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不应盲目“偏颇”_合作学习论文

“合作学习”不能盲目走“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盲目论文,合作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生动、更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体现.因此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当前我市正在全面实施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学讲方式”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就笔者近期组织举行的一次初中数学教学研讨活动,结合一些盲目走“偏”的现象和务实有效的设计片断谈谈个人对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合作学习”盲目走“偏”的现象

      1.信马由缰的“乱”合作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合作学习也不例外.然而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呈现的方式不做通盘的考虑,课堂上随心所欲,滥用合作学习,不管问题是大是小、是难是易,动辄就讨论交流,有的因为问题太大、太难,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认识,交流时大家面面相觑;有的因为问题太小、太容易,问题刚一提出,大多数学生都能脱口说出答案,根本没通过合作,也不需要合作就解决了问题.

      2.有名无实的“虚”合作

      一节“一次函数”的概念课,在巩固训练的环节,教师幻灯片出示练习题,让各小组抢答,由此展开所谓的学习竞赛,课堂完全演变成了优生展示的舞台,老师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权、学习权,他们坐山观虎斗,只关注本组的分数,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完全背离了合作学习的宗旨.

      3.效率低下的“浅”合作

      有些老师出示的问题思维含量不高,根本没有讨论交流的必要.如一位老师在归纳总结形成一次函数概念的过程中,根据前面所举的实例,观察下列函数表达式①y=6.35x;②y=25x;③y=25x+6;④y=0.5x+3;⑤y=-6x+5.得出这些式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后,让学生讨论:如果用字母表示上述问题中的常量,你能尝试用字母表示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吗?应该说学生在得出上述式子的共性之后就已经抓住了一次函数的本质,至于用什么字母来表示两个常量没有特别的规定,这就是典型的“浅”合作.有的老师在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不是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监控、指导,更缺少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心、帮助,而是站在讲台前等待.有些老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并没有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致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讨论不深刻.思维无法深入,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应力求“真”“实”有效

      1.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

      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抓住教材核心,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方式与思维水平,善于捕捉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困惑,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需求准备相应数量的问题,合作学习的过程通常是围绕这些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的.

      案例1:“丰富的图形世界”(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设计片断一

      将制作的几何体放入不透明的袋子中.

      (1)按照要求摸出几何体.

      (要求:同桌两人组合,每人选下列三项中的其中一项,并说说你是根据此几何体的哪些特征摸到的)

      ①摸一个三棱锥和五棱柱.

      ②摸一个圆柱和正方体.

      ③摸一个长方体和圆锥.

      (2)按特征猜出几何体.

      (要求:同桌两人组合,其中一位同学在袋子中选一个几何体,说出这个几何体的部分特征,让另一位同学猜出是哪种几何体)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适宜“合作学习”的问题难度原则上要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合作能力,对所设计的问题一般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设计的问题应紧扣本课的教学目标,或是教材重点,或是学习难点,或是教学关键,或是知识的分化点等,即问题要契合合作学习的方式,适应学生合作心理的需求.②问题要有弹性.问题既不能太小、太过琐碎,又不可以太大、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高质量的问题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探索空间和足够的思维含量;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③问题要有层次.问题的设计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特殊需要,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以上活动设计,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这些符合学生情致特点的、有序的、有思维内涵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高效达成本课的核心目标.

      2.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一方面,众多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交锋,才有可能取得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学生个体对问题获得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存有困惑,或是出现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或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或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需要讨论时再安排合作学习,这时候合作学习就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它的效果才能得以充分的显现.

      案例2:“丰富的图形世界”(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设计片断二

      小结反思: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

      (1)通过比较,你能说出棱柱、棱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你能分别说出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要求:①独立思考每个问题;②将你的分类理由与同学交流)

      课堂小结虽是一堂课的收尾,更是对知识的重组,对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升华.适时提出具体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对一堂课的学习进行深入的反思才是我们课堂应该努力追求的.此设计,依附于具体的问题,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讨论,让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进行回顾反思、归纳提炼,使新旧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的课堂小结才会产生“课虽尽,趣犹存,意未尽,情无止”的韵味,真正能使学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3.不可忽视“合作学习”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既要做活动的参与者,又要做活动的监督者、指导者.

      案例3:“丰富的图形世界”(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设计片断三

      分一分:教师投影展示片断二中出现过的几何体对应的图形(部分如下图)

      

      请将这些几何体(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分类,并说明理由.

      (要求:①先独立思考问题;②将你的分类理由与同学交流)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并在必要时给予合理的指导,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监控,主要包括:①纠正偏差.当学生的思维远离讨论的主题时,把学生的讨论引到主题上.②消除误解.对于学习内容学生经常有误解,这些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教师要及时消除学生的误解,以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步入误区.③防止冷场.在合作过程中或因缺乏组织,或因遇到难题,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具体原因,有效地进行调控.④关注学困生.随时注意学困生的动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接受好的方法,可以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同样力求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以上活动的设计,从课堂实际的教学效果观察来看,学生的参与非常积极主动,在教师有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嘴,真的很投入,特别是在将几何体分类的环节,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小组展示时出现了好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些还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有知识的收获,也有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经验的感悟,才是学生有效参与的“真合作”.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与策略,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一种选择.在课堂教学中,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合作学习本质、意义的认识,以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前提,以多样化的评价制度为辅佐,给“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和充足的“水分”——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再加上适当的“温度”——教师有效的指导,“合作学习”这朵小花才能更加艳丽.

标签:;  ;  

“合作学习”不应盲目“偏颇”_合作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