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嫚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750000
摘 要: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上可以应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直接、最有用的当推知人论世法。李清照的诗歌就可以将这种鉴赏方法得以很好的应用。
关键词:李清照 知人论世 《声声慢》 《点唇绛》
有人的地方就有诗,有诗的地方就有诗人。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于这个世界,都有其独特的感受和别样的回忆。只不过有些人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记忆埋藏于历史长河的泥沙里。显然,诗人就是这一类人。翻开中华民族文明的篇章,《诗经》便映入眼帘,追逐历史,唐诗宋词使得我们长久驻足、流连忘返。一首首动听的旋律如同琴弦一样拨弄着你我的心扉,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人生、异样的世界、那样的美感。这些不同风格背后却都掩藏着一颗伟大的心,折射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于是,就需要我们并肩站到作者的身旁,和他一起垫脚眺望,和他一样大声和歌,产生情感共鸣,亲身体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初见于《孟子》。《孟子·万章下》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的本义是指“交友之道”。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来使用,即“知人论世法”,后人经常运用于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教学。“知其人”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论其世”是指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这一注重客观事实、从多方面去把握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方法,对于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就以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的词为例,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她的作品首推《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词人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低伤的凄苦情调,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刘乃昌在他的《冷庐杂识》中有着这样的评价: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睛,以“愁”归结.而又谓“愁”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全词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究声情,巧用叠字,更以舌齿音交加更传,传达幽咽凄楚情怀,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无怪古人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对于这首词的推崇可见一斑。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而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纵观全词,词人的情感落脚点落在了最后一句中的“愁”字上。那么作者到底在愁什么呢?不同的情感体验会让我们得出不同的答案。也许是国破家亡,或许是天各一方,或者是度日如年,抑或孀居晚年、形单影只。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仅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呢。正如在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无尽的忧愁烦扰着孤独寂寞的作者,我想生活于我们也许是一成不变的,于她却又是何等的艰辛多舛。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到作者的身后,沿着她一深一浅的足迹追逐她的身影,深深体味,我们才会真正意义上明白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再如她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后人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詹安泰在他的《读词偶记》评价道:女儿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耆卿、美成尚隔一尘。这首词绘出了少女之态,写尽了少女之乐,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娇憨的情态。这都缘于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爱好文学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越的生活环境、繁华的京都景象都是词人创作的源泉。试想,如若没有优雅欢愉的生活,词人会写出这样“袜刬金钗溜”、“却把青梅嗅”的俏皮娇憨吗?试想,如若没有安逸和静的环境,词人能写出这样“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诗情画意吗?
由此可见,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法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诗歌学习中事半功倍的方法。
论文作者:海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知人论世论文; 词人论文; 作者论文; 孟子论文; 诗歌论文; 李清照论文; 作品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