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一维发展的质疑_情报学论文

对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一维发展的质疑_情报学论文

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技术的崇拜无益于图书情报学显学的努力

毋庸质疑,技术类图书馆学研究在图书情报事业的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的力量”增强了图书情报学术研究“显学的努力”的信心。然而,我们仅仅依靠“技术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图书情报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理想。“新世纪图书情报学能否成为显学”,这在世人面前仍然悬挂着巨大的问号,图书情报学科研队伍中就这个问题持“悲观论”者大有人在。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引起部分馆员对图书馆事业和图书情报学价值的怀疑,上个世纪掀起的“计算机浪潮”、“因特网浪潮”离开了图书馆事业的永恒主题。图书情报学术研究中不乏如“图书馆消灭论”那样的“科学主义”的论调和狭隘的功利思想。历史告诉我们:仅从“技术”上诠释、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学术思想是偏颇的,注定以学术悲剧为结局,是图书情报学“显学的努力”的大敌。展望未来:图书情报学应该朝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普遍繁荣和全面进步的方向发展。人类的尊严主要体现在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力量与精神力量,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鸟之两翼”,图书情报事业不可忽视人类精神力量的积淀。因此,我们必须对图书情报学学术研究的单向度发展的现象进行透彻的分析,改变我们重技术轻人文这种偏颇的学术研究方向。

2 “技术”傲视“人文”

新世纪,图书情报事业仍然存在“技术”傲视“人文”的氛围。

2.1 “技术”的转向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主体发生动摇

“转向”是一个重要的术语,“技术的转向”意味着图书情报学透视问题的角度集中在“技术”上。图书情报学研究者如同其他知识分子群体一样,同样存在大量从事精神世界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他们对文化所做的整理、破译、诠释、解读,在传统与现代双重追求中所表现的献身精神淹没在技术的大潮中。迫于功利、人际关系、体制的压力,图书情报学“技术”傲视“人文”,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耐不住实现理想前的寂寞,研究课题纷纷转向于“技术”,从而使人文精神研究的主体发生动摇。尤其在高等学校图书馆,技术类研究已占学术研究的主流。

2.2 图书情报学学术研究单向度发展愈演愈烈

近期,图书情报学研究者纷纷以“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反思近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得与失,大家都定下了图书情报学朝“技术维”的方向发展的预测,如数字化图书馆研究、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元数据研究,等等。相反,“人文”研究的呼声应者寥寥无几,图书情报学“人文”研究仍不占学术研究的主流。我们认为这种对图书情报学大方向的定位是偏颇的,这种“比较偏重智慧力量而忽视精神力量”的学术研究是图书情报学单向度发展的延续。反思学术研究单向度发展的历史,纵观近年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如①市场经济与图书情报学;②计算机与图书情报学;③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情报学;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学;⑤数字化与图书情报学,由此我们可知“技术”的魅力。图书馆学术研究中甚至出现了诸如图书馆曲线、图书馆函数等概念,也出现过图书馆“如何为下岗工人服务”等特别实际的论文,等等。这种方法就像用“高等数学论证共产主义一定实现”一样不具说服力。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些研究的价值,也不难发现图书情报学研究者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大家都有一种不愿说出口的思想或经意与不经意的意识就是:图书情报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价值”,通俗地理解就是要给图书馆学研究贴上实用的标签。实质上,许多人判断近期图书馆学研究是否有意义的依据是“是否有用”,或简单地、无条件地套用“理论与实践是否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等等。这种观点赢得许多人的喝彩,与此呼应的“图书馆情报学研究无用论”却很盛行。大家广泛地对许多热门概念进行诠释,如对知识经济、数字化等的诠释,构筑泛泛的理论体系,如数字图书馆理论。这些应景之作,写作方法多为“六经注我”,尽管述而不作,表面上是赶时髦,实质上是膜拜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论。图书情报学以技术概念的泛泛方法尽管幼稚,但也是有市场的。

