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出版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大力推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我国各地、各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同志都在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新闻出版界如何结合行业特点和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新闻出版业发展之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出版产业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1、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出版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已基本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科研教育和贸易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2年全国出版业的统计情况来看:
2002年,全国新闻出版系统的总资产已达1919亿元,销售收入近1522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26亿元,已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
2002年,全国出版图书、报纸、期刊总用纸量为377.95万吨。用纸量是衡量出版业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比较出版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与1989年的111.1万吨相比,2002年的用纸量增长了239.88%;与1978年的62万吨相比,2002年的用纸量增长了509.60%。
从2002年出版业六大媒体的具体分类统计来看:
图书业:2002年全国共有图书出版社568家,图书品种170962种,比1978年的14987种增长了1040.74%;图书总印数68.7亿册,比1978年的37.7亿册增长了82.23%;图书总印张456.45亿印张,比1978年的135.4亿张增长了237.11%。
报业:2002年共出版2137种,比1978年的186种增长了1048.92%;总印数367.83亿份,比1978年的127.8%亿份增长了187.82%;总印张1067.38印张,比1978年的113.5亿印张增长了840.42%。
期刊业:200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029种,比1978年的930种增长了870.86%,总印数29.51亿册,比1978年的7.6亿册增长了288.29%;总印张106.38亿印张,比1978年的22.7亿张增长了368.63%。
音像业:2002年全国共有音像出版单位292家,而1978年仅有1家音像出版单位即中国唱片总公司。从2002年出版系统统计的数据来看,全国共出版录音录像制品25872种,数量4.44亿盒(张),发行总金额24.68亿元。
电子出版业:2002年全国共有电子出版单位111家,而1978年没有1家电子出版单位。共出版电子出版物4713种、9681.4万张,品种比2001年增长96.7%,数量比2001年增长114.8%。
音像电子出版业的产业链日臻完善。从制作出版,到复制生产和批发销售,构成了中国文化产业中的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体系。据初步了解,到2003年11月底,全国音做出版单位已发展到320家,电子出版单位121家,录音带录像带复制企业169家。从2002年开始,在长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又形成了可记录光盘生产基地,至目前已投产可记录光盘项目19个,共有可录光盘生产线146条,年生产能力约7亿张。从制作发行环节来看,制作发行公司约1000家,销售商约10万家,年发行量约在200亿元以上。
互联网出版业:这是一个发展速度较快的媒体产业。互联网自1987年传入我国以来,在短短的16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到2003年12月,我国拥有CN下的域名接近40万个,WWW网站达50万个,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3000万台,上网用户人数达7800万人,比1997年的62万人增长了126倍。在未来两三年里,网民有可能超过1亿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发展,迅速衍生出一个新的出版媒体——互联网出版。互联网出版已成为整个文化产业和出版产业关注的热点。比如电子书(E-BOOK)的发展,以方正互联网出版平台为基础的电子书的出版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互联网游戏出版是互联网出版领域内发展最快的业务。2003年我国互联网游戏市场规模达到13.2亿元,呈几何级数增长。为了适应互联网出版的发展形势,总署已批准50家互联网出版机构。
除了媒体出版业的长足发展之外,我们还应看看印刷、发行、版权贸易方面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状况。
2002年,我国各类印刷企业16万多家,全国印刷工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全行业务类印刷企业工业总产值估计约为2000亿元,利润上百亿元。发行业的发展规模也很可观。发行网点已达71824处,全行业图书纯销售70.27亿册,434.93亿元。我国图书的销售收入,约占全球图书销售总额850亿美元的6.55%,已成为世界十大图书市场之一。版权贸易也十分活跃。1990年,我国版权贸易刚刚起步,到2002年,全国务出版单位共引进图书版权10235项,输出1317项,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01.7%,增长速度也在两位或三位数之间。
2、当前出版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新世纪重要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所谓机遇,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各种有利条件的综合,属空间范畴;二是指良好时机的偶合,又属时间概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即具有综合有利条件的重要发展时期。我国的出版业在本世纪头20年也将是重要的发展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一个重大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出版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全面发展的目的,既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出版业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又蕴含着出版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要求上看:新闻出版工作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承载传播信息、知识和科学技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等方面,对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要地说,这就是服务和支持方面的新要求。
从机遇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也包括着新闻出版业发展和繁荣的目标。新闻出版工作不仅仅是服务和支持,它本身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指标中,包含了文化和新闻出版的各项指标。如出版物的人均消费水平的指标,包括各类出版物实物量,可供量,可供品种,人均购书量,千人拥有报刊量等量化指标。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将有显著增长。从经济属性来看,出版业在未来20年GDP的统计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是重大的发展机遇。
第二个重大机遇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加快了出版体制改革的步伐。深化出版改革将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程,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快出版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不失时机地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
目前,出版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一是以组建集团为突破口,加大了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到2004年3月为止,在我署正式备案的各类新闻出版集团共有64家。其中,出版集团13家,报业集团39家,期刊集团1家,发行集团11家。集团化建设对于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调整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通过深化新闻出版单位的内部改革,积极探索一条出版单位内涵式发展道路。集团之外的大社名社,产业发展的道路如何走?这几年,像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图书出版社,及有关的杂志社如《知音》、《读者》等,都积累了不少的改革经验,很有借鉴意义。三是发行体制改革的推进,连锁经营的加强,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大大增强了出版产业发展的活力。目前,全国已建立规模较大的连续经营总部22家,各种形式的连锁店4000多家,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书城18个,大型物流配送基地23个。四是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出版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快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步伐。2003年2月中国印刷集团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总署原有的23家直属单位已全部同总署正式脱钩。各地的脱钩转制工作也在积极地推进。此外,近两年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步子很大。从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国务院先后两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我署共有9项。今年7月1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后,总署将有一批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另有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将下放到省级新闻出版局。
