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 增强竞争能力——谈谈电脑在出版社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竞争能力论文,出版社论文,电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世界出版业正在迈向电子化的新时代。而我国出版界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机制转换和生产技术转换的严峻考验。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电脑在出版过程中的应用问题,强调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增强出版社的经济实力与竞争能力。
【关键词】 电脑 出版社 竞争能力
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出版社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经营机制的转换上。这是必要的。但是,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归根结蒂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增长的关键,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高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在经营机制转轨的同时,还要十分注意生产技术的转轨。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可以看到,出版业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科技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人们为了突破语言交流的局限性而发明了文字,最初没有纸,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牛羊骨上,以后又刻在陶器和石碑上,铸在钟鼎上;后来发明了毛笔,就写在竹简、木椟、牛羊皮或绢帛上;相传到了我国东汉时代,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发明造纸术,为文字出版业奠定了物质载体;往后,雕版印刷代替了“手抄”,到了我国宋代,毕升首先发明了活字印刷,又奠定了近代印刷业的基础。几千年来,印刷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但是,以纸为出版物的载体和以活字印刷为基础的出版印刷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至于出版流程,从1897年我国近代第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办到现在的100年间,除了印刷、装订的机械化、 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之外,编、校、发的手工劳动模式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并且已经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成为一种传统习惯与观念定势。所以,当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已经悄然到来的时候,人们对其在出版业所引起的革命,还多少有点麻木不仁,这是不足为奇的。
问题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电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并且已经迅速渗透到国民经济和各行各业乃至家庭,对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对此缺乏认识,思想准备和人才技术准备不足,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作为图书市场竞争主体的出版社,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那么,电脑在出版社究竟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现代电子、电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其内容就是出版过程的电子化和出版物的电子化。
出版过程的电子化是出版过程甩掉传统的笔和纸,转而依靠电脑和由无数台电脑联接起来的互联网络(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利用这样的互联网络,我们可以高效率地进行以下这样一些工作:
一、广泛而迅速地收集图书情报与出版信息,为选题策划及出版决策服务
在非电子信息时代,出版社一般依靠编辑出差组稿,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或者通过一些定期出版的刊物如《社科新书目》等,了解出版动态,这些传统的收集信息手段,并非没有效果,但是耗时费力、速度慢、信息量十分有限,在图书市场千变万化的今天,很难满足出版决策的要求。如果利用国际电脑互联网络,“秀才不出门”,不仅真正做到“可知天下事”,而且“可办天下事”。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合作,联合全国480多家出版社,从1996年起, 在电脑互联网上推出《中国新书月讯》,各出版社按时免费为《中国新书月讯》提供最新的出书信息,书店则通过《中国新书月讯》在电脑上直接填写订书单,向出版社订货;反过来,各出版社又可以利用《中国新书月讯》及时了解其他出版社的出书动态,并根据图书征订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出版计划。香港弘学堂书店也利用这一网络,将内地出版的一年约10万种新书资料全部上网,供读者在网上查阅订购。这种集图书情报与图书征订功能于一体的电脑互联网络,及时而迅速地把出版社、书店、读者连结在一起,给他们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哪一家出版社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加入国际电脑互联网络,了解国际出版动态,开发版权贸易
利用国内电脑互联网络,可以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出版社如果加入国际电脑互联网络,就能够与国际出版界建立更加有效和密切的联系。出版社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在国际电脑互联网络建立的站点,宣传和推销自己的图书,同时也可以进入国外一些出版机构的站点,了解人家的出书情况,从中挑选一些符合中国国情而有出版价值的书目,通过友好互利的洽谈,开展版权贸易。与诸如通过国际书展、图书博览会、图书订货会等形式相比,通过国际电脑互联网络更容易彼此沟通,便利快捷,而且费用低廉,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版权贸易渠道。我们知道,选题是出版社的生命。长期以来,国内出版社大多以自己策划的选题为主,其次是租型,很少通过版权贸易的方式来引进选题,有人还把版权贸易斥之为“二道贩子”,这显然是一种落后的观念。在出版业发达的国家,版权贸易所创造的产值,甚至超过自定选题的产值。据报道,美国1993年版税达2368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全国产值(GDP)的3.7%。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国际电脑互联网络,与国外出版商互通有无,互利合作,取长补短,就能改变图书产品制作单一化的局面。在这方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外研”出版社引进的《新概念英语》年年重印,畅销不衰;“北大”出版社1996年向外版权转让项目总数居全国出版社之首。
三、建立出版社内部的电脑网络,对出版流程进行动态管理
