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小企业不能全面覆盖终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终端论文,谁说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售业在一、二级市场飞速发展,给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供应商)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像可口可乐、统一、康师傅这样的知名大企业,都纷纷成立KA部,严格筛选、训练KA人员,所以他们在卖场的品项齐全性、排面极大化以及陈列生动化等管理工作方面都做得十分到位。
另一方面,这些大公司还自行组建了营业所,在一、二级城市实行全面直营,比如可口可乐的“101系统”、统一的“井田制”以及康师傅的“邮差”, 都是经典的操作模式。这些模式在国内外行之有年,成熟而高效。就在不久以前,康师傅纯净水还在重庆动用70个业务代表,花费不到一个月时间,全面覆盖重庆市区(包含所有传统渠道和现代渠道)26000个终端售点,颇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很多中小企业望洋兴叹。
中小企业,不论资金、规模,还是系统、管理,都远远无法与这些大公司相提并论。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零售终端全面覆盖是与中小企业“绝缘”的。很多中小企业也自暴自弃,不敢在零售终端覆盖上花费力气。要么自我设限,在局部渠道负隅一角,要么顺其自然,“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中小企业真的无法做好零售终端覆盖?
成都的一个粉丝小品牌A,不仅后发先至, 成功逼退原先的市场老大———光友粉丝,还让赫赫有名的某大品牌在当地粉丝市场惨遭滑铁卢,至今阴影挥之不去。在成都,无论是家乐福、好又多、伊藤洋华堂等大卖场,还是大街小巷数以万计的平价中心、杂货店、小卖部,都将A品牌陈列在一个相当醒目的位置上。AC 尼尔森调查报告显示,同类产品中,A的铺货率已经名列前三甲,与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不相上下。
“三点”直接掌握
在A粉丝的起家城市成都,有大大小小的零售终端12000多个。要全面直接掌握这些点,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某知名企业,在成都市设立了三家传统营业所,还有一家KA营业所,业务人员超过120人,每月仅营业所销售费用就高达40万元。如此昂贵的开销, 怎不令中小企业望而生畏?
对此,A粉丝采取的策略是:抓“三点”。所谓“三点”,指的是特殊点(火车站、高速公路休息站、监狱、风景区等)、学校点、口岸点,这些都是食品饮料产品出销量的点,是“二八原则”中的“二”,即“关键少数”。
经过一番盘查,成都市区的“三点”大约有2500家,再将“三点”分成A、B、C三级,A级500家,B级800家,C级1200家。通过这样的梳理,初期只需要真正抓住“三点”中的A级点,就差不多掌握了成都零售末端三分之一的江山。
500家客户,对于任何一个稍有企图心的中小企业都不是大问题, 每个业务员负责50~60个客户,大约7~8个业务人员就可以胜任。然后,再给每个业务员排出路线,制定出拜访的标准流程和销售话术。有关路线管理、时间管理和客户管理这些方面的管理模块,都可以轻松移植和学习到(跨国公司这些年培养了大批本土人才),并不高深,A粉丝操作起来也一样得心应手。中小企业产品单一, 业务员在粉丝上的投入度高,再加上激励机制灵活,“三点”中的A级点很快就被全盘掌握。
成效:“三点”不仅创造了销售效益,而且还有广告效益。对于新进入市场的产品来说,成功的铺货率本身就是广告,缺乏广告片和户外广告支持,但可以通过重要“三点”曝光来强化印象,打开产品知名度。
启示:大部分中小企业“东施效颦”,模仿前人诸如康师傅纯净水之类的操作方式———新产品上市,临时聘请几十位业务人员“扫街铺货”,力求满盘通吃。但往往因为品牌力弱小,造成铺贷率边际效益递减,大量的小零售点不见回转,很快就面临处理即期品的尴尬。A粉丝巧妙规避了这一问题,首先掌握重点中的重点, 这些点要么渠道的作用大于品牌(比如特殊点,只要产品进去,就意味着销售),要么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意愿比较高(比如学校),很少有即期、过期的困扰。
批发市场“守株待兔”
大公司过分迷恋终端和KA的威力,对批发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太够(准确地讲是对这一中国特色的渠道没有深入理解)。在现阶段的国内市场,批发市场仍然是食品饮料产品最主要的渠道,即便在上海,现代渠道的销售比重也只不过是50%,在中西部,现代渠道的销售比重大约只占20%。
中小企业缺乏与KA打交道的经验,也没有直营终端的实力和能力,当然只能借助批发进行辐射。但是,批发市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即其所谓的辐射能力,往往只是针对知名品牌产品而言。对于没有任何品牌资产的产品,批发市场几乎没有任何辐射能力。下线客户不进货,批发市场就成了小品牌的“屠宰场”。
