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下的主导产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导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保持适当的倾斜度,提高主导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
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的形成是与一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由于各国历史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经济体制与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对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从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无论哪个国家及其处在何种经济发展阶段上,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转换,都是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同时,主导产业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足够的资本积累。主导产业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2)充足的市场需求。主导产业的形成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这样,该产业才有可能不断扩大。(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主导产业为了保持其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必须保持其生产技术上的先进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链得以延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要有制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工程师涌现出来,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的保证。
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是不同的。随着工业化阶段的演进,主导产业部门也会发生有序的更替。正是由于不断有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取代旧的主导产业部门,工业化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各阶段的主导产业都具有专门化率高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功能。它们共同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导入了创新并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对于主导产业来说,创新不但为其导入了新的生产函数,加速了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还为其找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使其对整个产业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第二,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主导产业的高增长率是由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新的市场需求所促成的,因而它是持久的。第三,具有突出的扩散效应。主导产业理论的奠基者罗斯托认为,扩散效应是主导产业的关键,他将扩散效应分为三种:即回顾效应、前瞻效应和旁侧效应。所谓回顾效应是指因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前瞻效应是指由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发出新的经济活动或产生出新的产业部门。旁侧效应是指由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在更广阔的领域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广泛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工业化能起推动作用。[1]
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需求约束的强化和加入WTO后的挑战,使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就要求有一些新兴主导产业的成长,来化解新的制约因素,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增长。党的十六大中明确提出我国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目标与措施指出了我国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的选择方向。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产业经济学的文献中,出现了许多关于主导产业部门选择基准的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2]
1.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标准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确定主导产业的两个基准之一。所谓的需求收入弹性是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示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赖程度,其大小反映了某一产业产品的潜在市场份额的大小。
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这一标准是筱原三代平提出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与上述的需求收入弹性标准一起被称之为“筱原二基准”。生产率上升率标准中的“生产率”是指全要素生产率,它是产出对全部投入要素之比,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种投入要素。它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某种产业由投入成本高的产业成长为生产成本低、创造利润大的产业。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成本会出现大幅下降。同时这一产业的投入产出率也会较高,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
3.产业关联基准
产业关联标准最早由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一个产业部门要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有关联效应大的特征。要有较强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要具有较大的带动效应,一个产业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具有较大的产出比重;二是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产出比重大和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则其增长能带动更多的总产出和总就业。产业关联度指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判断。
4.动态比较优势基准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一国不可能在封闭中求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各国根据各自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情况,选择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比较成本低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若一国具有区位优势,可考虑物流业的发展;若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考虑发展旅游业;若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可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若具有较强的技术、人才优势,可考虑发展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确定主导产业时,还应该从动态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选择目前虽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具有动态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有可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幼小产业。
5.经验法则基准
经验法则基准认为一国应该根据先进国家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顺序来确定本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部门。由于先进国家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社会需求结构、技术变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于后进国家选择主导产业部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工业化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在工业化前期,工业发展呈轻型结构,一般是农业和轻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手工劳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中期,大机器工业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发展明显向重化工业倾斜,电力、钢铁和机械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工业化后期,以汽车、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产业和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原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采用这一标准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盲目照搬。在参照别国在经济发展各阶段选择主导产业的经验的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国的主导产业。
6.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标准是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所提出的两个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过密环境基准要求选择能满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强化社会防治和改善公害的能力,并具有扩充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过密环境标准的着眼点在于缓和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目的是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劳动内容基准要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到发展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和稳定劳动场所的产业。
7.经济效益基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要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结合资源比较优势,看其是否具有现实的经济优势。经济效益标准就是依据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比较,通过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开发的重点。在产业选择中,选择那些投资少、产出多、见效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就能加快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但依据这条标准选择主导产业时,要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是,要防止利益驱动而做出一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甚至违反现行产业政策的一些短期行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
