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素质论文,国民论文,我国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时代特点出发探讨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认真分析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及其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现代化建设起着根本性的、关键的作用
国民素质,是指国民在先天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所获得的与社会生产相适应的德、才、学、识、体、能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诸方面。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国民通过学习、实践的积累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容量,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智力结构。它是国民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经营管理才能等的总称。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构成国民素质的有机整体,它们对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有其独特的重大作用。但相比较而言,作为国民素质高低主要标志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更为直接,更为广泛,更为巨大,可以说它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
(一)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成为“第一生产力”。然而,科学技术的主体是人,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智力。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即使是一般工人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了知识化的趋势。
(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发明的决定性因素。自从近代实验科学产生以来,国民的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对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就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近代工业技术革命还是当代的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民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其次,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是科学技术推广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等各种大众传播工具也蓬勃发展起来,成为现代社会传播科技知识的又一条主要渠道。而从事教育、新闻出版工作和计算机信息工作的主体,正是这些领域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民。
(三)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国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的。在小生产时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仅限于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物,且利用率非常低。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由大地走向海洋、飞向空间,从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且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国民的环保意识差和对资源、能源高消耗的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要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和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扩大内涵,高度集约化的生产体系,而这皆依赖于国民知识、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
一方面,国民通过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并且不断为其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另一方面,国民随着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智慧和理性,增强抵御愚昧和野蛮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在整体上推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这个论述是深刻的。目前,在我国盗窃、抢劫、性犯罪人员中,大多数文化素质低,他们因个人修养差,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诱导下,一步一步地走向犯罪的深渊,最终身陷牢狱。由此可以看出,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犯罪率就低;反之,犯罪率就高。这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对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一个明显例子。
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几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说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那么,最主要的则取决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化的命脉所系。
二、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我国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同发达国家,甚至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偏低。
1.文盲、半文盲人口多。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仍有1.8亿人之多,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88%,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大陆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4%,其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却占世界文盲、半文盲人口的29.6%。应引起注意的是,在我们花很大力气扫除文盲的同时,新的文盲仍在不断出现。
2.总体文化程度偏低,科技人员少。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小学毕业程度的人口约4.2亿,占总人口的37%;全国12 岁以上人口平均文化程度为5.5年,还不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36.22%;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7.86%;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1.4%。 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不仅比发达国家美国、日本低,就是和发展中国家比,也是相当低的。如果从科技素质看,中国人口的科技素质更低。
3.专业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金融系统,从总体上看不仅专业水平低,而且不少人的文化素质不能达到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在逐渐发育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中,真正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熟悉其运行规律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至于财会、外贸、营销人员乃至法律人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同国际市场接轨是普遍性问题。
(二)较低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弊害,阻碍着现代化进程
我国较低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阻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1.阻滞工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我国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岗位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严重影响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导致生产成本大、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低下。据统计,“七五”期间,我国在76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1146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是在大范围推广应用的还不到15%(注:《半月谈》1991年第7期,第29页。)。从1952年到1987年, 我国国民收入增长8.6倍,而能耗却达到14.9倍,有色金属消耗量达到23倍, 铁矿石消耗量达到24倍。近年来,我国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浪费大的状况虽有所改观,但浪费仍十分惊人。
2.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不能在农村广泛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推广,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方式和规模效益难以实现。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的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连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
3.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差,加上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使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1991 年增加了3.6%和3.89%。同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4平方公里, 比上年增长18.7%。北方地区戈壁化、沙漠化土地达149万平方公里, 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5%,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2年。)。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正在加剧着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4.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是文明的基础,一般说来,文化程度越高,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反之文明程度越低。这已为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目前,在我国社会上,一些极端愚昧落后、违反科学常识和原理的伪科学在大肆传播,并有着广阔的市场,这与我国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直接相关。
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还加大了我国人口增长的控制难度,妨碍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城市化,加大了结构性失业范围和就业压力,导致犯罪率上升等。可以说,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状况有关。所以,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迫切需要。
三、努力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于如何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最重要手段,优生优育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
(一)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国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依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教育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最具规模、最有效的手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因此,着眼于全局和未来,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笔者认为要着力抓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1.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它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我们一定要把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把党中央提出的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两基”的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要增拨专款帮助贫困地区推进义务教育,改善必要的办学条件。
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门类单一的学校太多,一些学校学科结构、层次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不高。因此,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仅要进行结构布局调整,而且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规模效益。
3.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民仅凭一次性的学校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证书制度、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
4.切实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紧缺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大问题。要解决我国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一定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发扬“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的精神,采取切实措施,优先保证教育经费投入;要认真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目标,切实保证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应占的比例。同时,要本着既能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和办学潜力,又不致于过分加重群众负担的原则,广辟教育经费投资渠道。
除抓好上述几个方面外,还要大力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教育交流,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文化思想,了解和引进有益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吸取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教训,运用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的实践中,为尽快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二)采取措施,切实抓好优生和幼儿早期教育工作
优生和幼儿早期教育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环节,因而,从国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抓好优生和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是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
1.调整生育政策,改善和提高国民遗传素质。20多年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种倾斜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之一,凡是生育正常婴儿的夫妇,只允许生育一胎,而凡生育了有缺陷婴儿的夫妇却允许生育第二胎。这种生育政策控制了正常健康的优生人口,却导致了具有不良遗传素质人口的增加。表现之二,允许农村确有困难的独女户生育二胎。一般来说,人口的文化素质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然而带有倾斜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只允许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妇女生育一胎,却允许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妇女生育二胎甚至三胎。加之农村育龄妇女占比重较大,导致低文化层次的人口相对增多。据统计,子女的文化素质与父母文化素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 这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由此可见,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若长期执行下去,会出现优良遗传素质人口比重越来越小,具有不良遗传素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的问题,导致人口素质的逆淘汰。要使我国跳出人口再生产的这种恶性怪圈,就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适当调整生育政策。同时,还要从全民族的角度和优生学角度出发,加强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尤其是使广大妇女充分认识到优生优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有必要通过立法来杜绝劣质人口出生。
2.抓好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婴幼儿时期是人的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据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幼年时期是脑发育最快时期,3 岁时脑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量的1/3,12岁已基本达到成人脑重量。脑细胞的联结,到3岁时已完成80%。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智力水平,与17 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在4岁时就约达到50%;4岁~8 岁时又获得30%;剩下的20%是在8岁~17岁时获得的。可见, 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幼儿如及时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合理开发智力,发展就会是顺利的,否则发展就会困难。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将可能永远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由此可见,在国民自身成长和发展阶段,能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将对他的未来成长有着决定性意义。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把它作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来抓。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体大力传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这既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