近两年出版改革的进展,还体现在跨地区经营,跨媒体经营,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这些改革举措对出版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进展之外,中央统一部署的新闻出版改革试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试点工作从2003年6月开始到2004年12月结束,大体用一年半的时间,分三阶段完成。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落实十六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探索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积累新的经验。
第三个重大机遇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和出版交流得到加强。出版产业将面临新一轮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上面主要讲了新一轮出版改革所带来的机遇,这里主要讲的是新一轮对外开放所蕴涵的发展机遇。
从整体上讲,入世将促进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入世之后,随着中国出版市场的开放,外国投资者将给中国出版物市场注入资金、技术,带来管理经验。在竞争的压力下,中国出版和发行企业也会增加相应的投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国内发行市场的网点将会更多,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改善,规范的发行渠道将得到拓展,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这些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将进一步扩大出版物发行市场的规模,将带动和促进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发行市场的开放,也将促使中国的出版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入世以来,国际版权贸易量的增加,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种机遇。
我们还要看到,入世也将推动中国出版业深化改革。入世后,在出版物市场管理方面,要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和要求,加快推进由传统的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的转变。这种外在的压力有利于解决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各级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转变,有利于企业走向市场,增强经营管理的活力和市场的竞争力。所以,无论是从出版行业的整体改革,还是从出版单位和企业的内部改革来说,入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出版业现状与新形势新要求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
改革开放到今天,出版业确实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版业远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出版业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说来,至少存在5个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文化的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依赖和要求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发展。而我们现实的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差距不小。就某些具体指标来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2000年目标的综合评价》把出版物的人均消费水平作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指标是:图书消费年人均7册,报纸每千人每天75份。而现实的情况是:2000年全国图书消费人均为4.95册,报纸每千人每天63份;2001年图书人均消费5.43册,报纸每千人每天65份;2002年全国人均图书消费5.47册,报纸估计也略有增加。从近3年的情况看,均离小康的指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据了解,我国许多地区恩格尔系数已降到0.5以下,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下降到0.4。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表明: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5以后,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将迅速增长,消费能力将大大增强。而且,精神文化的需求将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而我们出版业的现实状况是:能提供的出版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出版物质量和精品力作方面,还是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方面,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三是现行的文化体制和出版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绝大部分行业已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新闻出版业由于长期受到政策保护,从体制到机制,都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管理,不善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长期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包揽,并长期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整个行业尚未真正形成市场主导下的竞争局面。
四是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我国出版业目前的现状确实又与开放了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外来文化、外来出版业,尤其是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处于竞争的强势地位。我们的文化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进出口呈现严重逆差。从2002年的版权贸易和出版物贸易对比中,也可看出这些问题。共引进图书版权10235项,输出1317项,引进与输出之比为7.8∶1。2002年进口出版物用汇1.1亿美元,出版创汇近2千万美元,进口与出口用汇之比为5.5∶1。
五是与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形势不适应。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为加快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为各种出版业态、文化业态的变革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在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发展出版产业方面,我们还缺乏主动性和适应性。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亟待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网络和多媒体出版物的能力需要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业的步伐需要加快。
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出版产业发展的十个重大关系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出版业发展,首先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全面、完整地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科学的发展观要与科学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相统一。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它要求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不同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谈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出版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各行业相比,既存在许多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即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去做,又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具体分析,具体运用。当前,出版产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第一个方面的关系:事业和产业的关系。主要是解决好繁荣事业和发展产业的关系。长期以来,事业和产业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事业和产业的界定、区分、定位问题很不清楚,十分模糊。有时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混为一谈,把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混为一谈。对许多出版单位,性质上未作区分,政策上没有分类,严重影响了出版产业的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在党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思路和不同政策。
