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中国论文,生态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生态现代化的提出
2007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这个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生态现代化。
众所周知,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文明。但是如果按照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物质需要将逐渐逼近或者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极限,自然环境会发生退化甚至破坏。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文明进步和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是一个无法回避和日益突出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中,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胡伯提出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生态现代化要求采用预防和创新原则,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过去的20多年里,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现代化同样适合于中国。
2 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事实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生态现代化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但现代化的生态效应,从工业革命以来就存在,约有300年的历史。
2.1 世界现代化的生态效应和生态现代化的36个基本事实
2.1.1 生态响应领域的10个基本事实
18世纪以来,生态响应领域的10个基本事实包括: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在上升;化石能源生产和生态足迹在增大;人均耕地、草地和淡水资源在下降;人均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在下降;人均钢铁产量从上升到下降;人均矿产生产具有地域多样性;人均空气污染从上升到下降;人均工业废水BOD(生化需氧量)从上升到下降;温室气体排放在增加,但部分国家已经下降;19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在增加等。
2.1.2 生态经济领域的10个基本事实
18世纪以来,在生态经济领域,物质生产效率和土地生产率在上升;物质经济的比例在下降;人均物质产值在上升;20世纪以来,谷物单产和现代有机农业在上升;农业化肥使用强度从上升到下降;经济能源和资源密度从上升到下降;单位 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上升到下降;废物循环利用率在上升;自然资源消耗比例具有地域差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现象在上升等。
2.1.3 生态社会领域的10个基本事实
在生态社会领域,18世纪以来,物质劳动力比例在下降;19世纪以来,人均服务收入在上升,长寿人口比例在上升,城市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普及率在上升,农村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普及率在上升;20世纪以来,城市废水处理率在上升,城市空气污染从上升到下降,人均城市废物在上升,能源使用效率从下降到上升,环境风险具有地域差异等。
2.1.4 生态现代化的6个基本事实
20世纪以来,生态效率和生态结构在持续变化,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在持续变化,生态转型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和不同步性,国际环境协议和国际污染转移有全球性影响,经济发展与许多人均自然资源的相关性不显著,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具有品种和地域差异等。例如,在20世纪的后40年里,人口规模、人均国土面积、人均农业用地和人均草地面积等,与人均国民收入没有显著关系;2001年,人均可耕地面积、人均淡水资源、人均森林资源和人均矿产生产等,与人均收入没有显著关系;但人均能源生产与人均收入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正相关。
在过去的30多年,发达国家经济继续增长,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经济与环境退化指标脱钩率达到52%。
2.2 世界生态现代化的6个历史经验
如果从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大会算起,生态现代化已经有30多年历史。过去的30多年里,在发达国家,生态现代化的进步是明显的。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具有启发意义,它告诉我们: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它没有最佳模式,需要国内、国际合作,需要创新和学习。
3 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3.1 欧洲的生态现代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早期,少数西欧国家,如德国、荷兰和英国,首次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Mol 2001)。这种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描述一种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这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模式;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
3.1.1 生态现代化的四层含义
首先,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环境社会学理论,提供环境改革的一种社会学解释;其次,生态现代化是理解和分析技术密集的环境政策和生态转型的新范式(框架);其三,生态现代化是对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和经济改革相关进步的真实反映;其四,生态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理论,描述环境意识引发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包括生产和消费模式、环境和经济政策、现代科技、政府管理和现代制度的生态转变等。
3.1.2 生态现代化的核心
生态现代化的核心是预防、创新和结构转变。它有六个要点:(1)现代工业社会需要持续的生态重构,建立生态现代性;(2)在生态重构中,要发挥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联合作用;(3)正确对待环境挑战,不仅把环境挑战看成危机,也看做是机会;(4)通过建立新的环境议程,超越各种冲突和利益,形成环境议程联盟,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风险,解决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环境管理的矛盾;(5)建立前瞻性和预防的环境政策;(6)采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参与式的战略环境管理。
3.2 广义的生态现代化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生态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广义生态现代化的本质是:高效低耗、无毒无害、脱钩双赢、互利共生。
3.2.1 广义生态现代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
首先,生态现代化是现代生态意识引发的现代化的生态转型;其次,生态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其三,生态现代化是一场持续多年的国际竞赛;其四,生态现代化具有绝对和相对两个视角。如果说生态现代化的国内进程是绝对生态现代化,那么生态现代化的国际地位变化过程就是相对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既是国内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良性耦合,又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领域的国际竞争。
