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素质的培养--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为例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创新素质的培养--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为例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创新素质培养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影响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素质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院校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勿庸置疑的,同时,高等院校又将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摆在重要位置,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呢?为帮助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采用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个人访问为辅的方式,对全国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400份,收回3250份,有效率达95.6%,个人访问为500人。结合这项调查,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影响作如下理论分析和探讨: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积极影响

1.指引创新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等方面。培育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生创新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什么样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这是价值导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进步,唯有创新才能取胜;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科学评价创新,认识到具有社会价值、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精神,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不断创新的思想,增强创新的内动力。①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何激励大学生努力达到目标,这是目标导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解决的问题;而从行为导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着创新及其成果利用的正确方向。创新是指有利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一般的标新立异,但事实上,无论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本身,还是它们的创新成果转化,都会存在着方向性问题。如新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邪恶所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从而影响与指导创新行为及其成果的作用力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不断形成创新人格,引导大学生见贤思齐,身体力行,培养成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的创新人才。科学的理论指导、合理的目标定位、正确的舆论导向、恰当的创新评价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时是必不可少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指引其创新素质培养的方向。调查表明,63.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对培养创新素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志向、意志和勇气转向有利于国家振兴的学习和研究上来。

2.营造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民主和谐氛围②。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内因和外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外因主要包括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适宜的群体心理氛围、有效的激励措施等。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自由社会生态环境,大学生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况中。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和条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提高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一些具有创新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式,如著名的“成功教育”、“激情教育”、“愉快教育”等逐步在一些学校展开,它因人、因时、因地施教,支持个性发展,主张民主平等,营造宽松、稳定、开放的,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为创新提供环境保证。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同时,还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尊重大学生的兴趣和选择,从而活化大学生管理和学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证。④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调谐团体内部关系、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创新的团体氛围与人员的组合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际和谐,主张团结互助,追求学术自由,为“合作创新”和学术创新提供思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良好的团体氛围,建设积极有效的规章制度,在培育养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外部条件方面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3.内化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⑤。

在动机、意志、气质、性质、情感等心理品质中,并不是所有的品质都有利于创新,如懒惰、骄傲、自卑等,就是阻碍创新的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创新素质培养中应该排除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其中有利于创新的个性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优良的创造个性品质,如优良的意志品质;明确的奋斗目标;较强的责任感;坚韧顽强,决策果断;勤奋努力,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自控力强;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向权威挑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或自主性,能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和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富有献身精神,对新事物很敏感,不满足现状,兴趣高雅广泛,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品质,才敢于去开拓任何新的领域。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⑥

大学生优良的性格形成,依赖于自身崇高的道德品质。高校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心灵的深处、从根本上解决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问题。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就能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养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以改善人的主观世界为根本目的去展开,其中很多内容都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思想道德教育提倡积极进取,反对安守本分,随波逐流,这无疑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本精神和前提条件。⑦调查表明,83%的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与时俱进、适应环境、以平常心对待各种波折的要求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不谋而合。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传统观点,有68%的大学生还是赞成的。一个怕吃苦、讲浮夸的人是不可能在创新上取得很大的成就的。同时,近87%的大学生认为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一些哲学知识对创新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它们能使创新更具有目的性、可行性和发展性。82%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体适应客观环境,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个性心理品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特定的内化作用。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方法论指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调查表明,在大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积极影响持肯定意见的同时,有部分学生把“传统的偏狭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深蒂固”选为当前对创新素质培养起阻碍作用的最大的一个因素。经过个人的访问,我们发现,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某种偏差,令学生们失望。因此也就出现了这种理想中的促进作用与现实中的阻碍作用相互矛盾的状况。有34.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对于培养创新素质起阻碍作用或无积极影响,这种偏差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上未能跟上创新的步伐,未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创新需求。

1.传统偏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传统偏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85%的学生的看法。老师们一味地教,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老师想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但又受到这样和那样条条款款的束缚,不敢以新模式来激发学生们的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学生们也只顾“逆来顺受”,不敢突破老师传授的思想和方法。这样的“教”与“学”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教学任务和考试成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根“指挥棒”,老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关心考试是否过关,根本顾不上什么创新素质的发展。“教育本是主体创造力再生产的过程,却因为它的模式化、格式化而驱使学生刻板地做八股文,反而埋没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⑧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和其它学科教学过程一样,都是一种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但同时学生决不是消极受动于教师的,他要随着教师的教作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如果说教的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信息传递的质量、速度,那么学的过程则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信息内化的可能和限度,因此必须把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目前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系统的讲授为主,学生不被看成是活动的主体,而是被看成是教育影响的客体。在这种受动教育模式下,学生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状态,常常是教师居高临下地把知识压迫式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丧失了其应有的主动性。这一误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立要求。