正确处理事业和产业的关系,首先要坚持两手抓的原则,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深化出版改革既要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又要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壮大。其次要明确发展思路政策。从发展思路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再次,要做好对现有出版单位的区分定位和分类指导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属于经营性文化产业性质的出版单位的转制改制工作。
第二个方面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鲜明地体现了新闻出版业的双重属性,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这一问题贯穿于新闻出版工作的始终。历史上,出版单位在处理这两者关系的问题上,也出过问题,有不少教训。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处理起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把握好三点或掌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三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处于冲突时,经济效益要坚决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以一己之利、一时之利而损害人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第三个关系: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特色新闻出版业的性质决定的,实质上是在出版工作中正确处理坚持正确导向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问题。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应重视三个问题:一是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正确把握主旋律的内涵。主旋律不是空洞化,不是单一化,不是简单化。主旋律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主流,精神文化的主流。主旋律的作品完全可以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完全可以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这几年有些热销的图书、音像制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二是全面理解多样化的要求。多样化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内容上、题材上的多样化与表现形式、体裁、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内容方面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凡是一切健康有益的文化,都要积极提倡、鼓励和支持,凡是腐朽的文化都要坚决抵制。多样化不是低俗化,不是媚俗之风。在作品表现形式上,确实要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三是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的要求,统一到建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去。
第四个方面的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把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做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整个出版产业,由于编辑、印刷、发行、科研、教育和贸易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情况不同,性质不同,如何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好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对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要求:一是要区别对待。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和不同企业,要求不一样,政策也不一样。比如印刷行业、光盘复制行业就与编辑出版行业很不一样,编辑出版行业又与发行行业很不一样。二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要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出版行业如何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值得认真研究探索。三是在体制改革中,在国家有关政策已十分明确的情况下,那些属于放开的行业,要清除体制性障碍,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个方面的关系: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处理好这个方面的关系,主要是解决好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达到合理布局,共同发展的目的。从西部地区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历史和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原因,产业发展的规模较小,市场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出版综合资源匮乏,市场培育、创新能力、人才建设、科技应用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从现实的情况看,西部地区改革和发展的压力比东部地区要大。所以,我国出版业的整体推进和产业持久发展,必须要研究和处理好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关系问题。统筹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一是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跟上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甘肃《读者》杂志的发展就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西部地区借鉴。二是要完善产业政策。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要搞“一刀切”,要充分考虑中部西部的情况,注意从政策上给以扶持,促其加快发展。三是要强调区域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加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从产业发展上讲,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市场开发出来了,全国的出版物市场规模才能扩大,产业才能做强。
第六个方面的关系:面向城市与面向农村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五个统筹中,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从我国目前的出版情况看:出版物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偏重于城市;在城市,一般读物的主要消费者又偏重于“白领”阶层。这个现象值得研究。是不是出版物在农村就没有市场?农民和城市普通居民是不是就没有消费能力?从2002年发行方面的统计情况看,城市零售246.97亿元,农村零售80.29亿元,城乡零售比重为75∶25。这个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城乡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出版物在农村仍然有市场,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可能更大些。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一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当前的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服务“三农”是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是出版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二是要从满足8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文化出版要求和指标,关键是要多出广大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用优秀的出版物和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三是要从出版产业发展的前景出发。城市市场的增幅是有限的,文化出版产业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在农村,在8亿农民的广阔市场。这是中国出版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七个方面的关系:平面媒体和多媒体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主要是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解决好调整好产品结构。目前,我国出版产业中,产品的结构问题值得重视:平面媒体比重很大,多媒体比重很小,图书、报纸、期刊的产值规模远远大于多媒体的产值规模。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平面媒体近年来发行量和销售额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在下降,而多媒体包括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增长的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从产业长远发展来看要处理好平面媒体与多媒体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平面媒体的发展,充分挖掘平面媒体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对多媒体的发展又要有所侧重,有所扶持,注意把握发展机遇。要重视新技术应用,新媒体的开发,积极开拓新的领域,扩大产业增长点。在这个方面,必须要有长远眼光、战略眼光。