A粉丝深谙“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并不是仅仅把产品铺到批发市场就算了, 而是把大公司在卖场的推介会模式引入到了批发市场:他们在批发市场入口的地方摆放一个很有气势的堆头,添加一些活性化的布置物,设立导购小姐,向每一个前来进货的终端老板推销公司产品。老板可以免费试吃,进货还有赠品、抽奖等多种回馈。在批发市场,这种方法是非常新颖的,加之导购小姐卖力,交易成功率高达60%。
调查发现,干杂店老板的进货周期长则十来天,短则两三天。如果在所有的批发市场连续推介两周,就等于可以接触到所有的终端客户。在成都市的五个批发市场执行推介会,不但可行,花费也不多。
成效:通过这一创新方式的有效执行,A粉丝的渗透率进一步提高, 大公司一个月办到的事情,他们半个月时间就巧妙做到了。
“三点”自己直接掌握,加上批发市场导购“被动”接触传统的“小点”,使A粉丝短期内在成都市积累起一定的能见度。如果仅仅计算数量铺货率,可能不到20%,但如果根据销售比重,赋予“三点”客户更大的权重,那么加权铺货率差不多接近30%。
这个数字绝对值不高,对统一、康师傅等大公司而言可能是一个不屑一顾的数字,但是,大公司旗下有几十个SKU(单品),也只有强势SKU才有超过60%的加权铺货率,大多数SKU的加权铺货率还不到A的水平。
启示:这种方法事后被同业概括为“守株待兔”。表面上看,在批发市场做产品推介是一种被动行为,但实质上却是真正的主动。中国的哲学思想讲究“无为而治”,A粉丝没有用大企业营业所那种人海战术造“势”,但所谓“大音希声”, 守株待兔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无声胜有声”,与大企业的终端覆盖模式可谓殊途同归。
利用大户直达“末梢神经”
在现代渠道步步进逼的艰难环境下,一部分有实力的批发大户,慢慢觉醒,开始购置车辆、招聘人员,主动送货上门。大公司品牌力强,加之有自营队伍,因此给予批发商的利润很薄,甚至无利可图,产品只是带路货。A 粉丝觉察到这是壮大自己的好机会,在每一个批发市场选择一个大户,作为特约批发商,给予比大公司多出几倍的利益分配空间,很快形成“制贩同盟”,成为这些大户的主推产品。
成效:A粉丝通过与这些转型的大户结成同盟,自己没有花费任何力气, 不但维护了批发市场导购开发出的客户,还成功进入了只有大公司井田制耕耘下,才能到达的“末梢神经”。
启示:这些批发市场的大户,过去虽然被嘲讽为“一桌一椅一笔一纸”的坐商,但多年下来积累了不少的人脉和下线,执行普销作业并不比统一、康师傅等差。他们有多品牌的组合优势、有独特的结算方式(比如赊销),特别是拥有更快捷的配送服务,随叫随到(大公司的物流程序冗长,今天下单,隔天打单,第三天才组车配送),绝对不可以小瞧。
“传统”迂回包抄“现代”
娃哈哈宗庆后先生有一个“肉与骨头”的理论:他认为中国的农村市场是“肉”,城市市场是“骨头”,因此,娃哈哈先吃肉,后啃骨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A粉丝同样有一个“肉与骨头”的理论,认为现代零售渠道是“骨头”, 传统市场才是“肉”,当然是先吃“传统”后啃“现代”,走传统包围现代的道路。
大卖场是一个烧钱的地方,门票贵不说,进去了更是“挨宰”,各种名目的“摊派”结算下来,小品牌的销售额还不够交费用。更糟糕的是,往往莫名其妙就被锁档、下架。
A粉丝在传统市场经营半年之后,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产品销售节节上升, 进入良性回转,总算有勇气和信心跨入现代渠道一搏了。但由于缺乏资源和不懂操作规则,A粉丝决定先打入在成都市影响力最大的H量贩超市系统,算是市场测试,等有了绩效再陆续进入其他系统。向H系统交了多少进场费以及合同细节, 我们不得而知。但依照A粉丝当时还微小的市场地位,付出的代价一定不小。
A粉丝非常重视H系统的窗口效应,集中资源开展MIT(MIT是merchan?鄄dising impact team,直译是:活性化推广的冲击队伍, 大意是一个用活性化布置而成的异型堆头,并配备促销活动和促销人员,以一套组合拳达到相乘的效果。)、DM、试吃、抽奖等一系列的促销和推广活动,经过几个月的用心经营,很快就获得极大反响,特别是肥肠口味,味道醇厚地道,赢得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不少忠实消费者进入到其他卖场,居然不经意地指名要求购买。
成效:很多大卖场的市场人员早就注意到了A粉丝在传统市场和H系统出色的表现。对供应商来说,大卖场有时候像只猛虎,能将你生吞活剥;有时候又像只纸老虎,一戳就穿。让A粉丝喜出望外的是,好几家零售系统的采购人员主动找上门来, 要求贩售A粉丝,这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那些没有找上门来的,A粉丝也没有经过特别艰难的谈判,轻松进入。
结论
与大公司相比,A粉丝没有特贩部,没有营业所,也没有豪华阵容的业务团队,但他们通过主抓“三点”、批发市场导购、利用大户出击以及“传统包围现代”四个阶段的操作,逐步实现了零售终端的全面覆盖。如果从大公司惯用的人均生产力、费用率、利润率等KPI来分析,A粉丝无疑更胜一筹。
A粉丝给中小企业覆盖零售终端的启示是:
1.初期不要好高骛远,贪多求全,抓住关键的少数,先立足后求发展;
2.要苦干,更要巧干,批发市场配置导购小姐,无疑是四两拨千斤的好办法(以至于很多大公司在新品上市或者举办终端促销时都纷纷仿效);
3.大公司内力深厚,喜欢什么事情都自己来完成。中小企业发展之初,要多利用外力,尤其利用“批市转型大户”这些社会资源的力量,借力使力,渗透“末梢神经”;
4.先吃肉,后啃骨头,走“传统”包围“现代”的道路,并且要集中资源,先树立标杆,由点及面,进行迂回包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