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的七种武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七种武器论文,王永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2岁高龄,拥有58亿美元资产,排名全球第51名富豪,世界著名的塑胶大王,台湾地区最大的石化集团的缔造者,王永庆之名如今中外传扬。
事实上王永庆成功的背后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七种武器”。
勤
王永庆有句名言:“一勤天下无难事。”一句话贯穿了他整个奋斗的人生。
祖籍福建省安溪县金田乡的王永庆,高祖为贫困所迫,于清朝道光年间漂洋过海到台湾台北县谋生。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种了几块菜田,靠卖茶勉强维持生计,而母亲为了贴补家用还要养猪种菜。王永庆虽然上了国民小学,用的书包却是一条粗布巾做的,穿的衣服是补丁摞补丁,整天赤着脚,几乎没有穿过一双鞋。
15岁的王永庆小学毕业了,开始在一家小米店里当小工,次年靠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开了一家米店。不巧的是,他的隔壁就是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当时日本人在台湾是一等公民,况且这家米店开业时间又很长,居民们习惯上那里买米,他的小米店生意冷清。
如何和对手竞争?初涉商场的王永庆抓准了一个“勤”字。当时,由于稻谷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米里加有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认为是很平常的事。为了提高米的质量,他把米中的杂质、一粒粒拣干净,为此大受顾客的欢迎。他还坚持送米上门和收款,帮顾客把米缸擦洗干净,再把米倒进去。他还在一个本子上记录了各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何时需要买米,到时候便送米上门和收款,努力使顾客不为买米操心费神。结果生意一下子火起来,原来一天才卖12斗米,后来一天就可卖100多斗米。他乘胜追击,又办起了碾米厂。
他一起步就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克勤克俭,不惜劳累,善于经营。”果然,几年以后,他的米厂在当时台湾粮食集散地嘉义的20多家米厂中名列第三,把日本人办的厂子都甩在了后面。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人被赶出了台湾,当时的台湾百废待兴,建筑业蓬勃而起,王永庆经营的木材厂开始红火起来。到1951年,他积累资本5000万元,当时他只有35岁。
韧
从米店的创业经历,王永庆总结了这样的经验:失意时要卧薪尝胆,不言放弃,为新的机遇到来做好一切准备。带着这种自强不息的信念,王永庆开始向塑胶业进军。1954年3月,王永庆与人合作筹建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3年以后,公司建成投产,年产塑胶1200吨,而台湾本地需要量最多只有240吨。他们的产品一出来便出现了严重滞销局面,积压的产品就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王永庆的心头。绝大多数股东们眼看台塑面临倒闭,纷纷退股,王永庆被逼上了绝路。但他没有被压垮。他采取“针锋相对,以毒攻毒”的大胆策略,以大幅度地增加产量来压低成本和售价,吸引更多的海外客户,从而增强自己与日本企业竞争的能力。于是,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产业,购买下台塑公司所有的产权,完全彻底独立经营。
经过几十年奋斗,王永庆建立了石化工业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产体系,堪称世界塑胶王。而王永庆的目标是进入石化业上游的乙烯与炼油生产领域。
早期台湾生产乙烯的轻油裂解厂由“中国石油公司”垄断,生产规模小,不能满足岛内台塑公司及其他相关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王永庆向有关当局提出建立轻油裂解厂,生产乙烯,改变台塑公司原有的“电石”方法,以解决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就是这一有利经济发展的远大抱负,却一直得不到台湾当局的回应,一次次的申请被退回,王永庆为此苦苦追求了20年,“痴心不改”。
而王永庆认定了石化工业这条路。他就要走下去,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今天不能做,明天做;现在不能做,将来做。有位学者讲;“台塑高干想念他们的王老板,不管是海峡两岸或太平洋两岸,反正搞不到世界石化王国的最上层,他死不瞑目,他一生的目标是他的石化王国。”
苦
一个苦字这里说的是吃苦耐劳的道理,而这也正是王永庆成功的杀手锏。
如今的台塑集团已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业集团,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和海外公司,在台湾石化界及整个企业界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事业,目前正在台湾投资3000亿台币兴建跨世纪的“六轻”工程,还在美国投资数10亿美元,建立了庞大的石化工业基础。