上述基准都有其理论依据,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用于我国也有局限性,其一,上述基准大多是从一国统一的大市场、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和产业结构作为分析的基本逻辑起点和框架体系的,忽视了一国内部各区域的特殊性,尤其我国是一个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跨度较大,用某一固定基准选择主导产业,会导致某些区域产业政策上的误导。[3] 其二,上述基准大多是从某一侧面来揭示主导产业的特征,用单一指标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依据,且大多建立在以某一国的经验判断的基础上,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其三,上述基准之间有些存在内在联系,有些也相互矛盾,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基准成为近年来主导产业选择的难题和研究的热点,从近几年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采用因素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结合SPSS统计软件,但得出的模型拟合度不高,解释力不强。本文结合上述基准采用模糊数学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工业企业算得一个综合评价值,然后根据值的大小排列次序,从中选择出主导产业部门。[4]
三、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评价模型
1.选择主导产业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基准,可以设定以下度量指标:(1)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产品销售率;(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全员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3)产业关联基准:相对产值规模指标、产业影响力系数;(4)比较优势基准: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5)过密环境基准:工业增加值率;(6)经济效益基准: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资产利税率。[5]
以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为例(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综合考虑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并依据综合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综合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选择了主导产业必须具有的经济可观测因素变量指标体系作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支撑指标,依次是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销售率。
2.数据的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上述指标体系中,除资产负债率属于适度指标外,其余均属于正指标。首先,对指标进行同趋化处理,即将资产负债率也变为正指标。本文取资产负债率以全国平均水平即58.09为最佳。假定企业i第j项指标是适度指标,那么可以采用以下公式对适度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x[,ij]=-|x[,ij][*]-58.09|
其次,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指标体系数据量纲不同,会导致“噪声影响”,为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的影响,以利于更好地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均值法即令:y[,ij]=x[,ij]
3.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1)确定理想最优方案。由于已经对原始数据进行过同趋化处理,都化为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理想方案为:
u=(u[,1][0],u[,2][0],…,u[,7][0])
=(70.78,51.29,-0.14,5,61.79,
819384,108.63)
其中:u[,j][0]=max{x[,ij]}
(2)建立各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偏差模糊矩阵。
附图
(i=1,2,…,39;j=1,2,…,7)
(3)利用变异系数法,求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计算各指标权重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附图为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
附图是j项指标值的方差。对v[,j]进行归一化,w[,j]=
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W=(0.059183,0.122181,0.182249,
0.067696,0.198212,0.208557,
0.161922)
由所得权重可知:这几项指标中,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相对占有较大的权重。因为,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首先其经济效益要好,生产率上升要快,能给一国经济发展积累开发基金。
(4)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附图
算得的F值越大,说明该方案与最优方案偏差越大;反之,F值越小,与最优方案偏差越小。因此,如果Ft>Fs,则第t个方案排在第s个方案后,即产业s相对比产业t重要。运用该综合评价模型,笔者计算出我国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39个行业的综合指数及位次,见表1。
表1行业综合指数及位次
行业名称
评价值 位次行业名称
评价值 位次
烟草制品业0.257234 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748505 2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418724 2 橡胶制品业0.749864 22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648885 3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751709 2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674794 4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752036 2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90347 5 造纸及纸制品业0.753027 2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702857 6 家具制造业0.754107 26
饮料制造业0.704705 7 农副食品加工业0.755138 27
医药制造业0.707119 8 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0.755291 28
食品制造业0.710440 9 塑料制品业0.756777 29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0.719214 10 非金属矿采选业0.758131 3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719535 1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760419 3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720824 12 通用设备制造业0.760541 32
化学纤维制造业0.722543 1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769690 33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0.725985 14 纺织业0.772744 3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727633 15 专用设备制造业0.796797 3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734336 16 其他采矿业0.811825 3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735816 1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838749 37
金属制品业0.735866 1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863161 38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0.737771 1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0.873418 3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741352 20
— ——
四、几点说明与结论
1.上述计算的我国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39个行业的综合指数及排名位次,只表明了当年我国主导产业的分布状况,受当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景气的影响,为下一年度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在规划和选择未来主导产业时,必须结合若干年连续分析来确定,按我国五年规划周期,可采用五年滚动制来选择主导产业,其方法是,以第一年的排名位次为基数,五年为滚动周期,周期内排名位次每上升一位加1分,每下降一位减1分,根据连续五年的得分大小确定。
2.上述的计算与分析只是提供了一个选择主导产业的范式,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不平衡,如果抽掉产业的空间属性,把国家层次上的主导产业的选择结论应用于国家内部的区域是不恰当的,但上述的评价模型与分析方法对区域主导产业(尤其是各省、市、自治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是适当的,在各省、市、自治区制定五年规划时,运用上述的模型与方法选择和培育各自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3.从上述定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排名比较靠前的10个产业部门依次是:烟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交通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根据上述结果,大致可以把我国近期选择的主导产业归纳为三类:(1)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能源的开采与加工业,包括矿物采选及深加工、石油与天然气、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农产品加工业,包括食品、饮料制造、烟草制品业。这一结论符合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也与国家确定的将电子、机械、石化、汽车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现实基本符合,由此表明这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信度。
4.上述的分析结论与我国确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本一致的,体现了以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产业转换理念,同时能源的开采与加工业的位次靠前,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的新型的工业化在资源约束下必须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集约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