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之近孔子阐释论文

庄子逍遥游之近孔子阐释

王福生

庄子以“天在内,人在外”的天人关系理解为基础,强调齐生死,一寿夭,万物无足以撄其心,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逍遥游实质上是自然而然,它反对逞其私智而以生事为能,也反对执着于有为之迹而累心,但自然无为并非不事事,逍遥游也不是在浩渺之乡孤芳自赏。道之为用,始于养生治身,而终于治天下,也就是说,由己之身而至国家、天下,无处不逍遥矣。庄子思贯孔、老两家,而其究竟处更近孔子之意在此处最为显明。

[关键词] 天在内人在外;逍遥游;孔子;庄子

庄子其人多被列在老子之后,合称“老庄”。然而,钟泰称“其学贯孔、老二家,而又益之以恣肆”[1](P42),或为允当之论。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故而“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2](P1091),其意本自难知。不过,说庄子掊击儒家,然《人间世》《德充符》诸篇明明对孔子多有致意;说庄子与老、释同于出世之思,然《庄子》内七篇终于《应帝王》,而《天下》篇则明言内圣外王之道;或举《列御寇》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2](P1057),然而,此处明言“或”,势不必然矣,而被世人目为入世的孔子又何尝没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3](P77)的感叹。故而本文以“逍遥游”为例,试对庄子作近孔子阐释,聊备一说。《汉书》载《庄子》有五十二篇,现存仅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条理清晰前后连贯,应是出自庄子本人。而余下之外、杂篇,或为其下门人所附益,作为理解内七篇之辅助材料可矣。

一、天在内人在外

天人关系问题作为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自然也是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根据《周易》,天地万物乃是阴阳之道所生,其“生生”关系为: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4](P549)

这段话可做宇宙生成论的理解,就此而言,大致类似于“盘古开天地”之于宇宙起源的某种解释。不过,《周易》中的这段话还可以做哲学的理解,也就是说,其间的先后关系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即天地对万物、万物对人类的先在性,说的是天地万物相对于人类而言,构成后者存在的前提。这在庄子那里得到明确,所谓“天在内,人在外”[2](P587),意思是说,最为内在的东西是天地生生不息的力量和规律,而人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这是庄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核心,也是庄子整个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天即天道,庄子多言天,于道所言不多(内七篇大抵如此,外、杂篇言道处明显增多)。然《大宗师》明确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2](P252)

这与老子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5](P62-6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5](P31-32)相类,说的都是道的无形无状,不可以见闻得知的超经验性及其作为万物之宗而存在的本体性。

本意既然相类,那么,为什么庄子不顺承老子而多言“道”,何必非得多言“天”,并且倡言“大宗师”呢?对此,钟泰有一个非常精准的解释,兹录于下:

所谓“大宗师”者何也?曰:道也。……然其曰“大宗师”者何也?盖道者,虚名也,惟实证者得而有之,故曰:“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人即大宗师也。《天下》篇曰:“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真,谓之圣人。”而本篇(即《大宗师》,引者注)第一语即曰:“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而终又引许由之言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万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明道也,真人也,大宗师也,名虽有三,而所指则一也。特以其本体言之,则谓之道;以其在人言之,则谓之真人,谓之大宗师耳。[1](P43)

综上所述,对GDM孕妇实施孕期保健,可以有效改善孕妇的行为习惯并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孕妇和围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最终改善妊娠结局。

就人而言,庄子还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P20)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同样是名三实一的一贯路数,正如成玄英所作之如下疏解:

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就体言至,就用语神,就名语圣,其实一也。诣于灵极,故谓之至;阴阳不测,故谓之神;正名百物,故谓之圣也。一人之上,其有此三,欲显功用名殊,故有三人之别。[2](P25)

庄子即人言道,比较孔子言仁、老子言道,明显有贯通两家、自成高格的恢宏气象在,体明而用备的特点可见之于全书,读者应于此处用心体会。

而之所以必须“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是因为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讲过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以示此意,故事是这样的: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不可方可,方可方不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2](P42)

桓公读圣人之书,与孔子“畏圣人之言”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言以表意,圣人之言的真理性足以表现天道。就此而言,桓公欲以体天道之真意而读圣人之书,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在轮扁(庄子)看来,这是行不通的,圣人已死,圣人之言亦是糟粕,因为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言语文字中的可传、可见之道已非本然之天道,糟粕而已矣。可以明显看出,这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5](P1)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因言语之中的可传、可见之道并非“常道”,“常道”之“得”与“受”只能是“应乎于心”,故而除了求道者亦是一“(将)得道者”,而授道者身兼“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这一极端情形外,道几不可学。故而,庄子记录的另一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久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2](P257-258)

