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智慧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李梓豪,徐洪峰*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智慧旅游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开发、评价指标、发展意义等方面。文献以描述性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及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慧旅游;旅游业;信息技术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总体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深化,未来城市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环境、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方面。考虑到普通老百姓的出行方便,智慧旅游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2011年,中国颁布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旅游信息化”并提出“以信息化为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的建议,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10年提出的“智慧旅游”概念与此目标相吻合,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的支持下,智慧旅游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而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智慧旅游的关注和研究度也逐渐上升。智慧旅游系统的开发、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智慧旅游的建设意义以及其相应的负面影响等方面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但是,与智慧旅游蓬勃发展相比,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和组织,其规律难以查寻。鉴于此,本文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便对后期的研究者有所禆益。
1981年我被调到省文化厅一个研究单位拿工资,专业写小说。一、二年时间,我每天打开稿纸,脑子一片空白,一整天一整天地发呆。把许多等待奇迹的人急坏了。省报上有了公开的议论,关于我的“苦闷”,关于让我离开基层是否明智……私下的批评就更加尖锐:“只生一个好”“本来就不是这块料”,之类;省文联《创作评谭》的编辑吴松亭受领导派遣,专程去北京请大评论家阎纲给我打气。但这只能更加强化我的焦虑。1980年在中国作协文讲所,王安忆看到报上我的责编丘峰抬举我的文章,问我:你高兴吗?我转过脸,无法正视她。
1 智慧旅游概念界定
智慧旅游的概念开始于国际商业机器(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公司在2008年进行的一场关于“智慧地球”的演讲,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产生了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物联网技术支持,把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概念。对这一概念进一步延伸,使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同时,这也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绿化美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本文在综合分析该县乡村绿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美丽乡村绿化原则、绿化树种配置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此外,一些学者从某个特定的视角研究智慧旅游评价体系。2012年邓贤峰等[18]提出构建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其中,有以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和游客体验为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标准以及41个三级标准,为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相应帮助。2013年伏俊雯等学者[19]建立了智慧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体系,其中包含了25个指标。2014年黎忠文等[20]从业务应用平台和窗口服务平台两个维度出发,建立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其中,涵盖了8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
在智能旅游研究中,国外学者更加关注旅游与智慧旅游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这比国内智慧旅游研究领先进20年。国内相关领域的智慧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相关信息系统的发展,或分析特定城市智慧旅游的发展意义。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很少,缺乏全面、一致和标准的理论体系。而智慧旅游的评价指标没有理论上的支持,显示出松散而分散的状态,未能形成完善的体系。此外,研究更侧重于宏观方面,研究方法相对简单,很少有文献将实证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特别强调要“创建智慧旅游工程,实现智慧旅游的遍地开花”,这一政策的出台,足见智慧旅游意义深远、影响深入,也因此开始了我国对智慧旅游建设和发展意义的大讨论。2011年刘军林等[21]高度肯定了智慧旅游的未来发展,提出智慧旅游个性化、国际化、品牌化、科技化、集成化的趋势,同时,分析了智慧旅游的推广价值。2013年张旗[22]详尽地阐述了对智慧旅游直接发生作用的因素,并分析了智慧旅游对旅游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描述智能旅游发展的光明前景。
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智能旅游。2012年李梦[4]将智慧旅游称为一种旅游的新形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方,并提供便捷的服务。陈丽军等[5]、吴言明[6]将智慧旅游概括为旅游的个性化、智慧化和泛在化,并对这3个关键词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首都经贸大学的李云鹏[7],他从接受者的性质及旅游的智慧出发,将其描述为: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受到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的影响,强调智慧旅游的服务目标是个体游客,进一步完善概念,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分析。
