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镇企业现状与发展机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论文,乡镇企业论文,现状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相对落后态势,引起省内有关方面的深切关注。本文抛开对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一般性描述,力求深入探索其内部过程,寻找有关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把握其发展态势,给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1.甘肃乡镇企业发展态势的实证分析
1.1.增长因素分析。从近年来推动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来看,资金和劳动投入最为重要,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十分微小。据有关研究资料,1980-1988年间,全省乡镇企业综合生产率年均增长0.9%,对产值增长的贡献仅为10.7%,其余89.3%都是资金和劳动投入引起的,资金投入的贡献超过了80%。据笔者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算,1992年甘肃村以上乡镇企业创造国民收入比上年增长29%,其中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分别为9.7%、15.7%和3.6%。这一状况说明,甘肃乡镇企业进步主要是依靠劳动和资本实现的。
1.2.甘肃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甘肃乡镇企业百元产值利税率1982年为15%,1992年为10%,且利税增长速度低于总产值增长速度。表1反映91-92年间甘肃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变化。
表1.甘肃村以上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全省92年△P/△K值仅为12.4%,与银行贷款利率不相上下。同一指标91年为4.45%,说明资本边际效率递增,但90-91年全国乡镇企业受整顿治理的影响而处于低潮,92年△P/△K值提高具有恢复性质。平凉、庆阳二地区的资本边际效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数,与其乡镇企业发展起步早,结构合理等因素有关。定西地区效益较差,与其自然条件差,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低以及基础设施落后有关。河西二市与白银市最差,说明自然开发型城市对毗邻地区的辐射力弱。
1.3.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关系。据典型调查,甘肃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乡镇企业的管理具有乡土性,以讲人情和看面子代替科学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经济核算意识差。据庄浪县农行1993年对该县与之有信贷关系的66户乡镇企业调查,管理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企业大多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账无据,或有据无帐,甚至分光吃尽。60户企业百元资产平均负债率高达72%,在整顿治理期间关停倒闭与濒临倒闭的企业达47户,占到总数的71%。另据甘肃乡镇局的抽样调查,全省约有60%左右的村集体企业没有达到设计能力,主要原因是管理落后,技术措施跟不上。金昌市有关部门对该市26个乡村企业进行审计,发现其中只有9个企业能基本按财务制度办事。
1.4.所有制结构与经济效益。据统计,截止1993年上半年,甘肃非公有制乡镇企业(村以下乡镇企业)占乡企总数的94.56%;职工88.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1.55%;产值58.2亿元,占总产值的52%。这些企业的平均规模低,但经营效益好。甘肃非公有乡镇企业92年资本边际效率达36%,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近二年甘肃开始兴起农民私人入股的股份制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良好。据对张掖地区78户股份合作制企业调查,这些企业比其他企业的经济效益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
1.5.企业平均规模与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平均规模与企业效益呈正相关性,但对甘肃乡镇企业的分析却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限于统计资料的局限性,笔者推算出下述两组数据(表2、表3),试图发现企业平均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相关性,但均没有得出预想的结论。
表2.总产值2亿元以上部分县(市)企业平均规模与效益情况(1)
这组数据的2个变量分别用X、Y表示,线性回归方程为Y=7.05-0.046X,相关系数Y为-0.32。由此可见,这两个变量呈较弱的负相关性。
表3.乡镇企业平均规模与效益情况(2)
这组数据中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也没有相关性,经测算,相关系数r为-0.139。平均规模与两种经济效益指标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或有某种负相关,应是乡镇企业初步发展的一种现象。各地区、各县(市)的企业平均规模虽然有差异,但差异绝对量不大,且都处于低水平上,因此它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被其他因素所抵销。
1.6.工业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工业产值增速的相关性分析。笔者用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产值总额占某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表示工业企业的产业集中度。部分地区的这一指标与其工业产值增速(92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4.乡镇工业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工业产值增速
庆阳
定西
平凉
武威
酒泉
河西2市
张掖
产业集中度15%
15.7% 26.8%
30%
42.4%
42.8% 44%
91年-92年工业产值增速
27.3% 35%
28.8%
30%
2.7%37.7% 42%
对这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工业产业集中度与工业产值增速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313;若剔除定西样本,二个变量之间的线性联系明显增强,相关系数增至0.844。这种情形的发生有其内在规律性。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其成长,受技术性规律的制约较强,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不易被其他因素抵销,因此,某一地区的产业集中度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就突出,积累速度就快,产值增速也快。