据成玄英所作疏解,这里所谓的“南伯子葵”,即《人间世》中“游乎商之丘”的“南伯子綦”[2](P257),“其道甚尊,堪为物长,故谓之伯”[2](P181),这样一位得道之人,在古之另一怀道之人女偊眼中,却“非其人也”,而且自视“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道“不可受”“不可学”之意,明矣。

道虽“不可受”“不可学”,但确实“可传”“可得”,故而得道之人实不可诬也。庄子曾经讲过一个藐姑射之山的故事,以明此意:

那是刚到美国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闷。白天学英文,晚上就关在酒店看电视。偶尔会去外面学习滑旱冰,为了新片《杀手壕》进行练习。有一次休息,我跟一帮从香港来的朋友去迪士尼,大家一路走一路聊得很开心,这时候我就听到周围有人在讲国语,也是一群人嘻嘻哈哈的,抬头一看,迎面走来的竟然是邓丽君,身边也有好几个朋友一起,有男有女。我们一对看,真是特别意外,我说,怎么你也在这里?她也愣了,当时我们还不熟,身边又都有朋友,简单打了招呼,就先说拜拜了,各走各的,也没留电话。

学习者接触到的各种不同的信息是零碎、分散、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其中的一些信息很快便被遗忘。利用语义图示模型可以解决这些平常我们不留意去发掘他们之间的联系性的信息整合起来适时地推送给学习者,并能接受学习者的反馈。如图1所示。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谁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谁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菒然丧其天下焉。”[2](P30-35)

这个世界的人情之美,拳拳心意,应该还有很好的“送鱼帖”“送豆帖”“送瓜帖”……这些纯美的心意书帖,写在过往的时空,或在路上,即将抵达,将一个季节的耕种与生长,写在纯美的宣纸上。

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2](P261)

第一,明于天人之分,“无以人灭天”。庄子曾借河伯与北海若之问答明确此点: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2](P589)

牛马禀赋于天,生而自然有四足,非关人事,所以谓之天;羁勒马头,贯穿牛鼻,出自人为,所以谓之人。天,自然之谓也;人,人为之谓也。所以庄子又说: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2](P408)

然而,人之生不可不伏牛乘马,且马首可落、牛鼻可穿亦是牛和马的天命,自然之常,所以,落马首、穿牛鼻虽然寄托于人事,终究还是本于天命,并非“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人灭天,以故灭命”说的是另外的情况,庄子所讲的那个伯乐治马的故事是其典型: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仪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2](P338)

全马之真性,在于安排任性,不矜不企,若有意治之,一乖天理,则死者已多;马之性虽然并不厌乘,但如果不能安其驽骥之素分,而求其过能之用,则不堪其用而死者愈多矣。前者即是“以人灭天”,后者则是“以故灭命”。

第二,“不以人助天”。庄子说: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褯然而往,褯然而来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2](P234)

古之真人安排任化,自然无为,所遇无不适,所受无不喜,复之不出于识,悠然而忘,“不用取舍之心,捐弃虚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别,添助自然之分”(成玄英疏)[2](P235),这方面的反例可见于下面这个故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机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絜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曰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有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2](P438-440)

可见,以人助天者,机事见于外,机心藏于内,则心神不定,道无所载。这点与上面一点都在于强调天人之分,这有点类似老子,但庄子还有另外一面,这一面强调天人一也,有类于孔子,但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但凡战争,不论内外,遭遇涂炭的都是百姓。太平军在皖南和清政府的战役打了十年。十年后,皖南人烟荒芜,处处断壁残垣。

第三,“人与天一”,“人与天不相胜”。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击木而歌獂氏之淳风,颜回正身回目而视,孔子恐其未悟而妄生臆度,招而诲之曰:

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2](P688)

CNN的主要结构包括:卷积层和池化层,是提取特征的核心模块,通过梯度下降法对网络中的权重矩阵不断进行调节,以训练出最优模型。

例如在语言《秋天的收获》中,教师抛出问题“秋天到了,哪些水果和农作物成熟了?”提问后,教师让幼儿进行分组讨论,汇总出秋天到底有哪些水果和农作物成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每位幼儿都参与其中,有的幼儿通过回忆说出成熟的水果与农作物,有的幼儿则根据讲述的答案进行记录。当每组进行分享时,幼儿仔细倾听每组的讲解,并找出自己组没有说出的水果与农作物。

意思是说,天有穷塞之损,知命之人,安之即可,易矣;人有爵禄之益,忽而来寄,推之则难。终始之间变化无穷,损益也莫不如是,就教迹而言自有分别,然至理凝处,无不自然,无不一也,故任其自然而歌者非我也。颜回未悟,尚自有问,就“何谓人与天一邪?”孔子答曰: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2](P692)

