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异化劳动进行深入剖析得出的重要结论;是马克思在借鉴并总结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学说之后,开辟新视角对异化概念进行的创新性阐释;异化劳动学说的提出在新时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 异化劳动
一、“异化”学说的发展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它最初的意思是指权力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到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它被扩展到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的领域,因而有了特定的哲学内涵,即主体离开自身,成为对象或他者与主体相疏远甚至对抗。
(一)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异化
哲学史上第一次把“异化”当作专门的哲学概念引进哲学的是黑格尔,在他看来,异化指的是绝对精神或自我意识的异化。“一方面现实的自我意识通过它的外在化转化为现实的世界,并且反过来现实世界又转化为自我意识;但另一方面,恰恰这种现实,无论它是个人或是客观的东西,就被扬弃了,它们都成了纯粹的普遍物。它们经过了这种异化就成了纯粹意识或本质。”[[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第39页]“绝对精神”是主体,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形式。对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5页]他没有看到异化产生所具有的社会性。
(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学说
费尔巴哈第一个把异化概念运用于考察人的本质,并把它与人道主义联系起来。他从人本学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批判宗教。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就是人的本质的颠倒或异化,“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 [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 荣震华/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436页]。“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所以,对象所加于它的威力,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的威力。”[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第34页]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的提出对宗教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马克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 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三)、赫斯的金钱异化学说
促使马克思转向对资本主义现实生活进行批判的是当时德国哲学家赫斯,他在《来自瑞士的二十一印张》的“论金钱的本质”一文中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从宗教领域推广到政治经济领域,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化力量,受赫斯的影响,马克思批评人盲目地追逐物质利益的现象时指出,“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正式提出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新视角
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的丧失主要归咎于自然的限定,精神是人的本质,所以只要使精神得到自由就可以使人获得解放,但是,当马克思从经济批判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他就会发现:人的本质的丧失不仅仅是由于自然原因,甚至更多的是由于人自身的原因:人的力量的颠倒,即人创造出来的神的力量或政治的强制力量反过来统治了人,造成了人的本质的丧失。因此,人的本质也像费尔巴哈所阐释的宗教异化现象一样,在他的经济生活中被彻底异化了。而这一切“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二)、异化劳动学说内容概述
当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法律的批判转向对经济的批判,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结合起来时,他就会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国民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马克思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主体劳动的异化,合乎逻辑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学说。异化劳动学说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生产者相对立,使得“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它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第二,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首先是类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劳动异化使人的自由活动变成了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无法获得自己生产的产品,无法在劳动活动中感觉到幸福,逃避劳动,无法从劳动中肯定自己,所以,人与人相异化是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核心理论,但是异化劳动学说毕竟是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这时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唯物主义理论的认识还不是很成熟,虽然已经涉及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的利润及地租等现实问题,但他仍然受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仅仅强调人的类特性而否认、压迫现实的个人,施蒂纳就曾以此批判马克思“为了把我完全与人等同起来,有人发明和提出了要求:我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类的存在’。”[ [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第188页]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有清醒的判断。
三、异化劳动学说存在的争议及启示
《手稿》是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自1932年公开发表以后,学术界对于这部著作的研究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异化劳动学说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争议的是《手稿》和异化劳动学说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问题。以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为首的一派认为《手稿》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贬低甚至否定它的历史价值,认为其实质不过就是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还有一种观点是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奇为首,把《手稿》看作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异化劳动学说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是马克思理论的真正核心。其实,以上这两派的观点从根本上都是错误的,他们人为的将马克思的思想划分了两个时期,造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论的断裂”。事实上,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经阶段,它为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学术界对这类问题的争议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加深我们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丰富我们对于它的认识。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有对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正确认识,理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思路以尽可能的还原其本来面目;另外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对马克思进行创新性地解读,展现马克思思想中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3][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
[4][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6]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作者:耿华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马克思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学说论文; 本质论文; 相异论文; 商务印书馆论文; 黑格尔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