1.7.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下表提供的数据表明甘肃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明显的行业差异。
表5.村以上企业的部门利润率
农业企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饮食全省
资金利润率29%7.2%17% 21% 9.8% 9.2%
笔者进一步考察了甘肃省经济效益突出的乡镇企业,又有新的发现。1993年,甘肃省受表彰的326名乡镇企业家中,有100名与建筑工程安装和建材产业有关,占到总数的31%;在55名优秀乡镇企业家中,这一比例更达到35%。326名企业家中,只有25名出自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约占总数的8%。其他受表彰的企业家基本上出自原材料、煤炭和投资品生产企业。这种经济效益的行业差异具有深刻背景,本文随后予以分析。
1.8.能源、原材料基地村以上工业结构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分析。从部门与行业结构看,立足本身资源型工业企业在乡镇工业企业中占重要比重,与我省的国营工业结构相似。1992年,在乡村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的比重达63%;采掘工业与材料工业又占重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0%。重工资源型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但效益并不高,下表的情况便证明了这一点。
表6.村以上工业经济结构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较
上表不同地区的两项指标总体上看没有相关性,但若将它们分成两组,情形就不同了。嘉峪关、白银、金昌、兰州、天水和庆阳六个能源、原材料生产占优势的地、市的2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45;不难看出,其他地区的这两个变量之间则呈正的相关性。这种情形也有一般学者尚未充分注意的深刻背景,本文仍在随后予以分析。
1.9.乡镇企业的地域集中度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分析。现代产业一般具有区域聚集优势;我国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产业聚集优势。笔者对甘肃乡镇企业情况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两规律。剔除掉若干建制市以后(因为建制市与其他地区缺乏可比性),甘肃主要地区的乡镇企业区域集中度与资本边际效率△P/△K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7.资本边际效率与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对比[(※)B]
※区域集中度为总产值1000万以上的乡的产值总额÷地区总产值在这组数据中,除武威地区的情况外,均表现出高度正相关性,其线性相关系数r为0.614。武威地区的例外情形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工业产值占总值的比重仅为37%,大大低于全省52%的平均水平,而非工业产业在初期发展中的聚集效应不明显。
2、甘肃乡镇企业发展机理分析
2.1.依据上述实证性分析,与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增长速度直接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管理水平,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的区域集中度等五方面因素。有的同志还重视乡镇企业平均职工受教育水平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在目前甘肃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上,教育因素并不构成重要制约。例如,张掖地区和天水地区乡镇企业职工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职工比重分别为84%和67%,而这两个地区的△P/△K却分别为8.8%和14.5%,教育水平和资本边际效益表现为负相关(当然这不是问题的本质)。随着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育因素才会显得重要。
2.2.甘肃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初期发展在我国过去传统经济体制和甘肃特殊经济条件下,一开始就注定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中国的乡镇企业是中国社会自发地对中国经济体制进行矫枉过正的产物,它的发展从开始至现在始终保持与国营经济的“同构化”。曾有不少学者批评这种发展模式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主张乡镇企业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但“同构化”是不可避免的,要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承担拾遗补缺的历史责任在总体上是一种幻想。世世代代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骤然间转向工业生产,等于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虽然有社区政府的支持,农民办工业所需基本要素仍必须在当地国营企业那里得到。国营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资金,乃至产品销售渠道,都是农民争抢的对象,于是便产生了与国营企业“同构化”的乡镇企业;国营企业所没有的,乡镇企业不可能有。同时,由于国营企业与所在社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也默认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向乡镇企业转移,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尤其是这样。乡镇企业一旦开始启动,便由于它比国营企业在体制上的优势,开始与国营企业较量,并逐步占了上风。但是,历史施与中国农民的这种恩惠并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公平展示。中部东部有发达的最终产品加工业,这类工业的投资不可分程度低,初始投资水平要求不高,而产品的附加价值高,需求价格弹性大,极易向农村扩散,乡镇企业容易发展起来。以重工资源型企业为主的西北地区就不同了。重工资源型产品在旧体制之下价格较低,销售渠道基本由国家所控制,农民很难染指;尤其是重工资源型产业的投资不可分程度高,初始投资的规模大,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向农村扩散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农民缺乏有效手段同这样的国营企业争得生产要素,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历史性机遇。依据这样的分析,笔者不同意一些同志所讲的甘肃乡镇企业发展丧失了一次历史性机遇,应该看到,这样的机遇本来就不存在。
