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材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语文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材料的选择变化明显,从原来的以课内选材为主,发展到课内外结合,到目前的以课外选材为主。现代文阅读取材范围的变化是中考语文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重点分析课内课外的选材问题,试图通过对收集到的1999~2004年156份中考语文试卷的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具体探究近几年课内选材的概况、课内选材的主要方式以及课内选材测试点命题的主要做法;课外选材的内容特点、热点内容以及课外材料的“撞车”问题。
一、课内选材问题
1.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内选材概况
通过对156份中考语文试题的统计,来考查1999年~2004年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内选材的概况,可以发现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课内取材比例逐年降低。1999年课内选材比例达到43.49%,课内外选材比例接近持平。2000年~2004年,课内选材比例不断下降,至2004年课外选材比例达到了92.59%。2004年课改实验区的课内选材比例仅有6.9%。
第二,课内选材大量“撞车”。《苏州园林》《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等篇目几年内多次成为测试材料。再比如《怀疑与学问》和《向沙漠进军》似乎成了议论文文体和说明文文体的典型材料。另外从作者角度看,鲁迅、老舍等的名篇名段总是成为入选的对象。因为“基本课文”数量有限,教师与学生对其中的“命题点”轻车熟路。且大量课内选材直接导致了老师不教、学生不学非基本课文和课外读物,造成学生读书太少,语文素养不高的不良后果。
2.课内选材的主要方式
第一,选择“基本课文”中的经典文段。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选材方式,通常是选择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字材料。但很容易和其他地区的选材发生“撞车”。
第二,同一主题,选择若干课文的相关文段。比如:2001年河南省“《春》关于‘雨’的文段和《在烈日和暴雨下》关于‘暴雨’的文段”;2002年河南省“《孔乙己》选段和《范进中举》选段”。测试材料的选择突破单篇的单一性,有利于在比较阅读中多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课内选段和课外材料组合。这种课内选材的特点是课内和课外实现了在内容或主题上的沟通。比如:2002年广西桂林市“《向沙漠进军》选段和关于‘沙产业’的文段(课外材料)”;2002年黑龙江省“朱自清《春》选段和林芹澜《春风》选段(课外材料)”。该类选择方式实现了课内文字材料和课外文字材料在一个测试材料组合中的沟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恰当地把握测试材料的难易程度。
第四,选择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字材料。虽然文字材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内材料,但却和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2001年北京西城区《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2002年武汉市《孔乙己那脱不下的长衫》、2003年长沙市《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续孔乙己》。这类测试材料在内容或主题上和教材的联系很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课文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平时认真学习和把握相关课文内容,那么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分析当前的测试材料。
从这四类课内选材的方式来看,课内选材一方面重视把握学生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对课内材料的考查效果。课内选材已经逐步突破原来的单一篇目的局限,具体表现在:多个文段组合的尝试,带来开阔的阅读空间;立足课内,辐射性选择相关测试材料。
3.课内选材测试点的命题类型
随着课内取材方式的突破,现代文阅读测试对课内知识的考查命题类型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课内材料考查课内知识,还是课外材料考查课内知识,都出现了大量的开放题、比较异同题、间接考查试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开放试题。课内选材的命题努力突破“内容是什么”“主题是什么”等命题角度,从命题难度、深度、开放度都有新的探索。比如: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于勒,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同意其中的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2001年辽宁省《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再比如: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2002年安徽省《藤野先生》选段)这类试题的特点是以学生课内掌握程度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深入理解能力。
第二,比较异同试题。从测试材料角度看,主要有课内材料之间、课外和课内材料之间、单一课外材料三种情况。从命题角度来看,都以找出相同点、不同点或者异同点为试题要求。比如:
例1 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2002年河南省《孔乙己》选段和《范进中举》选段)
例2 这两段各是怎样具体描写“春风”的?(2002年黑龙江省《春》和《春风》)
第三,间接考查课内知识。这种考查方式是以课外测试材料为主,用间接的、隐性的、灵活的方式考查课内的测试点。例如:2004年课改实验区深圳南山区的试卷中,测试材料《落叶》第21题,“品味第6段加点的‘载’字,请根据句意写出该字运用的妙处。”这是一道典型的语言品味题。测试点是“载”,学生在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里学过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载”与测试材料中的“载”在语言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类试题,是把测试点隐藏在试题的背后,旨在考查学生的积累。对于课内知识的考查,总体的倾向是改善偏于死记硬背的局面,丰富考查方式。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以考查课内知识的理解运用为主,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从考查方式上看,由于课内外选材的突破和拓展,相对于过去单一文段和单一取材范围,测试点的考查方式也更多了。
二、课外选材问题
1.课外选材的整体情况
试卷的考试内容、命题方式和给出的标准答案都潜含着对学生不同的预设。现代文阅读测试材料从以课内选材为主逐渐发展到以课外选材为主,这一变化本身就体现着不同的学生观、知识观和评价观。
