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老山隧道软岩变粒岩地质段施工为课题,研究全风化后变粒岩遇水成泥的地质特性,软岩变粒岩隧道进洞施工的技术关键,变粒岩地质有很大松散性,刚开挖后看似稳定性较好,但见风或遇水后地质特性突变,逐层垮塌失稳,遇渗水影响,常发生突水、涌泥灾害,危及隧道结构及安全,对隧道进洞成型施工极为不利,通过该课题进行技术研究,解决全风化变粒岩隧道稳定进洞施工,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隧道;全风化;软岩;变粒岩;进洞;富水;施工技术
引言
五老山隧道变粒岩地质是由花岗岩变形而来,地质极为特殊,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矿物组成,全风化后颗粒细软,黏土含量极低,稳定性及地基承载力极差,针对变粒岩地质,掌握其特殊性,研究全风化后呈松散砂堆体状地质状态,进行技术研究,解决施工中出现坍塌、崩解、遇水成泥、突水涌泥等技术难题,保证洞室开挖稳定,并总结形成技术成果。
1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
玉溪至临沧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勘察试验段五老山隧道SG-4标土建工程,施工段高速公路设计为双向4车道,五老山隧道设计为左右线分离式单洞。工程项目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境内,以隧道施工为主,进洞口位于临沧市马台乡那杏村附近,洞口距离临沧市区有30多公里单车道乡村公路,进场公路路窄弯急坡大。施工项目主要包括1.1KM路基、2个涵洞、3座大桥、五老山隧道进口段左幅隧道长3709m、右幅隧道长3664m。隧道是本项目的控制性关键工程,隧道整体围岩较差,洞口段埋深较浅,上有公路及构筑物,施工难度及安全风险极高。
1.2水文地质
隧道区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突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6.8~17.7℃,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5~22℃之间,最冷月在10~12℃之间。年降雨量920~1600毫米,雨量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80%以上。
隧道区处于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区,隧道区中部发育有两条断裂,分别为许家断裂(F45)、大生地断裂(F47)。其中许家断裂(F45)为以逆断层,长4.2公里,呈东西走向,断层附近岩石不同程度的硅化,挤压碎裂及糜棱岩化,据地址调查和物探解译,拟建项目路线位于该断层末端外侧,未与该断层相交,且线路走向与该断层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对隧道影响甚微。大生地断裂(F47)为一逆断层,长约8.5km,走向345°,于K261+380附近与该断层大角度相交,相交段倾向南西,倾角67°,断裂两侧岩体破碎,构造片状岩较发育,对隧道围岩稳定性不利。
拟建隧道区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坡残积(QDL+EL)层、元古界(Pt)岩层,印支期(γm51)岩层。
2隧道进洞施工特点
隧道进洞埋身浅,仅0.5~6m,上有结构物及居民,且隧道进洞口全部为变粒岩地质,变粒岩软弱围岩岩质软弱、承载力低、节理裂隙发育、结构破碎、地质变化极为频繁,施工风险高,主要有以下特点。
2.1隧道埋深浅,上有构筑物
隧道洞口位置设计及施工按照“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根据“弱化人工痕迹、融入自然风貌”的设计及施工理念,较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的降低洞口边坡及仰坡的开挖高度,以保证山体的稳定,同时减小对洞口自然环境的破坏,往往零开挖或少开挖进洞,五老山隧道受地形限制,造成隧道洞口埋深很浅。进洞前50m段埋深仅0.5m~6m,进洞50m~100m段埋深为6m~35m,且洞顶有居民房屋且住有居民,施工控制要求就高,风险大,见图2-1。
图2-1 隧道进洞地埋深及结构物
2.2全风化变粒岩遇水易软化、崩解
