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点穴治疗神经外科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论文_张迅,李美娟, 李彦

摘要 :探讨穴位点穴干预神经外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

方法 :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临床出现腹胀便秘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药或灌肠方法治疗便秘问题,观察组采取穴位点穴并配合中医整体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对两组患者腹胀情况和排便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腹胀减轻程度、排气、排便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指点穴通过手法刺激各腧穴,能够解决卧床病人便秘问题。

在神经外科临床护理中,长期卧床的患者较多,由于体内器官退化及活动能力减弱,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并发症,进而影响生活质量[1]。临床上通常会使用软便剂或导泻药,这些药物通常都由肝肾代谢,长期服用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很多副作用。中医认为胃肠道问题的产生除了因疾病引起外,和本身血气不足有很大关联性。本技术拟采用中医手指点穴方式配合中医饮食调养,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治疗长期卧床病人便秘,其目的在于经由刺激病患的经络及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而且副作用小。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临床出现腹胀便秘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1.2选择患者标准:

(1)入住本院神经外科脑卒中的患者,包括原发性的和继发性的脑出血、脑梗塞以及各种轻重度的颅脑损伤、继发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等。

(2)入选患者卧床时间>7天以上者。

(3)非禁食患者出现便秘三天,或排便费力、困难、不畅,排便粘滞不净,粪便干硬者。

(4)禁止做此项操作者:不能耐受穴位按摩的患者;合并心血管、肝、肾、凝血功能异常、既往有肺栓塞的患者;服用缓泻剂等药物治疗的患者

1.3方法:

1.3.1(1)取穴如下:支沟、内关、中脘、天枢、大横、足三里。

(2)患者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平卧在床。

(3)具体手法如下:操作者先将双手用热水浸泡试干,保持一定的温度,避免手温太低。需要暴露处覆盖巾单,注意患者保暖。先用双手按顺时针方向轻柔缓和的抚摸旋转患者脐周,沿着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的方向走向进行按揉约30圈;再用大拇指作用于上述穴位(支沟、内关、中脘、天枢、大横、足三里),操作者注意肩部及肘部及上肢关节肌肉的放松,用手腕部的小幅度连续摆动,以达到作用与诸穴的作用力持久、均匀,每个穴位按摩30次,操作过程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用手指同身寸方法取穴。

(4)指导患者多食用粗纤维之食,如芹菜、菠菜、萝卜、紫菜、胡萝卜及瘦肉、香蕉、苹果、猕猴桃等,并日服一次五谷杂粮粥。

1.3.2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药或灌肠方法。

2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在排气、排便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排气排便较对照组无明显区别。

注:好转:肠蠕动增强,肠鸣音增多,有排气。

3 讨论

神经外科常因手术时麻醉药的使用或由于本身病情所致,导致病人长期卧床,运动量大大减少,胃肠蠕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再加上进食模式的改变容易发生便秘。

根据中医针灸理论,穴位经络联系各脏腑,脏腑病症可在体表相应穴位上进行治疗[2],通过手指点穴对腹部进行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通调脏腑,可达到通腑排便,缓解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

中脘穴为胃之募,腑之会,又系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所,故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肠的疾患为先,有疏利中焦气机、疏理中气之效。天枢穴为大肠的募穴,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等;支沟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之会,转运脾经水湿,健脾利湿,促进水谷精微吸收与运化[3]。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汇,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的作用[4],尤其可缓解脑外科术后恶心呕吐。在诸穴上进行按摩,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都可刺激到胃肠,使平滑肌的张力、弹力和收缩能力增强,促进胃肠蠕动。按照大肠结构的走向进行按摩,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通腑理气、化积运滞,防治腹胀便秘的目的。同时,经过手法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使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兴奋,增强胃肠的蠕动,使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增多。从而使胃肠道宿便顺利排出[5] 。

八、结论:

手指点穴通过手法刺激各腧穴,激发体内经气以补虚泄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之功能,促使阴阳平衡协调恢复健康,同时避免了经过口服、直肠等给药途径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也减轻了病人痛苦。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极少,是中医传统治疗的一种方法,在我院我科广泛得到临床使用,取得很好的疗效和广大患者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刘宏,巫和蓉,李艳琳,等.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 刘丽莎,张薇,彭晓华等.天枢穴古今临床应用探析 [J] . 云南中医药杂志, 2014,35(1):79-80.

[3] 岳公雷,闫冰.古今医籍对气海穴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J] .中医研究,2012,25(8):54-56.

[4]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尔

论文作者:张迅,李美娟, 李彦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中医穴位点穴治疗神经外科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论文_张迅,李美娟, 李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