过去的现代文阅读选材更多的是着眼于测试材料是否适合于考查阅读能力,是否有适合于考查阅读能力的命题点。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我们对语文课程性质及课程理念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考试内容尤其是阅读选材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非常重要;认识到考查的过程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近些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选文表现出了强烈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内容多样、含义隽永、文字流畅优美,在引导学生感受深刻思想内容的同时,还能体验语文文字所承载的审美意蕴;大量选择反映现代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的内容,涉及先进科技、百科知识、社会热点、地域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和层面。现代人所必需的人文素质,如诚信、创新、勤奋、爱国、珍惜、关爱等思想在选文内容上都有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规定的“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
2.课外测试材料的热点内容
(1)“爱”的主题。“以人为本”的理念鲜明地体现在测试材料的选择上,学生徜徉在经典华章之中,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精神文明的营养。“爱”的主题自然成为选择的热点。关于“爱”的测试材料,具体可细分为父爱、母爱、师爱、友爱、邻里关爱、对家乡的爱等等。这些测试材料的内容主题倾向于让学生理解爱、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学会关心和感激、如何与人相处等。其中,对伟大母爱的颂扬,在数量上明显突出,在156份试卷中有关“母爱”主题的选材有12份,约占总数的8%。
(2)“教育”主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也是这几年课外选材的倾向。所以,学生在校园的生活记录、师生故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大量出现。学习方法类测试材料以介绍读书方法为主。比如:《古人读书不易》《忆读书》《读书·养气·写作》《读书啊读书》《读书与思考》《读“磨脑子”的书》,这些测试材料在内容和主题上都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善于读书。师生故事、教育方法以及贫困生教育问题等相关的文字材料也成为贴近学生生活选材的热点。据统计,在156份试卷中有关“教育”主题的选材有17份,占总数的11%。
师生交往、家庭教育以及同龄人的教育困境等主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冲击力的,在情感上很容易进入角色。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分析,这类选文的共同特点是进入角色寻求共鸣,有利于增强心理体验的深度。
(3)文化专题。近几年,文化专题的测试材料发展比较明显。纵向看,在总体篇数上有一定的发展势头,1999年40篇材料中仅有一两篇零星出现,占整体篇数的5%;2003年和2004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分别达到10.53%和16%。横向看,在选材内容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材料关注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某种民俗的历史发展或者某种文化意象,对增强学生体认中国文化底蕴有着积极的导向。近几年,文化特色的测试材料还表现出地域色彩,即不同的省市区选择当地特有的文化主题。比如关于“蜡染”(2002年贵阳市)、《走进周庄》(2002年苏州市)、介绍苏州城人文的《人与城》(2003年苏州市)、《亲近长沙》(2003年长沙市)、介绍河南戏曲的《乡韵自多情》(2004年河南)。对于当地的学生来说这些测试材料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这些主题内容基本上都耳熟能详,陌生是因为作为一种测试材料来面对和思考。一方面照顾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充分发掘了当地的文化资源。
从测试材料的空间角度来看,文化专题的选择不仅关注对中国文化的体认和积累,同时也关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对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增强世界性的文化关怀具有积极导向作用。比如:《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西安市)、《奥林匹克新格言》(2003年上海市)、《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2004年天津市)、《音乐之伴》(2004年重庆市)、《蒙娜丽莎的微笑揭秘》(2004年上海市)。
3.课外测试材料的“撞车”问题
统计发现,不仅课内选材存在篇目重复问题,而且课外选材也出现了“撞车”现象。(见表)
文章篇名中考年份和地区(甲) 中考年份和地区(乙)
《生死攸关的烛光》 1997年上海市 2003年江苏省淮安市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
妹、还是女儿》 1997年黑龙江省2003年江苏省徐州市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1999年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山西省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999年江苏省南通市2003年福建省三明市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2000年天津市 2003年江苏省淮安市
《人类何时飞出太阳系》 2000年福州市 2004年海口市(课改实验区)
《孝心无价》(毕淑敏) 2001年福建省泉州市2003年桂林市
《峭壁上的树》(张庆和)2001年哈尔滨市2003年长沙市
《春风》(林芹澜) 2002年黑龙江省2003年天津市
《植物缠绕的方向之谜》 2002年江苏省南通市2003年青海省
《北风乍起时》 2000年湖南省益阳市2000年安徽省
《轻点关门》2000年河北省非实验区 2004年河北省实验区
《“能吞能吐”的森林》 2004年青海省 2004年青海省湟中市
从表可以看出,课外阅读测试材料“撞车”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试卷中出现相同的测试材料,其中年份的差距有1年至4年不等;同一年份不同地区的试卷中出现相同的测试材料;同一年份同一省区出现相同的测试材料。但主要以第一种“撞车”情况为主,也最严重。在试卷中,出现相同的测试材料,其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首先,学生的中考复习思路可能就会转向收集各省市的中考试题,导致“猜题”、“仿题”、“押题”等不良之风。其次,各地中考试题收集也不是易事,所以运气好的碰巧押住了题成绩就上去了。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这大大失去了考试的公平性。从试题的角度来看,有的试题几乎完全相同。有的则是试题表述相似但考查重点截然不同,学生也很容易受过去试题的定性思维的影响而错答题。因此,相同测试材料的选择和试题编写可能带来的不公平性,值得大家关注。
课外测试材料发生“撞车”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许多问题。比如,课外材料雷同与课内材料的“撞车”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区别?课外测试材料选择是否可以完全避免“撞车”?如何才能有效避免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