简而言之,生态现代化=生态进步×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国际竞争
3.2.2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和基本路径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15个基本特征是:相对可预期的、全球的、长期的、复杂的、进步的、转型的、系统的、渐进的、不平衡的、很难逆转的世界趋势、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10个基本原则是:预防原则、创新原则、效率原则、不等价原则、非物化原则、绿色化原则、生态化原则、民主参与原则、污染付费原则、经济和环境双赢原则。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3条基本路径是:全面生态现代化路径、综合生态现代化路径和经典现代化的生态修正。
3.2.3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广义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三化一脱钩”,即非物化(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和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生态化的基本内涵是预防创新和循环双赢:预防原则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保护自然和生物资源;创新原则是环境友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生态效率和生态文化;循环经济是提高废物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和废物处理率;双赢原则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重建,降低生态退化,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等。
4 世界现代化评价
4.1 世界生态现代化指数
本期报告完成世界131个国家1970~2004年的生态现代化评价。由于许多国家的环境统计数据非常有限,这种评价只有参考意义。2004年有118个国家获得评价结果。
2004年,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瑞士、瑞典、奥地利、丹麦、德国、法国、芬兰、英国、荷兰和意大利。
2004年,瑞士等15个国家处于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西班牙等37个国家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巴西等40个国家属于初等水平,中国等 26个国家属于世界较低水平。中国排118个国家的第100位。
2004年,德国等18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其中,德国等10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期,约占国家样本数的8%;美国等48个国家进入起步期,约占国家样本数的41%。
在20世纪70年代,荷兰等7个国家先后进入生态现代化;在80年代,意大利等11个国家先后进入生态现代化;在90年代,韩国等40个国家先后进入生态现代化。在过去的34年里,大约有58个国家进入生态现代化,约占118个样本国家的49%。
4.2 2004年世界现代化指数
2004年,瑞典等24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约占国家样本总数的18%,与2003年的比例相同;有30个国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41个国家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已经完成和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约占国家样本数的54%,比2003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04年,瑞典等20个国家属于发达国家,意大利等25个国家属于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等40个国家属于初等发达国家,印度等46个国家属于欠发达国家。
2004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瑞典、美国、丹麦、芬兰、日本、瑞士、澳大利亚、德国、比利时和英国。
4.3 2005年中国现代化指数
2005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 87%。2004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为 86%,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5位;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9分,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1位;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5分,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9位。
2005年,中国34个省级地区中,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北京等7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超过90%,福建等14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0%~89%。北京和上海有9个指标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标准,天津和浙江有8个指标达标,江苏、辽宁和黑龙江有7个指标达标,广东、福建、山东、吉林和山西有 6个指标达标。2005年和2004年相比,重庆等 11个地区全国排名上升,湖北等9个地区全国排名下降。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和环境压力都比较大。生态现代化理论,为科学地处理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种选择。如果我们共同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就有可能实现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双赢,实现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5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世界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时期,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快车道,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于是,工业现代化的环境压力、生态现代化的环保需要,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双重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第一条路,重复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第二条路,直接采用发达工业国家目前的做法,全面实行生态现代化所要求的生态转型;第三条路,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综合考虑国际和国内条件,我们认为,综合生态现代化是一条合理路径。依据这条路径可以预计,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5.1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国际比较
5.1.1 中国121个生态指标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2001年中国人均草地面积、环保投入比例等 15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大体相当;中国城市安全饮水比例等13个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2001年中国国土生产率和城市空气污染(SO[,2]浓度)等40个指标与发达国家水平的相对差距超过 5倍;工业能耗密度和农村卫生设施普及率等26个指标与发达国家水平的相对差距超过了2倍;城市废物处理率等40个指标与发达国家水平的相对差距小于2倍。
5.1.2 中国24个主要生态指标与主要国家的比较
