青少年宫,这些青少年宫大多集中在各大中城市,而约有80%的县(市)没有建立青少年宫。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逐年加大投入比例,拨出专款用于青少年活动场馆、基地建设。各地在制定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时,应当把青少年活动场馆、基地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中,与住宅小区配套开发建设,形成合理的比例和布局结构,力争到2010年使每个县(市)都拥有一座以上青少年宫。同时,应作出明确规定,严格禁止把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和青少年宫挪为他用,对这些场馆、基地要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来源和财税政策上予以支持,为青少年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注:本报告采用的对比数据,除文中已说明出处的外,1989、1991、1993年的调查数据出自《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3)》,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1994年的调查数据出自《中国青少年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9 月出版;1995年的调查数据出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素质状况调查报告》和《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调查总报告》。

标签:;  ;  ;  ;  ;  ;  ;  ;  

中国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_中国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