第八个方面的关系:集团化与集约化的关系。主要是研究解决好企业组织结构问题。在出版改革中,提得较多的是集团化建设。从1996年开始批准组建第一家试点集团以来,至今各类出版集团已有64家。集团化建设对于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壮大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改革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发展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我国地区、部门、单位的差异较大,世界各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也不是单一模式。在产业发展中,要强调形成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在市场主体中,既要组建大型的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期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又要培育一些由大社名社形成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专业集团,还要重视和支持大批的中小出版单位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做到大中小并举,综合和专业集团各得其所,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形成良好的出版业态。
第九个方面的关系:“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这就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实质是如何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问题。“走出去”与“引进来”都要立足于繁荣发展民族出版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出版业的竞争实力。在“走出去”方面,要着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采取多种措施,诸如消除影响“走出去”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出版物出口权限审批,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支持和鼓励我国出版物出口,抓紧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拓展“借船出海”的渠道。
第十个方面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出版产业的发展必然涉及正确处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较为熟悉行政调控手段,不善于运用市场手段。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强调,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要善于把握和运用这两手。一方面,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制,推动出版单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经济手段等做好宏观调控,给出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出版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真正发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保障的作用。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出版产业发展
1、实施五大战略,做强做大出版产业
解决发展方略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目前,要做强做大出版产业,仍然要强调实施五大战略。
一是精品战略。要强化创新意识,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动出版业的全面繁荣和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保持出版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创新能力的不足,原创作品的减少,不仅影响到出版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还将影响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出版单位要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建立起以自主产品开发为主的出版创新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当前,出版物品种中,低水平重复出版的现象严重,导致效益下降,资源浪费。实施精品战略,一方面要树立品牌意识,创名社,树名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含量;另一方面要着力做好重点出版工程和重点出版物的出版。从出版单位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制定重点出版规划。各地各单位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列入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项目的完成,努力推出一批群众满意、社会欢迎、两个效益俱佳的精品。
二是科技兴业战略。出版业是内容产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出版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业,要密切跟踪科技发展,运用高新科技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媒体,拉长产业链,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三是集约化战略。集约经营是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目前,出版单位,多数规模弱小,竞争力不强,有的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集约经营有多种形式,多条道路,关键是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有的可以走集团化的道路,有的可以走内涵式、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四是“走出去”战略。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交流、合作、经营进一步扩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入世的有利条件,破除封闭、陈旧的思想观念,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和鼓励出版单位到境外发展,使我们的出版物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有的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单位很有前瞻性,敢于探索并卓有成效。
五是人才战略。出版业的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要着力培养一批理论素养好、政策水平高,懂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人才的评估、选拔和奖励制度。要十分重视队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经营水平。
2、转变政府职能,保障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十六大报告讲得很明确: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目前,我们的管理工作的重心还没有完全转移到对出版活动、出版物市场和社会监管上来,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管理权过于集中,行政效率低下,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从深化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讲,要切实做好三个转变:从重审批、轻监管到依法加强社会监管的转变;从重权利、轻责任到严格落实行政责任的转变;从重末端治理到重过程监管的转变。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调查研究和依法管理的基础上,总署要按照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并考虑委托或下放有关审批事项或权限,同时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职能转变了,我们才有可能腾出更多精力进一步研究产业政策,制订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搞好宏观调控,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
3、践行“三个代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科学发展观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为谁发展,二是发展什么,三是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的根本认识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在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和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出版界,要继续做好治理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问题,切实减轻群众,特别是农民负担。要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和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治理一批买卖书刊版号等违规问题严重的出版单位,加强出版物质量检查,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从多方面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搞好精神产品生产,努力出版质优价廉、丰富多彩的出版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