图书情报事业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教育、期刊建设、图书情报事业的实践工作)更是“单向度发展”的配合者,使图书情报学单向度发展有了空间。(1)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对人文的投入较关注少。这种现象表现在论文的写作、项目的申请和科研管理上。图书情报学期刊很难找到弘扬人文精神论文的位置,很少有“图书馆与人的心灵的纯洁”、“读书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关系”、“图书情报事业如何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等方面的研究。技术研究的论文占用图书情报学期刊的绝大部分版面,核心期刊更是如此:大量的理论的堆砌,概念的泛化,大家像赶潮似的追赶流行文化。近三年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的指导与立项倾向于图书情报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人文与社科研究相形见绌。我们的科研鉴定极度强调“数量”。在职称评定中,馆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得到强调,而反映精神的东西“因无法量化”而没有得到重视。本末倒置,图书情报学并不研究如何拒绝社会的垃圾文化,如何保持图书情报事业的纯洁。本来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与“书”有关,但现在研究“书”的文章让位于“…数字图书馆研究”、“…信息管理学”,即使有书评,也是图书馆本专业专著的书评。图书情报学学术期刊没有正确的人文舆论导向,所发的论文功利思想较重,多半为了评定职称、项目鉴定、晋级用,没有与读者形成共鸣,自然远离广大图书馆员,致使期刊的发行量降低。广大图书馆员并不是真正的思想贫乏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非常喜欢弘扬人文精神的报刊杂志。(2)我们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脱离图书情报事业。我们的教育纷纷转向于“技术”,人文科学的课程开设较少。图书情报学的高层次教育培养的人才已不是大众所需的图书管理人才,而是技术人才,如电子商务人才、计算机人才,等等。高层次的人才的毕业论文多半是技术类学术研究,人文类论文已较少见。在较短的攻读学位期间,许多学子既要出书,又要出高水平的论文,自然人文的底蕴不足。许多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管理部门、高校图书情报学系教学中,这种状况自然是“图书馆人才流动的导向”,许多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以在图书馆第一线工作为荣,不以基层工作为尚。(3)图书情报事业实践工作并不呵护人文精神。图书情报事业不特别注重人文精神建设。有限的馆藏让位于市场经济,可怜的经费被计算机、英语书占领。人们普遍认为图书情报学的精英不在为读者直接服务的工作中,而在不与读者见面的搜索引擎上,在网络咨询上,在课题的申报上。

这种过激的现象也是另一类浮躁,这种现象的存在与人们的价值取向、竞争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风气都有很大的关系。实质问题是,大家都强调图书情报学学术研究的“用”。从理论上讲,他们认为的“用”就是对增强人的智慧力量有帮助,而忽视图书馆学研究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单向度发展”。

3 图书情报学学本研究单向度发展的原因

3.1 单向度社会是图书馆学研究单向度方向发展的社会原因

没有独立于社会的图书情报学研究,图书情报学研究者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人”。整个世界的潮流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我国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但人文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这是图书情报学研究单向度发展的主要原因。

首先,与整个社会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状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只重视科学的技术价值,而忽视人文的价值即忽视文化价值、思想价值、认识价值和精神价值。人类物质生活的限制,人们较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现有的图书情报学界相对较为清贫,只有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才会有更多的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关注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人文社会科学确实有自身的特点,它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正是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们不容易客观地评价它的作用。

其次,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和文化观,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当然也影响着人们的图书情报学观。许多图书情报工作者重理工,轻人文,在高等学校表现尤为突出。这些“惟科学主义”又称技术主义、技术决定论或技术统治论有三种缺点:①对作为技术根源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持虚无主义的态度;②过分强调技术的价值标准,特别是技术的社会标准,在一定程度冲淡了科学技术本身的理性意义;③无视或忽视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对技术的反作用。