2.3.甘肃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当于东部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我国东部乡镇企业已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1979-1983年是东部乡镇企业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增长速度较慢,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展示。1984-1988年是东部乡镇企业的起飞阶段。在这一阶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中央明确了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东部乡镇企业开始全面腾飞。1989-1991年,在全国经济实行整顿治理的大背景下,各地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放慢,进入调整时期。这一时期的本来似乎不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整顿治理政策,却使乡镇企业经受住了一场考验,并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1992年以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在结构、速度、效益以及区域分布上跃上了发展变化的新台阶,尤其是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突出标志。甘肃乡镇企业的发展显然滞后于我国东部地区,这种滞后不只表现在乡镇企业的总规模上,还有诸如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企业平均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等。目前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已不同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起步之时,但乡镇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直接条件尚不充分,前述影响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五个基本因素,在现阶段仍表现为限制性因素,某些因素还在恶化。从所有制结构的动态变化看,1992年,甘肃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投入是私营乡镇企业投入的1.67倍,说明乡镇企业的非公有部分的发展势头尚不强劲。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国营工业结构这一因素,近些年也未有良性变化。原有一批大型机电工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不好,能源、矿产和原材料工业近年来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老设备的更新刚刚开始,企业活力不足;新兴产业的成长步履艰难,不成气候。这种背景对乡镇企业的初期发展很不利,是造成拖长乡镇企业初级发展阶段的基本原因。
2.4.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市场空间的封闭性。据本文1.7、1.8节的分析,甘肃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好的是农业、交通运输和建筑诸行业,在优秀企业中,建筑安装和建材企业独占鳌头,而这些行业均为地方性行业,这说明甘肃乡镇企业的产品在省外缺乏优势,企业的市场活动空间大体局限在本省范围。甘肃的乡镇企业与本省的国营企业争夺市场的能力先天不足,与省外的乡镇企业展开竞争更缺乏后天优势,因此,在目前的思维格局中,很难找到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出路。
2.5.甘肃乡镇企业发展进程还表现出明显的灰色市场结构特征。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最终消费品生产与销售的市场化程度高,在少数计划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市场之间有一个广大的灰色地带,这一地带的市场关系不透明,交易行为不规范,与垄断力量和官方力量相联系的“寻租”活动非常普遍。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巨大竞争优势把甘肃乡镇企业挤压在灰色市场领域,使其设法为自己罩上保护伞。甘肃经营业绩较好的乡镇企业中,建筑安装和建材企业居多,原因就在这里。灰色市场结构成为甘肃乡镇企业成长的重要背景之一。从长远看,这种背景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在灰色市场结构中,自由竞争规律的作用受到抑制,市场严重分割,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成本竞争和质量竞争手段常常难以奏效,企业规模难以扩大,产生现代化的大企业非常困难。
2.6.甘肃可否重走东部乡镇企业走过的路,使自己的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答案是否定的。东部地区的条件在甘肃不完全具备,而东部乡镇企业的崛起本身又成为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的环境因素。东部乡镇企业不仅在竞争性市场给乡镇企业形成压力,而且大举进入甘肃灰色市场领域,使甘肃乡镇企业腹背受敌。要跳出孤立地发展乡镇企业的狭隘思维模式,使乡镇企业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相融合,据此寻找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契机。
3.推进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初步构想
3.1.推动甘肃乡镇企业发展必须走跨越之路,实行跨越战略,跨越战略不是“大跃进”式的冒进,也不是要超越东部乡镇企业,而是根据东部乡镇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以新的战略思想把握潜在机会,采取有力措施,促使甘肃乡镇企业走出初级发展进程,尽快在结构、效益和速度诸方面跃上新台阶。
3.2.实行跨越战略的主要措施是:(1)创造新的乡镇企业产权结构;(2)推进甘肃大工业的发展,并通过股份制使之与乡镇企业一体化;(3)推进小城镇发展,用经济杠杆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4)改善基础设施,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促进东部乡镇企业资金向甘肃流动。
※ 本项研究获中华社会科学基金和甘肃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执笔党国印。本文使用的原始统计数据出自甘肃乡镇企业统计资料。
杨魁 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