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预习内容 促进有效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语文教师,大家对这样的课例或许并不陌生,比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
导入新课后,教师往往这样讲述: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下面我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然后或板书,或小黑板出示,或多媒体显示一些词语——基本上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里面的内容。让学生或读,或个别查词典解释,有可能的话,还要进行所谓的重点“处理”(所谓重点“处理”,也只不过是教师再重复讲讲而已)几个词语。接着,便说:好,预习先检查到这里,下面学习课文内容……
如此预习,常常令我疑窦丛生。
从新课改的理念看,这样的预习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预习仅仅就是理解、积累词语吗?读一读,查一查就算是学习了字词吗?针对预习存在以上弊端,笔者想谈谈自己对预习的一些思考、体会和实践。
一、以生为本,区别对待——预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预习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预习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预习这种训练形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自学习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各异、能力不同、基础有别,再加上课程多,时间紧,因此教师设计预习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考虑将预习内容合理地分配给各个层面的学生,分层施教,这是学生圆满完成任务的大前提,因为它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的感觉。
就预习内容而言,可有易、较易、较难、难之分,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高低之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合理地将难度不同的预习任务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一般可将学生分成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内向型学生较冷静、有耐性、细致而踏实,但不善于表达,缺乏自信与开拓精神,如果让他们在预习时完成教材上规定的内容,如生词的认读与词汇的基本用法,针对课文回答问题等,他们较容易完成,从而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效果就会比较好。外向型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他们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创新,勇于表达,教师可让他们承担较有挑战性的预习内容,如分析难句,理解作者的情感趋向,就课文精彩句段作出自己的评价、鉴赏,等等。在教学时,教师为图省事,经常采用一刀切的办法,这就导致优秀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对于挑战性的内容却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布置预习时应以生为本,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
经典预习内容设计案例
《水调歌头》预习设计目标:
1.识记本词中的疑难字词。
2.积累咏月名句。
3.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4.体味词中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5.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预习内容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宫阙 低绮户 琼楼玉宇
婵娟 不胜寒
朗读这首词,思考下列问题: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词?(课外查找资料)
3.搜集咏月名句。
4.面对中秋明月,作者产生了怎样一种奇异的想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6.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眠时,作者对骨肉分离做了深入的思考,他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
7.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学了这首词,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说明理由。(例如:①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你真实的想法。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识记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和对文本的直接感知。
提高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感知能力。
着重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探究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分层预习,能让学生学会在自主活动中分担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交往能力,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这种有梯度的预习,正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是相互依赖的,让学生之间的原有竞争关系转化为一种互补的合作学习关系。课堂上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与以往由几个发言积极的学生“垄断”课堂的情况大不一样。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加入到自我学习的行列中来。
二、文体不同,重点不同——预习内容要呈现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文章的体裁不同,预习的重点也不同。如:记叙文的预习,要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熟读精思,从而确定人物刻画、事件描述、情感倾向和立意选材等预习重点;议论文的预习,要让学生先认真解题,以题眼来发掘中心论点,重点应放在论据和论点的结合及论证的严密、科学方面;说明文则让学生先要理清说明顺序,预习重点应放在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说明方法的研究和材料的剪裁上;文言文则应做到字字落实,句索要旨,预习重点应放在双基知识上。
经过预习,学生会有不少心得体会,同时也会发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听课的重点。实践证明,学生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恰恰就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比如预习鲁迅的《雪》时,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趋向难以把握。这是一篇以景托情象征性很浓的散文诗,是一篇借助雪的意象描绘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作品。作者描绘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对两者的对比关系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能看得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与江南的雪“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是对比;朔方的雪“闪闪地旋转升腾”与江南的雪“坐而待消”是对比;朔方的雪孤独(无人欣赏)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招人喜欢)是对比,那么作者的情感趋向于谁呢?预习时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作者在描述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但是”一词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抑彼扬此之意不言自明。第二,作者的笔调在第二段中有了微妙的变化,雪罗汉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肌肤,寒夜又使他结了一层冰,时间让美消退,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这种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和谐的色彩,因此可以说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作者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精神。第三,要抓住文章的主旨句,即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因为这句话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在预习中,学生尽管不可能完全把握这些要点,对作者的情感倾向好似雾里看花,但经过预习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后,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趋向,经过这样的学习,以景托情的象征手法将会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三、关注生活,利用网络——预习内容要体现生活时代气息
比如学习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议论文学生要想真正弄懂,不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是不可能的。课文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较多,要想读懂这篇文章,除认真掌握注解外,还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可让学生上网查找这些资料,课堂上由每个学习小组推荐大家感兴趣又比较重要的资料,通过投影展示他们筛选出来的资料。如:“鲁迅杂文”、“写作背景”、《大公报》、“舍身求法的法显”四则材料,这些材料真正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他们收集和积累的好方法,是语文预习的有效途径。如,《水调歌头》预习内容设计9,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小学时有一次文艺演出,老师让我们编排节目,我们非常认真,排练很辛苦,节目也很精彩,演出时博得了阵阵掌声,我们心里特别高兴。可是,老师对我们的演出却不满意,当时我的心里特别难过。心想: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吗?可是后来我慢慢地理解了老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尽心尽力,但只要努力去做了,就应问心无愧。
生2:去年放寒假时,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我家,妈妈去世不到半年,爷爷又去世了,我简直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悲痛万分。伤心之余,回想起他们对我的教育、关爱,我又慢慢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他们,让他们放心。
实践证明,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预习内容,学生很感兴趣。
总之,预习内容应以人为本,应有层次性和差异性;预习内容不应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它应体现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应深入理解“语文即生活”这一大语文观,抓好预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显然,填鸭式的、包办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从课本出发,挖掘多种资源,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地、高效地学习。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自学能力才能提高,自主学习方能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