全风化变粒岩由于结构破碎松散,岩体间的粘结力差,洞口开挖后,仅靠颗粒间的摩擦效应和微弱胶结作用成拱,这类岩体极不稳定,全风化变粒岩呈散沙状,见图2-2,由于其强度低、稳定性差,开挖暴露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尤其是深埋地段受高应力影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崩解坍塌。
图2-3 富水段突水涌泥地质
3进洞方案及特殊地质应对技术措施
隧道洞口段左幅ZK259+437、右幅K259+462位置洞顶覆盖层仅约3m,且覆盖层软弱,结构松散,洞顶有一交通公路临沧至大朝山的四级公路(简称临大线),为确保施工安全,进洞施工时,隧道顶部临大线沥青路必须禁止通行。待洞口段隧道开挖及衬砌完成,并具备相应承载力且沉降稳定后,洞顶道路才能恢复通行。隧道顶临大路禁止通行时间预计需要半年,隧道进洞前需要依据设计院资料对临大路进行改线保通。
为确保洞顶构筑物安全,隧道严格控制爆破,采用短进尺、若爆破、强支护,严格控制单响炸药用量,并对振动波进行检测,把爆破振动控制在施工允许范围以内。
为有效规避或者是降低坍方事故的出现,严格遵从 “充分调动围岩的承载能力,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与松弛”的控制理念,从而有效控制隧道工程安全风险。具体施工时可选用新奥法原理,对于技术方案要简洁易懂,尽力不去扰动围岩,基于隧道“施工工法”进行创新优化,全面配合现场施工。
软弱变粒岩在隧道工程中的变形特征是由于其工程地质性质而决定,也就是在开挖后会呈现出自稳能力差,即“自稳时间短、易坍塌”的特性。首先,呈现出掌子面的水平鼓出,是由于隧道正前方掌子面的水平位移而导致;其次,浅埋隧道呈现出地表下沉,出现沉降槽,是由于掌子面前方围岩下沉而导致;最后,刚开挖的隧道洞壁发生收敛变形情况,呈现出拱顶下沉和边墙内移,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这类变形,那么极易导致隧道出现坍方。
3.1超前大管棚配合超前小导管进洞
明洞段开挖后,视基坑岩性破碎情况,采取相应加固措施。若基岩较好,砼套拱直接坐落在基岩上,若开挖基坑地质较差,需要固结灌浆,待基坑开挖之后进行Φ42超前注浆小导管施工,加固砼套拱基坑。
套拱强度达到要求后,在长管棚施工时,若地质围岩较差,钻孔成孔困难,采用跟管施工,跟管施工困难时,针对成孔困难围岩段采取先进行小导管注浆,对破碎围岩加固,再进行管棚钻孔施工。对工作面进行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小导管环向间距50cm,长4.5米。以1:1水泥单液浆为主,为快凝固效果,在必要时采用C - S 双液浆。工作面预注浆的目的是加固工作面松散体,以保证管棚钻孔方向的精度,同时稳定工作面,确保开挖时工作面的安全。
图3-2 进洞开挖施工方案
3.2快速进洞施工方案
台阶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施工工法:(1)上弧形导坑开挖,三节拱架支护;(2)中台阶边墙开挖,边墙拱架支护;两侧不可以同时开挖,否则两侧需满足轴向错开5m的要求。(3)中台阶核心土开挖,临时仰拱支护;临时仰拱外弧半径20m,两端节点高出中台阶拱脚30cm,节点采用螺栓连接。(4)下台阶边墙开挖,边墙及仰拱两端拱架支护,临时仰拱底部在核心土两侧可考虑竖向支撑。(5)下台阶及仰拱核心土开挖,仰拱支护封闭成环。
3.3控制沉降变形技术
在完成隧道上台阶开挖支护后,紧接着则是下台阶落底开挖的工序,此道工序的风险特大。落底时上半部支护基础会悬空,缺少支撑作用,极易导致支护与围岩失稳甚至坍方。若是出现这类事故,极易导致前方掌子面作业人员的被困甚至是伤亡。在开挖前,给上半断面支护结构打好临时或永久的基础,控制好支护拱脚的快速下沉落底则是开挖的最关键技术。
图3-4 中台阶拱架扩大拱脚
(1)锁脚锚管技术:锁脚锚管被用作承载结构,主要是传递源自上部初期支护的压力,所以,设置时要尽可能沿拱脚切线方向,如图3-3。如果施作不准确,则会使锚管额作用效果降低。
(2)临时仰拱技术:临时仰拱在台阶法开挖的软岩大断面隧道中应用较为普遍,可使上台阶临时封闭成环,能够有效抑制上半段面支护沉降,保障下台阶开挖安全进行。
(3)扩大拱脚技术:扩大拱脚是通过降低地基压力,展宽基础的方法,由此达到有效控制支护沉降。其中,基础要具备足够宽度,设计宽度一般为0.8~1.0m。在施工作业的时候,只有确保拱脚的宽度适宜,才可有效较少B单元边墙开挖下沉量,起到实际作用,见图3-4。
3.4拱底注浆加固地基
由于软岩抗压强度低,洞壁岩体在开挖中会出现剥离,位移极为显著,变形持续的时间较久,而隧底经常会有隆起情况出现。因此,经过此段时,如果支护不足,极易导致支护过度变形及侵限,甚至于造成塌方等一系列安全风险。
其中控制的关键是拱底,为避免沉降变形过大,同时防止拱底隆起,需要对仰拱开挖后的拱底进行加固,处理方案多种,根据变粒岩的地质特性,极可能少的扰动岩体,不易采用加桩形式,有扰动就要固结,选取径向小导管仰拱注浆加固方案,见图3-5。