3.2 社会对图书馆人文研究支持不够,没有向图书馆输入大量的文化精品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图书情报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近期,图书情报事业有一定的弱化,一些县市级图书馆已变成四不象。原本属于图书馆的有限的空间却被出租给商人。高校大学生人均占有图书的数量在下降。图书馆没有能力购买人文精品。近期,许多人还在梦想网络化可以化解此类的矛盾。个体书摊的书充满商业味、色情味,强占属于图书情报事业的文化阵地,监管部门制止不力。许多大学生把原本读书的时间让位于读网。一时,网络小说被炒得沸沸扬扬。商人正好抓住青年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加重了大学人文的困境。这样,许多人文精品在远离青年,青年在远离人文精品。

快文化带来的浮躁也不可小视。图书馆学研究迎合“快文化”带来的浮躁,这种浮躁来自“技术”的崇拜。美国人一直保持技术乐观主义传统,他们要在全世界培育网络激情。美国技术至上论在中国是有市场的,它培育了许多人对技术的盲目信任。尤其是大学教育工作者膜拜技术,忽视人文教育。这些都给图书馆学术研究单向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3.3 图书情报学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

图书情报学学术研究本身问题严重,不足以构成良好的人文研究的学术环境。(1)图书情报学的科学化建设问题严重,图书情报学没有解决好科学的划界标准和怎样更好地在划界标准下进行图书馆学研究。图书情报学中到处是随笔之作,大家只顾观点的创新而忽视论证的严谨,不重视“范式”。人文研究不如技术研究来得快。能引起反响、震撼人心的人文精品必须要激荡人的心灵,传播新的理念,弘扬文化的内涵。因此,人文创作倍加困难。(2)许多人对图书情报学人文研究不自信,没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相反,许多人媚俗。许多人认为图书情报学没有人文理论,只有钻研技术才有前途。“高涨的事业,低落的科研情绪”可以概括近期图书情报学的尴尬局面。一些专家的推波助澜,更促使技术化思想弥漫在图书情报学术研究中。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是客观的,我们的评价是主观的,许多对图书情报学研究的评价缺乏公正性。首先,图书馆学是客观存在的,原因有三:①大学有图书馆教育专业;②社会上有图书馆学期刊;③图书馆学有实践意义。图书馆学研究的价值就当然存在了。我们对它的评价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或者是作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的观点。只要把握这一原则,我们大可不必为一些图书馆学的评价而左右我们对图书馆学研究意义的把握。(3)浮躁造成图书情报学平庸。许多研究者急功近利,学术上“述而不作”。许多人总是从“技术”上寻找图书情报事业的作用。如前几年的“市场经济与图书情报学”、“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情报学”,近期许多人论证“互联网离不开图书情报学”、元数据库研究。这些多半牵强的论作,反映了图书情报学术研究者们改变落后的决心,迫切提高学术地位的心理作用。(4)图书情报学哲学的贫困,尤其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成果较少。图书情报学不是显学,自然受到作为强势科学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经济学、未来学、教育学的浪漫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一味寻觅智慧力量的思想与境界。这种图书馆学研究单向度发展现象的存在反映出我们对图书情报事业精神力量的信心不足。

4 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不利于图书情报事业

4.1 图书情报事业决定图书情报学研究不能单向度发展

图书馆事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面对的是具有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的人。图书情报学单向度发展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图书馆是人类智慧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物质载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所守望智慧家园与精神家园的灵魂。

4.2 图书情报学术的灵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图书馆是人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图书情报事业的灵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什么是科学精神?从近年来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来看是:①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变更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科学这一特殊的社会存在在观念上的反映。②认为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③认为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各门学科的精华中凝结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关于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一般认为科学精神应包括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等。什么是人文精神?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的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积淀和升华。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位,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也有的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并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弘扬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具体地讲,人的精神力量包括信念、理想、感情、意志等方面的力量。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的基础是“读书”,“读书”离不开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不可能囊括人类所有的知识,但提供和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发展的智力支持。图书馆是先进文化的阵地。我们的科研不能不研究如何利用图书馆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不能不研究如何教育和引导全社会大力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不研究如何鼓励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图书情报学人文研究是非常有前途的。

标签:;  ;  ;  ;  ;  ;  

对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一维发展的质疑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