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乙酸”教学设计及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乙酸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新课改论文,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乙酸”的教学重点,一是酸性,二是与乙醇进行酯化反应。在新课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的理念指引下,我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精心设计了乙酸的课堂教学。在酸性教学上采取了开放模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试剂和药品,让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在规定时间(2min)内验证乙酸具有酸性。在酯化反应这个教学难点上,我利用教师演示实验,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不断地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自主解疑,巧妙地将教学难点逐一突破。下面就是我2009年4月29日在十一学校承担的北京市研究课“乙酸”的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疑和亲历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
酯化反应。
三、教学媒体及手段
幻灯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这是一瓶山西陈醋,是我们家乡的特产。我是山西人,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把山西人叫“老西”吗?(学生饶有兴味。)这与醋有很大的关系。醋在古代也叫“醯”,山西又盛产“老醯”,久而久之,“山西老西”就成了我们山西人的谑称了。今天就由我这个“老西”与大家来谈谈醋。醋在我国历史悠久,民间有句传说“杜康造酒儿造醋”。杜康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酿酒高手,他的儿子黑塔跟他学会了酿酒技术。而且黑塔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他觉得把酿酒后的酒糟扔掉可惜,就把它浸泡在水缸里。到了第二十一日酉时,一开缸,一股酸中带甜的浓郁香气扑鼻而来,这就是最初的“醋”(动画展示‘廿一日酉’组成‘醋’,学生脸上荡漾着惊喜的神色)。我国古籍《周礼》、《论语》中都有关于醋的文字记载。2000多年来,作为烹调五味之首,醋将我们的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如今,醋的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幻灯片展示各种醋的图片),丰富着食物的色、香、味,使中华美食享誉世界。同学们,你们知道食醋中是哪种成分将我们的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的吗?
设计意图:新教材这一节的标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展示大家熟悉的调味品山西陈醋,讲述醋文化,使同学们感受化学自古以来就在我们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面对陌生学生,讲我们“老西”与醋的关系,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专家点评:课堂引入别出心裁,一下就把学生深深吸引了,而且很有“文化味”。
2.感受乙酸
这是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这是乙酸溶液和冰醋酸(冰醋酸提前在冰箱里冻好),请大家珍惜机会,感受乙酸。
设计意图: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教学共同的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乙酸的结构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我将球棍模型传入学生中间,只要求学生能认识乙酸分子,知道官能团就可以了。酸能像水一样结成冰,这是以前学生从未见过的。我为了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有机物乙酸,课前特意在冰箱中冻好冰醋酸,让学生体验。
专家点评:展示实物冰醋酸,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理念。课堂上学生争相触摸,享受冰凉清爽的感觉;抢着闻味,似乎要亲自证实一下这确实不是水结成的冰,而是有机物乙酸结成的冰。冰醋酸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深深吸引了学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
3.乙酸酸性
大家都知道生活中乙酸可以去除水垢,体现了乙酸具有酸性。“你们小组能充分利用眼前的试剂和用品,在2min之内精心设计出你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来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吗?”
设计意图:酸的通性学生初中学过,非常熟悉。如果再让学生“照方抓药”,就基本上只属于技能训练了。所以我设计成开放性实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试剂和用品,而且限制时间。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只有对酸的通性了然于胸,才能有的放矢,很快设计出实验方案。
专家点评:限制2min时间,做自己最感兴趣的实验,这样设计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很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操作有条不紊。
4.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我放慢节奏,围绕演示实验设计了三个大问题,将难点逐一突破。
问题一:炒菜、做鱼时加点醋再加点酒,就会使得菜更香、鱼无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那是因为醋中的乙酸和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有水果香味的有机物乙酸乙酯,这个反应叫酯化反应。可是,常温下,乙酸与乙醇反应很慢,达到一定限度需要16年时间。怎样能加快反应速率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必修2第二章刚刚学过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如此设计,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很自然地引出酯化反应发生的条件。
专家点评:“常温下,乙酸与乙醇反应很慢,达到一定限度需要16年时间。”这个信息给得好,如此引出酯化反应的条件非常巧妙,温故而知新。
问题二:实验做完了,对于乙酸和乙醇生成乙酸乙酯的这个实验,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我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将反应试剂加入顺序、导管末端不能伸入液面以下均巧妙做了处理。对接收乙酸乙酯为什么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特意只字未提。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愤、悱”状态下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教师所给的相关信息(见表1),结合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教师设计了振荡试管前后让学生闻味、对比油状液体厚度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渗透对比的科学研究方法),经过讨论,将这个难点突破。
专家点评:实验设计巧妙、精致。教学环节非常流畅。注重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往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都是教师给出,学生被动接受。本堂课这个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最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也是学生经过对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对化学实验的细心观察总结出来的。教师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完成学习。观察思考活动处理得很到位。
问题三:乙酸分子与乙醇分子是以什么方式结合成乙酸乙酯分子的?
设计意图:虽然结构教学不是重点,但是对酯化反应的机理如果不作分析,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会有困难。让学生观察方程式,思考反应原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专家点评:对酯化反应方程式的教学放慢节奏,很有必要。学生提出了两种结合方式,通过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
注1:2009年4月29日,北京市举办了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研讨活动,高一、高二共7节研究课在十一学校闪亮登场。“乙酸”这节课,我凭借富有亲和力的教态、活泼的教学风格和精致的实验设计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和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
注2:在“乙酸”试讲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胡久华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任宝华等专家和老师的引领和帮助,在此真诚地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