“晏然体逝”,安排任化之谓也。安排任化,即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则人与天一也。其实质则在于“人与天不相胜”。庄子说:

刀本相同,而有月更、岁更、十九年而刃若新发于硎者,养与不养之别也。以类推之,生需养也。然而生何以养?必临之以专,持之以慎,理明于心而功夫熟而后可矣。所谓“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2](P258),此之谓也。

意思是说,古之真人(既不会以人灭天,以人助天,也)不会以天灭人,使天胜人劣。古之真人常无心而顺彼(人,俗),故而好与不好、所善所恶,与彼(人,俗)未尝有二,所谓真俗不二、天人不二之意是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2](P2)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2](P587)

这段话由道而人,说的是得道之人明于时变,随顺自然,不以物害己,亦不以己迫物,能安于命运之所遇,审去就之非己,天然之性蕴于内,人事之迹本于天而不出自然之分,故有得于位,虽混迹人间而能与物相应,或屈或伸,无有定执,常居枢要而返本归源(所谓“动不乖寂”),所有言语皆发乎虚极(所谓“语不乖默”)。这是庄子之真实学问,庄子有得由此,乃能思贯孔、老两家而自成高格,乃能齐生死,一寿夭,万物无足以撄其心,而得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矣。

二、逍遥游

人间世上,人情泛滥。而人情生则计利,死则计名。计名则德荡,计利则知出。知、德之所论者多矣,而庄子追根溯源,将其归为物我之分、是非之论两类。所以,物我之执不破,是非之论不除,而以言道,进而言出入人间世与逍遥游,言养生与治外,都不可得也。此为庄子《齐物论》之所以作也。

《齐物论》是要破除物我是非之执,但只理解到这一层还是落在一边了,有所执滞,未为通美,还是未达庄生之旨。理解《齐物论》是要明白:

夫囿于物我是非,则物我是非道之贼也。通于物我是非,则物我是非道之用也。故“齐物论”者,始于破物我是非之争,终于顺物我是非之应。其破也,谓之以明;其顺也,谓之因是。知夫以明因是之说,而物论无不齐矣,而道无不明矣。[1](P44)

《齐物论》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以明彼是之无定。又曰“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这是由彼是之无定,而推知彼是、是非之实有,并由彼是、是非之执的破除而显明道枢之真。

然而,真既显明,妄亦非妄矣。妄者,彼是、是非之论,彼是、是非无定,无实有,离真即妄,合真即真。故而又曰: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书,古人之糟粕已矣。”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2](P493-494)

前一句明是非之相因,后一句说圣人不由此是非之途,而照之以自然之智,故知无生无死、无可无不可,无是无非,然而不是“夺有而别证无”(成玄英疏)[2](P73),而是即有而证无,这是由是非之相因而证是非然可之本然,所谓“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2](P73)。由此反复相喻,庄子最后得出结论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钟泰释之曰:

3.3.1 加强与患者沟通。医院医保办工作人员与患者有效的沟通,能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否则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发生误解和纠纷就不可避免注[5]。医保办工作人员强化沟通意识,把握沟通技巧,提升沟通能力,耐心倾听,用心理解。回答患者咨询问题热情、诚恳,和老年患者沟通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理解使其乐于接受,达到有效的沟通目的。

蛋白酶(Protease)属于水解酶,是作用于蛋白质或多肽、催化肽键水解的酶。在动植物的一切组织、细胞乃至细菌中都存在着各种特有的蛋白酶,已知的就有100多种,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有许多蛋白酶应用面很广,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另有专项介绍,一些比较小的蛋白酶品种如糜蛋白酶(Chymotrypsin)、角蛋白酶(Keratinase)、天门冬蛋白酶(Aspartic proteinase)、弹性蛋白酶(Elastase)和胶原蛋白酶(Collagenase)在这里介绍。

盖因其是非而是非之,我无容心焉;因其然可而然可之,我无容心焉。则有是非,而是非未尝有也;有然可,而然可未尝有也。其有是非然可者,庸也,以应无穷也;而未尝有是非然可者,不用也,枢之得其环中也。有而不有,用而不用,是则和也,天钧之休也。[1](P45)

物我是非之执破除,物论无不齐,道无不明。然“道行之而成”[2](P75),文字上的理解还只是最为粗浅的一步,要想得道还有很多重要的阶次要走。女偊答南伯子葵(子綦)问道曰:

藐姑射之山所居“神人”的内外德行虽然与世情相去甚远,但并非狂而不可信,《大宗师》里“真人”自利利他之德行与利物为政之方的描写多与之相类,详录此一,可概其余。综合而言,均是得道之人,于天人之际多有体会,要点有三。

副墨,文字也;瞻明,神明洞彻也;聂,登也,亦是附耳私语也;役,用也,行也;玄者,深远之名也;冥者,幽寂之称;参寥,三绝也,一者绝有,二者绝无,三者非有非无,故谓之三绝也;始,本也。意思是说,初则依文生解,次则罗落诵之,而至灵府分明,心生欢喜,私自许当,附耳私语欲以告人。然而,虽是私心自许,但仍须依教循理,勤行勿怠才可,行勤则德彰,讴歌满路矣,此六重阶次层次分明,重在依文生解,依解而行,后三重在此知、行基础上渐至玄冥,玄而又玄,以至疑无是始,成玄英疏释之曰:“是以不本而本,本无所本,疑名为本,亦无的可本,故谓之疑始也。”[2](P263)显而易见,这九重阶次中,“需役”一重最为重要,道不行不成,若不勤行,道无由致,这也是得道之人女偊久闻至道,内心凝寂,欲传告于南伯子葵(子綦)之时,犹自守之的原因,所谓“我犹守而告之”[2](P258)。

行之重点在于“心斋”、“坐忘”。颜回见仲尼,请行至卫,一番对答之后,语及心斋,明心斋非不饮酒不茹贪的祭祀之斋后,仲尼曰: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P152)

依俞樾之疏解,此处“听止于耳”,当作“耳止于听”。[2](P153)若此,文从字顺,此文意思是说,心斋是一志于心,使无异端别绪混于其中,不与物合(符),凝寂虚忘而待物之自来之意。此处之关键是一“虚”字,所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2](P155)。而“虚”自“忘”来,由是而有“坐忘”之说:

在铁腕重拳整治下,近3年全市共查获食品药品违法案件4898件,移送司法机关276件,食品安全满意度不断上升,2015年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81.22%,较2013年提升15.29个百分点。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趋好。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蹵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2](P288-290)

1.5.4 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指标:①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用药后随时观察;②一般体检项目,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③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和肝功能、肾功能。以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药物的临床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因果关系判断采用卫生部1994年标准[9]。

忘仁义礼乐,是忘人的仁义之心及其外在表现,即社会行为规范,对颜回这样的孔门高第而言,是极难的事情。然而,仁义礼乐毕竟不是天道本身,因此要想顺天命而行,虚以待物,就必须加以忘却。而且,不但要忘仁义礼乐,还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因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5](P2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P562)故而“离形去知”而后能“同于大通”,所谓“大通”即是通于道,与道为一。这就是“坐忘”,仲尼尚自未达,请从颜回之后,可见是极高的境界,极难的功夫。

然而,一旦经此功夫达此境界,人即可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矣。逍遥游就是自由。《庄子》开篇所讲的鲲鹏寓言敞开的就是一个自由之境:

合上述三点而为一总结,即是所谓“天在内,人在外”,即是以人就天,人与天一。庄子借北海若之口而说道:

这是自由的境界,鲲与鹏,北海与南冥,随化而游。然而,鲲鹏之大是自由的,而小如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2](P10),斥鴳“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2](P10)也是自由的,因为“此亦飞之至也”[2](P17)。因物各得其化,小大均出乎性,只要无欣无羡,安排任化,则均作逍遥游矣。

《德充符》通篇讲的都是一些形骸有缺陷之人,因其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冥合,信若符命而至极高境界,“仲尼”尚且“将以为师”,“将引天下而与从之”,而况他人乎!重复言之,这里的关键是不以己之所知而妄生偏执: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而惴栗恂惧,獖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獖獝狙以为雌,麋与鹿交,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2](P98-99)

鲲鹏、蜩与学鸠等虽是自由的,但都有所待,因而其自由也就都是有限的。要想从有限的自由而达无限的自由,那就只能通过“心斋”“坐忘”等功夫,而达到“同于大通”的境界才可。“同于大通”,就是与道通而为一,实质是“无己”,并因“无己”而“无功”、“无名”。庄子曰: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P19-20)

使用VanetMobiSim去设置网络拓扑以及车辆的运动模型,然后用NS-2去进行网络仿真,验证本文提出的RAR路由协议的性能.