去年台塑集团的营业额突破2000亿元台币,税前利润280亿元台币,创历年来最高的纪录。
1985年,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约翰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而且,出生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勤奋,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
学
王永庆所以成为世界级的大富豪,依靠的是塑胶工业,而他当年投身于陌生的领域,完全一窍不通。当时一位化学家曾讽刺他:“一个土包子连塑胶为何物都不知道,居然想办工厂,不赔尽老本才怪。”
和千千万万白手起家的人一样,受穷困的逼迫,从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自认为身无专长的王永庆,靠的都是后天的努力。王永庆曾感慨地说:“今天我能在事业上有一点成就,主要是我对所认定的目标全力以赴,认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绝不以任何理由退缩和迟缓。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有限,必须全神贯注,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如愿以偿。”
60多年来,王永庆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每天早上4时起床,适当地运动后,读书看报1小时,然后就整天泡在公司或工厂,连星期日也如此。创业之初,他对塑胶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后来,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对这方面的科学技术有了许多创新的见解,因此,使得他的企业能充满竞争力和突飞猛进。近两年,他还提倡运用电脑进行管理。王永庆说:“电脑化是企业追求合理化的必经过程,用电脑是一种需要,非用不可。人类整个生活都改变了,没有电脑就不能和别人竞争。”
严
王永庆对自己要求严格,子女说他严得苛刻,实不过分。
在台湾商界有“经营之神”之誉的王永庆,虽然是拥有家产财富数十亿美元的超级富豪,但素以勤俭见称。他始终不忘自己少年时因家贫无力升学而不得不去当碾米工,因而始终坚持节俭持家。例如他的一条毛巾可用27年,坐飞机坚持坐经济舱。
他管教儿子要以勤俭为本,并要求儿子绝对服从。他的儿子王文洋13岁被送往英国求学,在长达14年的异乡生活中,王永庆只两度“恩准”爱子回台省亲,而且儿子在国外的生活也不富裕。在攻读博士期间,儿子首次违逆他的旨意,不肯放弃学业回台,结果被他截断经济来源,使儿子的生活立即陷入困境之中。
他的公司规定,每年新进企业的人员,无论学历身份,都必须到管理现场学习半年,接受训练。训练结束以后还要写出一篇心得,连他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明
台塑企业既不属于日本式的管理模式,也不一味追随美国式的管理。
王永庆要求台塑主管领导做到两件事:“做公事要彻底,批公文要小心,绝对不能闭着眼睛只盖章。”对于一件新事情的处理,就往往成为星期天下午高层会议商议的议题,一旦得出结论,就变成标准处理方法,以后凡是类似事件出现时,就可以比照办理了。在台塑企业的经营运作中,王永庆的各高层主管领导都能将他的观念付诸实行。在执行过程中,王永庆的追根究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使各级主管领导不得不去实地做认真的了解,否则在开会中就无法回答他的询问。王永庆在经营管理中,计较细节,追求合理、心思之细,令人折服。
智
王永庆是个智者,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在管理上,王永庆有著名的“企业管理三条件”:一要刻苦耐劳、不畏逆境,在体力的磨练中注入精神意志;二要有知识,从学校教育中培育明智的头脑,并要懂得道理,从工作中积累处事能力;三要有经验,从脚踏实地、刻苦耐劳的磨练中获得心得。
在生活上,他提倡:“越深的法越单纯,越好的修行越平常。”他的生活方式是“简单”,饮食简单;养生之道还是“简单”,一套自创的毛巾操就是全部的秘诀。他还提倡头脑健康、清明;不能杂、不能贪。在对两岸问题上,王永庆提出:“三通”对两岸都有好处。他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甚至希望媒体能向当局建议,应加速两岸交流及互动,让没有到过祖国大陆的台湾民众、甚至官员都要到对岸看一看,看对岸搞市场经济事业的各项大进步。同时,台湾也应放宽对岸民众到台湾考察,才能增进彼此交流。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眼光,王永庆去年赴祖国大陆考察。
首先,王永庆的宏愿是将自己创办的台北长庚医院的管理模式转移至祖国大陆,建成祖国大陆最大的医院。
在厦门,王永庆已向厦门市政府提出在海沧设立两座轻油裂解厂投资方案,于海沧经济开发区南方辟建2000公顷的石化专区,形成以台塑为主体的“新海沧计划”。
另称,王永庆还有在宁波投资设工厂的计划。
如今,在台湾声名显赫的王永庆此番举动,可被视做王永庆的“第八种武器”。
于是当王永庆从祖国大陆考察回台,飞机抵达桃园机场,82岁高龄,精神充沛的王永庆手持两瓶祖国大陆的名酒“酒鬼”走下飞机时,镜头纷纷向他——台湾工业界巨子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