考试是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评价的有力工具,是人们普遍认为比较公平的测量手段,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对创新素质的培养既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试,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反之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智力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束缚。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考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干扰、阻碍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一些过于标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考试测验,貌似客观,却扼杀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滋生的创造性火花,将学生的思维由创造引向刻板和僵化。

2.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内容的安排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从纵向上看,部分内容过于陈旧。43.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过于陈旧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近几年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但其中许多部分却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在理论内容上进行术语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没有很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品质,没有很好地根据现实发展的状况不断发展自身,没有很好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⑨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从发展着的世界中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理论。

从横向上看,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有七八门,虽然各门课有自己的特色,但有许多内容依然是雷同的。那些从小学就开始学,然后初中、高中继续学,到了大学还要学的理论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5.7%的学生觉得这种做法与培养创新素质所需的批判、否定、灵活、多变等精神背道而驰,束缚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过强,过于抽象,联系实际不够紧密,这使得学生在接受时难度较大,思维空间也过于狭隘,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联系实际的能力。35%的学生持这样的观点。许多学生都提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政治,轻思想”的不平衡情况。学生们还认为整天被包围在这种单一、乏味的政治氛围之中,影响了创新环境的建设,创新灵感自然也很难以取得。因此许多学生都希望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制观教育的比重加大。

3.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调查显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见很大。这说明“如何教育”在当前也是一个相当薄弱环节。再好的东西,学生不能接受,或者说不能很好地接受,同样达不到要求。

课堂教育依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便成了关键。有43.4%的学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有58.4%的学生希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都反映了许多老师在上课时都是照本宣科,严肃有余,灵活不足,这不仅引起了学生们的反感,还限制了思维的发散,压抑了个性。92%学生们都讨厌那种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枯燥、过时的理论,然后再一条条地把那些理论背下来的教学方法。他们希望将室内与室外的教学相结合,将学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去运用、检验,从而得出进一步的、创造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主要还停留在传递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知识上。这种状况在社会变革、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的时期可能较为适用,而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有些不怎么适宜了。教育是文化知识传递的别名,这一为众多文化人类学家遵奉的信条,可能正在成为创新素质培养的又一大障碍。当然决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应该将已有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身的独立探究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创新是以知识为原料产生的比较深层次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摆脱了简单的识记和回忆,是个人能动探究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像联想主义心理学家所讲的是观念间的联合。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然而过于严格、统一、规范的管理对已成年的大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束缚。因此,有41.6%的学生要求学校取消定时熄灯制度,23.5%的学生要求开设通宵自习室,有32.2%的学生不希望要求自己的行为与集体保持一致,35.2%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对学生的穿着打扮进行限制。认为学生可以在校外租房,学校不应该干涉的占25.9%。学生们要求校方给予他们一个更自由的空间,而不是被许多条款、规则所约束。觉得只有这样自己的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更有利于创新。

三 适应创新素质培养之需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1.教学内容应当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进,避免与以前所学知识的重复,避免不同科目的重复。不应要求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应加强和增加一些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容,如有关志向、兴趣、意志和勇气等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激发兴趣,强化动机,点燃激情,鼓足干劲。形成能够自觉寻求课题,勇于承担任务,敢冒风险,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优秀品德。在此基础之上拓宽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并把实践纳入教学内容,以注重能力的培养,有30.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培养出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人。

2.应实行多渠道、多方式教育。

在课堂上,老师应当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要敢于提出新观点,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新见解,然后再去求证,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另外,要大力开辟室外课堂,把“实践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有78.3%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更能促进创新素质的培养。只有把大多数学生引向实践,让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积极探索能力、亲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才能缩小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上的高等教育的差距。同时,还应重视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宣传来教学。并且辅导员等教辅人员也应重视对学生平时生活中一言一行的教育,40.4%的学生认为这样能够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只有实行多渠道的教育,才能使相关知识更好地被学生们所接受,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实践指导和智力支持。

3.学校管理应在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宽松。

有53%的学生认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校给予学生一个更自由的环境,同时对于学生的某些行为或思想如追求个性、追求自由和否定批判等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一个创造性人才应当具有的。一个胆怯、懒惰、从众、狭隘和刻板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成就的。因此,对于个性强的“问题”学生,学校该支持的要支持,该反对的要纠正、引导,而不要一味地压制和否定。86%的学生要求学校创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良好的团体氛围,建设积极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外部环境。

标签:;  ;  ;  ;  ;  ;  ;  

论创新素质的培养--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为例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