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的新意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报告论文,新意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月25日,国家审计署网站刊出一份“2010年审计工作报告问卷调查”。
这份征询公众对今年审计工作报告意见的问卷,始一推出,就参与者众。再看舆论对今年审计工作报告的反应:“审计风暴”又袭来,成为惯常的表述。
目2003年国家审计署开始“破冰”审计结果公开工作以来,2010年可谓是“审计风暴”后又一高潮。而这又预示着什么?审计工作结果公开的进度会加快吗?
一位接近审计署的人士对此评论说,希望审计结果公开是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其公开内容形成法定,不可随意更改,这比刮几年“审计风暴”更重要。
“风暴体系”:首次出现“附件”,长400页
接近审计署的人士说,不是“审计风暴”,即便是想用“审计风暴”这个名词来表现今年审计公开工作的力度,也不应该用这个词,而是应该用“风暴体系”-
6月22日,审计署办公厅2010年审计工作报告起草小组正在紧张进行最后的校对,他们正在准备着第二天审计长刘家义将向全国人大所作的《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一位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士称,今年的“报告”全文起草和校对工作任务量特别大,因为不仅有往年那十几页的报告内容,更有400多页的附件内容。
“附件”这个名词第一次跟随“报告”名字一起出现。
这位人士称,“报告”的十几页内容都是逐字逐句地斟酌,需要审计长亲自看,亲自改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单位的名字和金额数字,都是十分敏感的事情。
几乎每一年“报告”发出前,都有来自中央和地方的说情压力。
“无论出自哪种原因犯的错误,大家都不希望暴露在阳光下。”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说,这种说情其实已经变得无用,因为2003年以制度的形式推进审计公开以后,“报告”点名问题已经不是审计署的事情,是国务院最后定夺的。
而对于社会热议的“审计风暴”又袭来的问题,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说,不是“审计风暴”,即便是想用“审计风暴”这个名词来表现今年审计公开工作的力度,也不应该用这个词,而是应该用“风暴体系”。
这个“体系”的说法,就来自今年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形式的变化。
为什么要将400多页的“附件”列入今年的“报告”?
审计署办公厅发出的今年“报告”解释内容中指出,“从形式上看,经国务院批准,今年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工作报告的同时,我署还提交了已公告的21个单项审计结果、今年审计的56个中央部门单位2009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稿)和2008年来已结案的审计署移送的部分典型案件等3个附件,这就初步搭建起以审计工作报告制度为核心,单项审计结果公告作补充和配套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体系。”
上述审计署办公厅发出的“解释”内容中说,从今年“报告”内容上看,审计工作报告对问题不回避、不掩饰,实事求是地予以披露,着重反映了预算执行和管理的总体情况、存在的普遍性和重大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原因。
作为附件的单项审计结果,公告则详细和具体地揭示每项审计的内容,从而使审计工作报告的立意更加高远,层次更加清晰。
“可以说,审计结果由向政府报告,到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到向社会公告,再到实现审计工作报告制度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相互衔接,这不仅是具体做法的一个简单变化,更是制度上的一大进步。”上述审计署办公厅发出的“解释”内容中如是说。
审计署科研所所长王秀明也向媒体表示,今年“报告”主报告主要反映审计总体情况和宏观上面的一些问题,具体细节和情节将由附件去承担。这次把附件和报告一并公开,公开的力度范围更加广泛,想看哪个部门的什么问题,在附件里都可以一一得到体现。
尤其是将2008年以来所查处的重点案件进行点名披露,让社会看到了2003年那次“审计风暴”点名之外的东西。
人大首次问询:刘家义准备了400多页的材料
这位接近审计署的人士表示,未来不排除有这样的场景,审计工作报告中点了一个问题,随后就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要求审计长将这个问题说得更详细一些,或者要求将问题的人和单位进行点名。
在上述审计署办公厅的“解释”文件中已经透出一个信号:应今年人大工作,形势变化要求,审计署今年的工作报告改变形式。
据北京一家媒体报道,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各个部委工作报告,第一次采取了问询的方式。
据悉,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24日审议2009年中央决算,并进行了专题询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多名负责人到场回答询问。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进行专题询问。人大常委会的询问涉及决算案中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加强预决算管理、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均衡拨付预算资金和加大民生投入等。
财政部负责人回答了上述询问,并认为这样的询问有利于财政监督,可以体现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宗旨。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也接受了这样的问询,并就有关问题做出了一一解答。
“这就好像一个学生要去面试,准备了厚厚一份材料。”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说,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特点明显。审计长刘家义不仅像惯常那样做了工作报告,还带着400多页的材料,站在讲台上接受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问询。
虽然今年的问询比较专业,但是对审计工作报告来说,这种问询显然有利于将很多背后的资料进行披露。
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表示,未来不排除有这样的场景,审计工作报告中点了一个问题,随后就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要求审计长将这个问题说得更详细一些,或者要求将问题的人和单位进行点名。
这样一来,所谓的“说情”,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审计署这样的监督部门,只是履行了其监督职能,需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回答问询的问题。权力的公开透明将形成制度化运行模式。
“当然,今年的审计报告公开力度空前,不仅仅是因为人大的压力。”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分析说,今年审计工作报告公开力度很大,对问题单位和人进行点名也是空前的。对于问题的数据进行点名也是空前的。
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分析说,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力度空前,应该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就是审计署所提倡的“免疫系统”功能已经发挥了作用,查处了大量的问题人和事,虽然进行了整改,仍旧要履行公告的职责。
例如,在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当中,将扩大内需执行情况审计和地方负债审计这样的效益审计和跟踪审计项目作为重点进行公告,反映了审计署对热点问题的跟踪分析能力。
王秀明还介绍,反映中央扩大内需促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关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问题,在这次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也都有重点的关注。
上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说,尤其是对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进行公告,向公众表达了一个事实:扩大内需执行是各个层面的共同责任和问题,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来推行。
这对于公众了解中央政策和跟踪掌握中央政策执行情况,显然是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