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燕平 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幼儿园 365100
幼儿园是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投放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指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我们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周计划上安排区域活动时间,在区域活动中低结构材料投放,老师们也逐渐在区域活动中开始观察幼儿行为,但依然普遍存在“高控”现象,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让幼儿园区域活动变高控为自主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呢?笔者针对我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自主化,提高区域活动应有的价值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教师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通过游戏学习的活动,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幼儿自发的、自由的、自主的。
《〈指南〉解读》指出,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可以通过自我操作或与同伴共同操作实现自主学习,幼儿可以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如在中班《蛋宝宝站起来》区域活动目标一:探索使用各种材料让蛋壳立起来的方法,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目标二:在与材料互动中,获得有关物体支撑的经验。目标三: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标一是本次活动的知识技能目标,这是可取的,但是在活动中教师以实现“让蛋宝宝站起来”这一预设目标为重心,当活动中出现幼儿刚进入科学区随意玩蛋壳时,教师在第一次执教中立即引导幼儿转向让“蛋宝宝”站起来这一探究目标上,避免了幼儿偏离“轨道”。而当孩子想要装饰“蛋宝宝”时, 教师又马上干预,却没有分析幼儿的这一行为背后的意义,事实上这些材料不应仅限于让幼儿探究如何使蛋壳立起来这一项探究活动。滚蛋壳、敲蛋壳、装饰蛋壳也是幼儿内驱下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经过研究探讨之后我们应用了更开放的方式开展有关蛋的科学活动。鼓励幼儿自主玩蛋壳,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让孩子不被预设目标所限制。于是在第二次活动时,根据第一次活动的观察幼儿的需要顺势引导,支持幼儿自主探索,有了更多的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当然孩子们收获的就是更多的发现。
2.区域活动是为幼儿生活和游戏提供学习的主阵地。
幼儿阶段的知识学习应当是一种隐性的、无形的蕴含在生活和游戏之中,幼儿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生活和有趣的游戏而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如在教学大班《按模式排序》中发现教师围绕知识学习设计活动方案,教师灌输的痕迹比较明显,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动机等问题时,笔者认为,把排序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幼儿园的节日庆祝的主题活动中,使教育与幼儿的需要有机结合, 即通过布置节日的活动室、节日的舞台、演员的装扮和道具等可谓巧妙之作。在中班美工区域材料中提供:与幼儿一起收集、准备的装饰服装、道具的材料(各种颜色的纸、碎布,不同材质和大小不一样的串珠以及可利用的玩具、材料,如塑料和木珠、花片、彩色夹子等)和工具。环境创设:在活动室布置自然界中有规律排序的动物图片(如斑马、蛇、老虎等)。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有效介入和指导幼儿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学习活动,幼儿在区域中行为反映了他们的经验水平,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并解读幼儿的行为,然后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与教师组织的集中教学活动不同,区域活动是鼓励幼儿自主探究、自由操作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支持和鼓励幼儿自主地探究和自由地操作,尽量凸显幼儿活动的主体地位。如在中班区域活动《亲亲泥土》活动中,教师将材料准备在美工区,在美工区内教师也事先进行了环境创设,在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在叠泥塔、拍打泥土时,直接用动作、材料暗示幼儿不要玩泥块,不要做与泥塑无关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完全是按预定的活动目标来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并没有很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行为。当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玩泥土时,不管孩子是根据活动的要求有目的地操作,还是游离于目标之外,甚至是漫无目的地摆弄材料,我们都应耐心等待,用教育的视角观察、分析,对幼儿的各种探究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如在活动中思则和煌煌用泥块叠泥塔,虽然游离了预设的活动目标,把塑造活动变成了建构活动,但他们在活动中也获得了相关的建构经验,我们应允许幼儿继续探究自己的玩法,并顺势引导幼儿如何把泥塔叠得又高又稳。
三、区域活动评价应重分享轻点评
区域活动的评价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功能是为了发展,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谁对”“谁错”,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潜能和特点。恰恰相反我们教师往往在评价环节中重点评轻分享。如在大班《按模式排序》区域活动中有两处点评,一是第二环节中幼儿操作后的点评,教师“和同伴说说自己的装扮”,但教师关注的是幼儿的操作是否正确;二是第三环节“教师借助照片回放进行点评”,其实这是一个同伴相互学习、分享交流的机会,但是教师关注的是排开是否正确、有创新。
既然评价是分享交流,就应把时间、空间和表达的权利交给幼儿。此时教师应把焦点转向幼儿的操作结果、同伴间的交流内容,其意图在于通过观察与倾听,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感受,支持幼儿的活动,为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埋下伏笔”。
论文作者:卓燕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幼儿论文; 区域论文; 教师论文; 蛋壳论文; 材料论文; 目标论文; 幼儿园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