2 智慧旅游研究重点
2.1 系统开发
对于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国外学者始于20世纪初,到目前为止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首先,在旅游信息方面,2002年Makelainen M认为,旅游信息的创造可以使游客通过GPS技术在旅游过程中,体验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带来的便利。2003年Schmidt Belz B为了有效地评价和筛选游客的有效信息,通过CRUMPET系统用稳定、无缝访问的旅行服务代理技术取代了固定网络,来为其服务。其次,在智能出行方面,2002年Stabb S和Werther H从旅客出行方便的角度讨论了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一些问题。2011年Owaied等提出了一种框架模型来引导智慧旅游的运转,其中,谈到了智能交通的应用与构想。最后,在旅游业发展方面,2002年Werther H认为,Huggon系统的提供可以为传统意义上的旅行社和导游提供需求功能,比如游客需求服务的规划、旅游规划调度的任务和导航等。
智慧旅游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概念,智慧旅游的实际建设领先于智慧旅游理论的构建,尚未形成一定的智慧旅游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在关注如何建立完善且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中国建立科学、智能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正确引导中国智慧旅游的实际发展和建设。
虽然许多学者关注智能旅游带来的便利,但一些国外学者对智能旅游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和游客隐私进行了研究。1995年Barua等[23]认为智慧旅游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基于访问者提供的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也要为访问者做好信息安全工作。2010年Zhan J,Hsieh C L等认为,当前的位置问题和隐私问题已被确定为基于上下文的服务的最大障碍之一。当用户将自己的配置与推荐系统相结合时,隐私问题会被放大。
2.2 评价指标
将连通条件加入到适应值函数中,所保存的最优染色体不仅能满足最大覆盖集个数下的覆盖条件,而且还可以保证网络的连通度。
2013年姚国章等[13]认为,智慧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应该由商务、政务、服务和管理等二级指标和20个3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2013年刘利宁[14]则确定了以游客、政府、景区、企业、经济效益和支撑技术6个一级指标的智能旅游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有28个。2013年陆郁[15]给出了平台、参与发展、旅游、数据和特色等5个层次的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以评估智慧旅游的发展和建设。2014年王恩旭[16]为了使智慧旅游成为游客最方便快捷的工具,以将G1和DEMATEL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影响智慧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要注重旅游产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智慧旅游建设建议。2015年罗成奎[17]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智能旅游的发展,建立了智能旅游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并没有智慧旅游这一专业术语得出现,因此,也就没有对于智慧旅游概念的描述。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Phillips于2000年在他关于智慧旅游的演讲中简单地提到,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务及其产品的长期可持续的营销及开发。Lipman于2009年提出,智慧旅游对旅游服务的各个阶段可以从4个层面进行信息化提升。美国Molz教授于2012年提出,智慧旅游使用信息技术和移动数字将城市与游客更好地联系起来,使游客能够更好地参与旅游的全过程。英国“智慧旅游组织”于2012年提出,智慧旅游是相关旅游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旅游业的。
2.3 发展意义
中国的大多数学者都从应用技术和最终目标入手,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2012年姚国章[1]提出,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中心,应用云计算、GIS、互联网、3G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充分满足游客的需要,为每个参与方创造新的旅游运行模式,使其获得更大的价值。2013年任翰[2]提出,智慧旅游是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其集成的应用,满足旅游企业增进效益、旅游行政加强监督管理水平以及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具有新商务、政务和服务模式的智能集成系统。2015年,曾祥辉等[3]提出,智慧旅游意味着运用新一代技术,即智慧技术,将旅游资源与信息资源及其他社会各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与整合共享,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2.4 负面影响
国内智慧旅游系统的研究主要基于专家评估、管理、网站等,并结合目的地信息获取、电子商务和规划等。2005年王凌等[8]通过综合分析交通系统的功能与技术,把旅游交通作为研究对象,提出智能旅游交通的高效运转可以为旅游行程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享受。2010年姚海涛[9]在信息技术强劲发展的推动下,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利用旅游景点,有必要努力为游客获取信息。只有通过实施旅游信息推荐系统,游客才能更容易地获得有关景点和目的地的相关信息。2013年廖维俊[10]思考了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的4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安全、人力、技术、加价等难题,从而使智慧旅游的发展更加顺畅。2015年周源等[11]介绍了一种集游客旅行服务与旅游推广营销构建为一体的移动端产品——利用景区的公众微信号建立的智慧旅游移动终端。2016年胡北明等[12]通过网络收集了自驾游的相关记录和信息数据,对自驾车游客的搜索记录和信息采集渠道进行了计算和过滤,由此开发和研究智慧旅游应用系统。
3 结语
以下方案是一般的简易介绍,具体的玩法、细节及需求,图书馆可与相关负责人具体商议,图创提供创意,抛砖引玉,引发更有趣的Idea,并且,提供技术支持与相关服务。