如前所述,“无己”为体,“无功”为用,“无名”为名,故而就“无己”以明其真意。“无己”即是“吾丧我”[2](P50),“吾丧我”然后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达于逍遥游的绝对自由之境。何谓“吾丧我”?让我们回到庄子提出这一论点的原初语境: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扬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2](P48-50)

郭象、成玄英都认为:耦,匹也,谓身与神为匹,物与我为耦也。而俞樾则认为,耦,身也,进而认为“丧其耦”即是下文所谓“吾丧我”[2](P49)。实际上这段话说的是南郭子綦的这样一种状态,即凭机而坐,凝神遐想,仰天而叹,妙悟自然,离形去知,身心俱遣,物我皆忘,而这种状态就是“丧其耦”“吾丧我”。由此观之,释耦为身并不确切,“吾丧我”并非仅忘其身,而必定是离形去知,身心俱遣;释耦为匹较为恰当,“丧其耦”是身心俱遣,物我皆忘,不过这种“忘”必有所留,留下的就是“吾”,是谓“吾丧我”。

换一种讲法来说,“吾丧我”意近英文I lost me,“吾”相当于英文主格“我”(I),而“我”则相当于英文宾格“我”(me);“我”与me所丧愈多,意味着自己的私情私意、私心私智愈少,与物对待愈少,因而“吾”与I所是愈真,愈与大道相通。再换句行话来说,“吾丧我”意即“小我”之丧是“大我”实存的必要条件,“我”无一己之私(无己)是“吾”享自由而作逍遥游的必要条件。

虽然“吾”“我”二字都有“施身自谓”[6](P267)之意,但在《庄子》中,虽然两者都有中性意义上的用法,但表示肯定意义用“吾”,而否定意义用“我”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就行文中出现的引文略举几例:借许由之言而明大宗师即道的“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伯乐治马故事中的伯乐曰:“我善治马”;得道之人女偊曰:“吾闻道久矣。”“……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面对子贡之进言,为圃丈人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蜩与学鸠“我决起而飞……”、斥鴳“我腾跃而上……”等等。

除此文字上的提示之外,这个故事中接下来的天籁、地籁、人簌的讨论,《应帝王》篇中壶子示见者四,即地文、天壤、衡气与虚与委蛇,《齐物论》篇中所破之物我是非之执,其中心意旨无不与这里的“吾”“我”之别密切相关。

逍遥游实质上是自然,自然而然,它反对逞其私智而以生事为能,也反对执着于有为之迹而累心,但自然无为并非不事事,逍遥游也不是在浩渺之乡孤芳自赏。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2](P963)道之为用,始于养生治身,而终于治天下,也就是说,由己之身而至国家、天下,无处不逍遥矣。庄子思贯孔、老两家,而其究竟处更近孔子之意,在此处则最为明显。

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是解牛,是养生,亦是逍遥游。故事说:

PPT共有14个页面,页面12设计简洁,页面13构成要素最多。选取第12、13页面的眼动数据加以对比分析,并完成以下工作:(1)提取研究页面的热点图;(2)划分关注区域(AOI);(3)统计首次进入AOI的时间(TFF)和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总和(TFD);(4)使用热点图中的注视热区、TFF和TFD三个参数分析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行为;(5)评价PPT课件的可用性;(6)研究不同设计要素对可用性的影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P123-230)

古之真人,……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2](P239)

然养生,既为己也,亦为天下也,正如养生可以逍遥,无为亦可以治天下矣。庄子曰:

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而已矣。[2](P297)

钟泰以此语为核心疏解《应帝王》一篇,诚为精准:

惟以治外为末,故以经式义度为欺德。此其意于《天道》篇实发之。……惟以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为内,故以治天下为不足感于其心。此其意于《天地》篇实发之。[1](P47)

前者意在破,后者意在立,一破一立,治道全矣。就前者而言,经式义度乃为欺德,以己制物,物失其真之意,故曰:

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以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2](P475)

故《书》曰:

“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五变九变之意参上面引文可知,引者注)骤而与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2](P477-478)

就后者而言,《天地》篇曰: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者而万事毕。无心得者而鬼神服。”[2](P411)

《应帝王》篇引老聃之言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2](P303)

《在宥》篇曰: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2](P379)

此明虽然名曰“应帝王”,而实际上从不以此而累心。其所瞩目者,逍遥游而已矣,故曰: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2](P402)

由此观之,庄子生逢乱世,诸侯竟之以力,“以土苴治天下”尚且不为而作逍遥游,岂不宜哉!其人其学为后人所推重,固有是矣。

[参考文献]

[1]钟泰.中国哲学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1998.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周易[A].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春秋)老子.道德经[M].(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18X(2019)04-0005-09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自由的谱系”(13JJD720008)

王福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12)

【责任编辑:赵 伟】

标签:;  ;  ;  ;  ;  

庄子逍遥游之近孔子阐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