径向注浆采用Φ42、L=4.5小导管施工,选用水泥水-水玻璃双液注浆,水泥浆比例W:1=1:1,水玻璃采用39波美度水玻璃溶液,双液浆比例采用1:1。
3.5强化现场配合及信息化的施工指导工作
在设计隧道施工图时,要基于科学合理的地质勘察数据,地质勘查仅是局部范围,不代表全部,实际的地质情况需要通过施工的现场查勘确定,所以,要充分确认施工中的地质情况与收集全面的测等信息,对现场实际数据进行解析,展开动态及信息化设计,有针对性的对施工图设计加以修改完善。
充分运用现有的地质资料,综合各种超前预报手段、超前预报仪器及技术,预报预测隧道施工前方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含水情形及围岩结构是否完整,其中包含断层、软弱破碎岩体及地下水等,如若发现异常状况要及时解决,从而为制定实施性施工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为预防突泥、涌水等可能会出现的灾害性事故提供有效的信息,及时制定预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保障施工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展。
通过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可知晓掌握掌子面前方短距离内的工程围岩类别或是地质条件,从而为选取适宜的开挖断面、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通过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提升施工的效率,有效避免出现重大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做到科学合理的施工。
图3-5 仰拱径向注浆
3.6富水坍塌应急处理
隧道在易涌水地段以堵为主,必要时采用帷幕注浆封闭围岩,严禁地下水涌出。在断层破碎带施工过程中,固结堵水环节可选用小导管注浆对隧道四周及掌子面围岩,注浆加固范围严格按设计要求。此外,强化初期支护防拱部及掌子面失稳坍塌,采用小导管法补注浆应对注浆盲区、注浆后的岩面渗漏水。
对于水量低,含泥量低的地段,可以采先排后堵或是以排为主的施工方法:排水降压主要选取超前地质钻孔来完成,当涌水量降低之后,可选取疏导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变粒岩软岩地质的特殊性,隧道进洞地质结构复杂,且变化频繁,风化也比较严重,隧道上方还存在建筑物及居民,施工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对每种循环的地质情形要全方位的掌握,并且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全面深入的分析,在出现问题后,要做到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及时对施工的方法、方案进行总结,然后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施工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郭陕云.隧道施工技术方案及方法遴选要点[M].隧道建设,2006.
[2]马志国。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数据处理[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3]刘太平。偏压浅埋隧道洞口的施工技术[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4]陶诚。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的沉降监控测量[J]. 中华建设,2017.
[5]段军朝,吴贤国,孙建刚,王静。浅埋暗挖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的优化[J]. 建筑施工,2017.
[6]王正兴,缪林昌,吕伟华。砂土中隧道施工条件下管土相互作用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 工业建筑,2017.
论文作者:李玉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隧道论文; 围岩论文; 地质论文; 进洞论文; 导管论文; 洞口论文; 断层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