目前,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最大相对差距,自然资源消耗比例等3个指标超过100倍,淡水生产率等5个指标超过50倍,工业废物密度等4个指标超过10倍,农业化肥密度等11个指标超过2倍。例如,2003年中国自然资源消耗比例,大约是日本、法国和韩国的100多倍,是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的30多倍,是美国和英国的2倍多; 2002年中国工业废物密度大约是德国的20倍、意大利的19倍、韩国和英国的12倍、日本的11倍、法国和瑞典的4倍;2002年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大约是法国、加拿大和瑞典的7倍多,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4倍多,是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和巴西的2倍多。中国农牧业造成的生态退化也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5.1.3 中国生态现代化指数的国际比较
生态现代化指数是生态进步、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30个生态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大致反映国家生态现代化的相对水平。2004年,中国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中国生态现代化指数为42分,排世界98个主要国家的第84位,排全部118个国家的第100位。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指数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相比,绝对差距为57分。这与中国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期有关。
5.2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10个挑战
在21世纪的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将面临10个挑战。首先,提高全民现代生态意识,加紧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其次,加速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提高经济生态化水平;其三,加速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型,鼓励绿色消费;其四,制定国家能源战略,防止能源危机的剧烈爆发;其五,建立长效预防机制,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其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现代化惠及全体国民;其七,提高环境信用水平,建设环境责任制;其八,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开发国际资源和市场;其九,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加速西部地区的生态现代化;其十,树立科学的发展现,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3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在未来50年,生态现代化,可以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为三个突破口,以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的“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以现代化为模式的生态转型,实现环境管理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5.3.1 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生态现代化和地区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运行路径的一种集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生态现代化运行路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监测指标、生态进步监测、生态经济监测、生态社会监测和战略措施等八部分。
5.3.2 采用绿色发展道路,控制和降低新增的环境污染
绿色发展道路的原则是:高效低耗、高品低密、高标低排、无毒无害、清洁健康等,实现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的互利耦合,达到发展和环保双赢的目的。
5.3.3 继续实施污染治理和传统工业改造工程,清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
5.3.4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系统评价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提高森林覆盖率,在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35%,在2100年达到40%左右。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退耕还林”工程,保护天然草原,建设优质草地,推进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5.3.5 积极促进生态城市、生态城区、生态园区和生态农村建设
5.3.6 发展三个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
5.3.7 建立三个生态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制和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
5.3.8 实施三项生态工程:绿色家园工程、绿色服务工程和绿色消费工程
5.3.9 制定三个生态战略: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国家环境安全战略
5.3.10 组建三个政府机构:国家环境部、国家能源部和国家地区开发署
如果在2050年完成上述目标,那么在21世纪末,中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概率将达到30%。如果全面实现生态现代化,中国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届时中国的天是蓝色的天,中国的水是清澈的水,中国的山是自然的山,中国的人是健康的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国家之一。
6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6.1 意义
生态现代化研究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个阶段。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也实现了传统的现代化,即第一次现代化。这些国家工业化的经验证明:传统的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污染的积累与其他原因共同作用带来了全球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态安全。因此这种现代化是不可持续的,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开始了第二次现代化,即生态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目前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生态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实现生态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具有重大意义。
6.2 作用
生态现代化研究促使中国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生态现代化研究,可以使中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即工业化的同时,将生态现代化的理论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施生态现代化的对策措施,走综合生态现代化的道路,争取时间,提高效率,尽快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退化脱钩,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