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邓颖建

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邓颖建

青岛新城控股集团住宅开发事业部 山东省青岛市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本文对海绵城市滨水景观的特点和景观设计的原则、设计方法等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概念;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对自然地貌影响越来越大,城市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问题不同程度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并在城市道路、滨水景观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一)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指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般适应环境变化,在雨天能及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晴天能释放水分、补充空气润度,从而构建生态良性的水循环系统,促进城市雨洪的科学调蓄与排放。

(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就河道水系和城市道路而言,主要注重河道雨水生态循环,注重道路对于渗水材料、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绿色”措施的运用,打造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

(三)海绵城市建设意义

一是构建海绵城市,有利于实现雨洪资源的运用,带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城市的地表径流以及面源污染,保障城市周边水源的水质,并补充地下水,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容量。

二是海绵城市的构建过程,加强了各类河道湿地、河漫区等资源运用,降低了在极端降水天气中的洪峰及流量,提升城市防洪安全效益,增大城市的容水面积。

三是海绵城市的构建,有效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率,并实现城市生态廊道的构建,有助于维护城市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滨水景观

(一)主要特点

一是开放性。滨水景观是连接城市和水域的主要区域,是整个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是人们进行各种类型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是多样性。各城市都在其城市滨水区域建立了多样化的娱乐场所、运输码头等,使滨水区域兼具了居民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城市短运等综合性特征,平衡了城市的用地,

三是生态性。植物景观设计是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确保整个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现状和问题

一是硬化问题突出。驳岸硬化往往改变原有河道丰富的地形地貌,破坏洪泛区、河漫区及原有湿地景观,降低了河道自身的防洪、蓄洪能力,破坏了植物、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和观赏的多样性价值,同时也将会导致驳岸土体无法与上部空间进行有效的水气交换,影响滨水空间空气环流的形成及环境效益。

二是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由于滨水区域大量人工化处理,造成生态多样性空间的困乏,阻断了水体和土壤间的自然交换,破坏了生态自循环,植物生长及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导致滨水区域的生态恶化。

三是生物景观多样性差问题。为了实现滨水景观的观赏及休闲娱乐等多功能,滨水景观的建设往往会导致对原有河道的破坏,严重影响植物多样性的生长,也破坏了鱼类、鸟类的栖息环境,不利于滨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海绵城市概念要求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保护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体系,实现人类、自然、土地以及水资源的和谐相处。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守如下原则:

(一)防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除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和娱乐目的,还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强降雨天气能够避免洪水对滨水区域的威胁。

(二)生态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学理念,以实现对当地环境的最大保护为目标,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滨水环境景观的影响。

(三)空间层次性原则。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垂直方向景观的设计,增强立体感,同时根据地形的变化特点,设计不同高度的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垂直景观效果。

(四)完整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配置,实现城市、滨水区域和水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建设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四、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有效解决了其水资源循环问题,实现了对滨水区域水资源的保护。

(一)道路景观的海绵体设计。道路景观占整个城市面积的10%~25%,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解决道路海绵体的设计。首先,在道路土层上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子,实现对各种渗透水的存储、过滤和导入。然后,架设具有较强导水性能的PP塑料管,并且采用网格铺设模式。最后,再铺设混凝土,道路上预留排水孔,这样雨水和空气能够方便土层循环,确保土层中各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实现对水资源净化和污染物分解的目的。

(二)广场的海绵体设计。广场是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地面一般采用硬质铺装材料,对雨水的渗透性较差。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广场景观设计,在选择铺装材料时,可以选择渗透吸水能力较强的铺装材料,实现对水资源有效涵养。

(三)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为实现滨水空间中各生态斑块的联系和隔离,需要设置不同的生态廊道,实现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营造大规模、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体系,为生物的迁徙和水资源的循环提供便利。具体如下:(1)将沿河径流、水塘、低洼地作为湿地,纳入整个雨洪调蓄与净化系统,缓解城市内涝,回补河道景观用水,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2)在园区内将城市休闲游憩与河道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网络,并改造断面形式,创造更多亲水空间。(3)将滨河土地开发与河道整治相结合,以河道景观为契机,引导城市内部更新,提升土地价值,增强城市活力,促进湿地景观与城市宜居环境协同发展。(4)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驳岸中,恢复河道生态状况与自净能力,重现河道的生命力。(5)净化缓冲周边水质坏境,结合林地空间的组织,同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交融关系,构筑城市海绵绿肺、中心生态基地。

在设计过程中,要体现“海绵绿芯”理念,使城市公园具有“吸水、渗水、净水”等生态功能,不断延长城市绿线,扩展城市中心绿色地块,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城市与自然互动,同时成为规划新老城区的休闲绿色场地。

结语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城市滨水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施道路景观、绿化带景观以及生态廊道景观设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味。

参考文献

[1]刘芮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滨水景观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18(04):118-119.

[2]束敏源,毛縯韬.浅谈“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滨水城市景观设计[J].广东蚕业,2017,51(12):90.

[3]高东东,王芳.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滨水景观规划探究[J].现代园艺,2017(20):62-63.

[4]于远燕.海绵城市理念在滨水空间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6(04):155-157.

论文作者:邓颖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1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邓颖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