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体系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2)04-0086-0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操作策略欠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从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组织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在教材上,版本繁杂,不实用;在教育方法上,对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途径上,有效、实用、针对性强的团体活动不多;在教育形式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在教育目标上,定的过细、过繁,缺乏层次性;在讲授方法上,过于知识化,像讲授数学、物理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概念;在课时安排上,不统一,有的每周二节,有的双周二节,有的根据实际需要和教师能力不定期授课。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只有少数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参与,没有形成集体教育行为,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框架和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范畴,它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独特的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领导机构及其教育途径与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从我国近几年有关研究来看,不同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例如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体良好的个性;也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体的良好应用能力;还有的将开发智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等等[1]。这些目标的提出对于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疑是有益的,但是他们都只是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侧面或层面,而没有考虑到心理健康的整体及心理健康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具体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具体目标是对个体各种具体的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培养;中间目标是协调各种心理健康因素的发展,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提高;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就既需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各种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又要注重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矫正和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个性健全教育。个性健全教育是使大学生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个性品质,促进个性的完善。要帮助大学生了解个性标准及自身个性特点,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
②积极适应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是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我、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特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
③情绪稳定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是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的正常值及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自己经常保持乐观、满意、温馨的心态,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忧伤、苦闷、急躁等消极情绪,生活、学习中要充满自信、热情、奋进、向上的富有朝气。
④意志力优化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是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协助大学生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内部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学会调节激情、忍受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在为实现预定目标的行动中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具有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⑤人际和谐教育。人际和谐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和技巧,通过训练掌握一定交往艺术,勤于与人交往,抛弃自私自利,同时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嫉妒别人。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高校应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工作职责。
①教务处。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人选;协助及督导各科教师做好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配合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教材等工作;配合教育计划,做好学生心理及其它测验的安排;出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会议或个案研究会议,提供或保管学生有关资料。
②学生工作处。协助及督导班主任及学生工作辅导员做好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参与辅导室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对班主任、学生工作辅导员进行有关培训;会同辅导室进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处理;会同辅导室及教务处安排学生的课余活动。
③辅导室。辅导室是在分管校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专门机构,由主任、专职辅导人员、兼职辅导人员及资料员组成。辅导室的职责是: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计划;协助辅导教师、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学生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个别咨询和辅导工作;争取有关机构和社会资源共同做好辅导工作;协助主持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会议等。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地运转,既要有认识和知识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其主要途径是: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每周或间周二学时,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②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个以提高教育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要。该纲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使其与其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调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
③个别辅导与咨询。个别辅导与咨询是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个别辅导与咨询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四种形式,其中以面谈为主。其程序包括:心理及行为的检测和鉴别;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分析和诊断;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治;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转化和评估等四个环节。由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要求辅导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④与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关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除了学校教育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庭成员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与家长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成为全社会都关心、支持的工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
1.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国家教育部应正式出台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及师资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具体任务,各地教育科研部门、高等师范院校也应积极配合,做好专业指导及师资培训工作。第三,各高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第四,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提高专兼职人员的素质,对专兼职辅导员的岗位要求、职称待遇做出明确规定。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应首先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在选择教材上,要注重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和行为指标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手段,如测查工具、统计技术等。对专业心理学家来说,应该和广大心理辅导教师一道,积极、深入、系统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要提高实效性,首先必须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健康教育要有自己的科学方式,主要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其次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只灌输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是不能收到实效的。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点必须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群体。要想办法抓紧抓好少数存在较严重负面心理情绪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疏导工作,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要将被动消极的、诊治式的、面向少数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转向主动积极的、塑造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加大普及宣传力度,唤起师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营造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实践证明,面上的工作做实了,点上的问题必然减少。要注重研究心理健康与成长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与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提高其“情商”水平,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迈向自我实现。
收稿日期:200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