根据国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情况,为促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智慧旅游的概念尚未统一,这对后续研究极为不利。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智慧旅游的内涵,智慧旅游的本质是智慧旅游研究与建设的前提,是推动智能旅游发展的保证。只有明确界定,政府和景区才能更好地建设智慧旅游,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2)更加注重研究领域的深化。国内外学者研究学科单一,国外注重信息技术。他们未能将研究纳入社会、经济、技术、管理和旅游等各个学科。
(3)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拓展。旅游研究方法肯定是多元化的。智能旅游是信息技术与旅游的结合,使研究现象更加复杂。因此,过去的描述性分析研究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要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入手,从而更好地促进智慧旅游发展。
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将他们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对照组中有男28例、女22例,年龄38~76岁,平均54.7±4.5岁;观察组中有男29例、女21例,年龄39~78岁,平均55.2±4.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进行针对性临床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16.
[2]任瀚.智慧旅游定位论析[J].生态经济,2013(4):141-145.
[3]曾祥辉,郑耀星,张秦.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智慧旅游概念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0):1246-1249.
[4]李梦.“智慧旅游”与旅游信息化的内涵、发展及互动关系[C].北京:中国旅游科学年会,2012.
[5]陈丽军,王庆,汪季石.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2):296-299.
[6]吴言明.智慧旅游的智慧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9-81.
[7]李云鹏.基于旅游信息服务视角的智慧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3-01-09(23).
[8]王凌,张成,董陈继,等.智能旅游交通系统框架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5(11):150-153.
[9]姚海涛.旅游信息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10]廖维俊.基于物联网架构下的“智慧旅游”探究[J].生态经济,2013(7):98-101,104.
[11]周源,刘禹鑫,林富明,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旅游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12):77-79,81.
[12]胡北明,张琳婧.自驾时代下旅游目的地智慧旅游系统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0-72.
[13]姚国章,陈菲,周晓平,等.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商贸,2013(20):110-111.
[14]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67-71.
[15]陆郁.智慧旅游体系指标的研究[J].旅游纵览2013(12):201-202.
[16]王恩旭.基于G1-DEMATEL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影响因素识别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85-89.
[17]罗成奎.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J].焦作大学学报,2015(2):94-96.
[18]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100-106.
[19]伏俊雯,沈志鹏.智慧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指标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2):113.
[20]黎忠文,唐建兵,刘龙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1):1299-1304.
[21]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1-124.
[22]张旗.智慧旅游对旅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34-40.
[23]BARUA A,KRIEBEL C H,MUKHOPADHYAY T.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 value:an analytic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5(1):3-23.
Research on the prospect of intelligent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 Zihao,Xu Hong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0,China)
Abstract: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wisdom tourism,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tourism mainly focuses on the system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and so on.Literature mainly descriptive,lack of deep-seated research,qualitative research,lack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urther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lars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intelligent tourism;tourism;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梓豪(1994—),男,湖北荆州人,助理会计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数据,企业信息化。
*通信作者: 徐洪峰(1977—),男,江西上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企业信息化。
(责任编辑 杨欢)
标签:智慧旅游论文; 旅游业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