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龙江县中医医院 161100
摘要: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对45例子宫肌瘤患者均口服米非司酮进行非手术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用肌瘤三维径线和B超测定子宫和肌瘤的体积,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体内各激素水平、子宫以及肌瘤体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经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较治疗前均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体内促卵泡生长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和雌二醇(E2)各激素水平较治疗前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米非司酮可以明显改善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显著,可推广用于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临床疗效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可以引起盆腔压迫症状、月经不调、疼痛、子宫的异常出血以及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患者多可痊愈[1]。但该病倾向于多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良性肿瘤还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对女性的生殖健康、卫生经济和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不利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2]。临床上常用子宫切除术和肌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然而部分患者会选择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45例,观察3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分析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接诊的子宫肌瘤患者45例,年龄32~50岁,平均年龄为(39.45±8.58)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第7版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并经B超确诊为子宫肌瘤;②患者均伴有经期失调、月经量过多等临床症状;③患者入院前3个月内均无激素等药物的治疗史,且均无米非司酮相关禁忌证。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实施。
1.2 方法 纳入研究的45例子宫肌瘤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用肌瘤三维径线和B超测定子宫及肌瘤体积。所有患者给予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03,规格:25 mg/片)进行药物治疗,12 mg/次,1次/d,要求于睡前口服,经期停用,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观察指标 根据肌瘤三维径线和B超的测定结果计算子宫和肌瘤的体积进行比较,并在治疗前、后测定和比较患者的FSH、LH、P和E2等激素水平,分析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与肌瘤体积变化的比较 所有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较治疗前显著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变化的比较 经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体内的E2、FSH、LH、P激素水平都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亦称为子宫纤维瘤(fibroid)或 子宫平滑肌瘤(leiomyoma),是育龄期产妇常见的良性肿瘤和性激素依赖性的肿瘤,其发病率高达20%~50%,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约有5%~10%的不孕患者有子宫肌瘤,而由于子宫肌瘤造成的不孕症约占不孕症的患者的1.0%~2.4%,子宫肌瘤患者接受治疗后其妊娠率大大提高[3]。目前为止,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层出不穷,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患者是否保留生育能力、年龄、子宫肌瘤生长的位置以及患者意愿等因素决定。而药物治疗是部分患者所信赖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之一。
目前为止,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到遗传因素、正常子宫肌细胞的突变、性激素以及其受体、生长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等因素相互作用。临床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子宫肌瘤是激素依赖性的肿瘤,孕激素对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协同促进的作用。而药物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抗孕激素,也是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其可以与糖皮质激素的受体和孕酮的受体结合,其对于子宫内膜的孕酮受体亲和力为黄体酮的5倍。米非司酮可以取代孕酮与孕酮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孕酮的活性,拮抗孕激素作用,进而降低使体内孕酮和雌二醇的水平,其还可以减少子宫肌瘤细胞核分裂,进而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本文研究结果说明,患者经米非司酮药物治疗后,子宫体积(224.12±27.02)cm3和肌瘤体积(44.94±8.12)cm3较治疗前(327.35±38.98)cm3和(90.25±12.26)cm3均显著缩小,且患者体内的FSH、LH、P和E2激素水平都明显降低。
在陈文飞的研究中指出,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一样,小剂量米非司酮效果更佳,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子宫肌瘤反弹率,临床疗效显著。另有研究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的文章表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能够活化MAPK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是AG1478,能够高度特异性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区域,从而抑制发生自身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MAPK抑制剂PD9805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发展,该结果将成为人类研究子宫肌瘤非手术治疗的切入点。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缩小肌瘤的体积,降低患者体内各激素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夏恩兰,王纪亮.宫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子宫肌瘤75例效果评价.中国内镜杂志,2012,18(7):697-700.
[2]赵玉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3,17(21):124-125.
[3]冯洋,杜永洪.不同方式治疗子宫肌瘤对术后妊娠影响的研究进展.重庆医学,2014,43(20):2669-2671.
论文作者:杨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子宫肌瘤论文; 患者论文; 肌瘤论文; 子宫论文; 体积论文; 受体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