图书出版大体上要经历选题计划编制、组稿、审稿、发稿、装帧设计、发排、校对、付印、入库、销售、统计、收付款、结账、成本核算、资产管理等十几个环节,周期长。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很难准确了解各个环节的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版流程中所发生的诸多问题,利用安装在出版社内部的电脑网络上的《图书出版电脑管理系统》,就可以对整个出版流程进行动态管理。从选题计划编制开始,每一种图书的出版进程进入哪一个环节,都要将其有关的信息按照系统的要求及时输入电脑,上一环节输入的数据是下一环节的依据,一环扣一环,由电脑进行监控、计算、统计、分析、汇总,建立起一个动态的信息管理库,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打开电脑进行跟踪查询,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和打印出各种报表上报,还可以对各个环节进行工作实绩考核。由于大量繁琐复杂的工作都由电脑来完成,这就减轻了有关人员的负担,缩短了出版运作周期,只要各个环节能及时准确地输入必要的数据和信息,电脑所输出的信息必然真实无误,便于领导和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实现出版办公自动化与编辑事务处理电脑化
出版办公自动化和编辑事务电脑化主要包括:(1 )使用文本编辑器“书写”和编辑文章或稿件;(2 )使用语音或文字校对软件校对文稿和校样;(3)使用网络共享资料库浏览信息,查询资料;(4)通过网络收发电子邮件(E—MAIL),进行远程通讯;(5)使用电脑管理文书档案、人事工资档案;(6)对选题进行动态跟踪管理;(7)使用电脑开发排单、计算定价、汇总出版统计报表,计算编、排、校、印周期;(8)使用图形、图像、文字处理软件进行装帧设计;(9)使用发行管理软件进行征订管理、开图书销售单、进行图书库存管理及财务结算;(10)使用财务管理软件进行成本核算、电脑记帐、工资发放及资产、资金物流管理。
由于电脑储存量大,处理速度快,可以通过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出编辑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处理各种数据,随时可以方便快捷地调出各种信息资料供浏览、阅读、查询、上报,甩掉了笔和纸,实现无纸办公,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存在的随意性、无序性,以及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而产生的软、懒、散和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制度化、自动化,定量定性化,因而有可能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五、在提高传统出版物质量的基础上,出版新兴的电子出版物
由于生产方式与技术手段、科技环境的落后,在我们出版行业多数人的观念当中,出版物的概念,还局限于以纸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对于电子出版物,虽然已逐渐耳闻目睹,但究竟是怎么回事,还不甚了。电子出版物是一种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借助电脑或具有将数字代码转换成图文声像而集视听及交互式功能于一体的新兴出版物。这种出版,物进入90年代以来,正在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进入传统的出版物市场。目前,电子出版物的形态包括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图文光盘(CD—G)、视频光盘(VCD及DVD)、图片光盘(PCD)、交互式光盘(CD—I)和集成电路卡(IC)。电子出版物图文并茂、声像合一、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界面友好、交互性强,极具可读性和吸引力,其容量大而体积小。简单地说,一部大百科全书,可以尽收在一张直径12厘米、厚度仅3 毫米的光碟上,这远非纸张印刷物所能比拟。电子出版物是对纸质出版物的一场革命,其最大的意义是节约大量纸张,保护日渐枯渴的森林资源。国际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根本不需要零星购买纸质书籍或电子读物,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调阅自己需要看的东西,假如需要保存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再交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把它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整个互联网络实际上成了亿万人所能共享的图书馆和资料库。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出版社再也无须一本一本地去印刷图书,一片一片地去复制电子出版物,只需把编制好的书籍或电子出版物的蓝本的发行权或播放权拿到国际电脑互联网上出售就行了。 这就是所谓的“Web”出版。读者首先通过国际电脑互联网络检索、查阅自己想要购买的电子出版物,然后用电子货币支付,就可以把所购买的电子出版物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这一切,读者根本不用走出家门,顷刻之间就能买到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世界上任何一间电脑互联网络书店的电子读物。
对于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我们还是外行。但是应当看到,电脑在我国正在日益普及,不仅越来越多地进入办公室,而且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预测,1997年我国将有200万台多媒体电脑进入家庭,因此, 电子出版物的前景十分广阔。在这样一种新技术浪潮面前,有远见卓识的出版社,必须尽快做好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技术装备、产品制作的转变,才有可能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最近,新闻出版署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新闻出版科技工作座谈会,呼吁各级领导对新闻出版科技工作要有紧迫感、危机感,早认识者早主动。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一般情况下,科技投入其增长速度要高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努力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新闻出版业,提高编辑、制作、发行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现在,许多出版社已经纷纷购置电脑,然而普遍存在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是,电脑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档次偏低;另一方面是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再一个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跟不上,这些都阻碍了电脑的应用。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科技投入中软硬件的配套以及人才培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这就需要瞄准当前出版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目标,落实一步再走一步,每一步都达到一定的目的。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只有实施科教兴业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竞争能力,推进出版工作实现阶段性转移,迎接我国出版事业更加繁荣的新世纪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