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规律_物理论文

论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规律_物理论文

浅谈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中学生论文,规律论文,思维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普遍反映物理难学,难想,想不到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很多同学为此而苦恼,有的甚至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一.中学生学习物理难在何处?

“难”在何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科本身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原因,比如从初中到高中,物理课“跳跃性”很大,内容深化了很多,对物理现象本质的定量的认识大大增多了。加之物理概念,物理基本定律难以理解,难以应用等等。当然也有老师在教学上方法不当,指导不得力,特别是缺乏思维方法的指导。但根本原因,是学生思维能力差,即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不够。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但同时又是从概念:规律出发,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科学。因而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论是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还是由理论到运用阶段,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中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也常常是在思维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障碍。

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其一,先入为主的错误的生活经验在起作用。中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就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因此在建立物理概念之前已经早有了先入的观念,这种观念很多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但它却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接受和建立,成了对正确概念形成和运用中的一种干扰,这种“想当然”的看问题造成思维上的障碍,其二,思维定势的影响,最主要表现为,学生凡接触物理问题,不加分析,找“公式套”,死搬原有的经验。其三,不善于从不同侧面,多角度看问题,这条路“不通,不善于寻找替换方案。总抓不住关键环节,不能形成思维中心,不能找到突破点,从而导致解题失败,久而久之,丧失了信心。

二.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规律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中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这里形象思维是基础,过渡是关键,逻辑思维是目的。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首先要抓好“形象思维”。必须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利用图表、板书、投影、多媒体、放录相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来展现物理图景,重视表象的作用,由表及里,不重视这个环节,过于强调理论的作用,不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是在研究实实在在的物理现象,不只是忙于“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公式。由于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就为解决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

中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能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要重视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要创造条件,达到抽象思维的高度。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需要。我们常说“通过现象看本质”,就是从形象思维出发,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如运用数学手段,逻辑推理等)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我们的学生若能达到较高的思维能力,当然遇到一般或较难的物理问题就会化“难”为易,迎刃而解。

三.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必抓之处。

如何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必须做“有心”人,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都注意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的障碍,由简到繁,循循诱导,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得到提高,让学生从抽象逻辑思维中尝到甜头,得到乐趣,下面就教学中的两个实例来说明。

实例1:在演示“机械能守恒”时,我作了这样一个简单实验, 收到较好的效果。用长1米多点的细线吊一较重的金属球, 用铁架台高高挂起,把小球拉开较大角度,从自己的鼻尖释放,当小球摆动返回时,以较大速度直冲老师头部,学生担心得叫出声,怕会打着老师,小球回到了鼻尖,但没打着老师。形象生动的实验,既克服了学生由于错误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先入的观念,同时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物体在只有重力做功,不存在摩擦和介质阻力情况下,机械能守恒。这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认识上质的飞跃。

实例2: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讲“动量定理”时, 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演示:用约1米长的细线吊一重球,线没有断; 当把球从悬点释放自由落下,线拉直后却又断了。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建立起形象的物理结论:球静止时线所受拉力小,线不断;当球运动起来线被拉直时,球的动量有变化,线所受的拉力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必须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形象思维必须过渡到逻辑思维。我们作好力图与同学一起分析:当球静止吊着时,加速度a=0,由牛顿第二定律:mg-T=0所以T=mg,即线对球的拉力T等于物体的重量mg。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球对线的拉力T=mg,线受拉力不大,故不会断。但是当球自由落下,线拉直时球的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mv)发生了变化,设线刚拉直时速度为V,动量为mv,线断的瞬间球的速度为v′;动量mv′,拉断的时间往往很短设为t。取球为研究对象,运用动量定理:

(mg-T)t=mv′-mv

所以线对球拉力T=mg+(mv-mv′)/t

此式比静止时多了一项(mv-mv′)/t,这一项中t很小,以至于远大于重力mg,导致T远大于mg,线就断了。再用具体数据代入计算,使学生更深信T的确远大于重力。由抽象逻辑思维的分析、推理, 解决了这一物理现象的本质,从而也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我们必须在物理教学中,自觉地经常分析,总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规律,有心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从根本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是十分有价值的。

标签:;  ;  ;  

论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规律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