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与借鉴: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_炎黄文化论文

吸收与借鉴: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_炎黄文化论文

吸收与借鉴: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文化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古代和近代都曾大量吸收过外来文化以充实和发展自己,排斥乃至拒绝外来文化,只能使自己僵化、停滞、落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大量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起来的。

汉唐时代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年代,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东传西渐、中华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年代。西汉时期,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吸收了中亚、西亚一些国家的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吸收外国文化的一个高潮。盛唐时期,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和繁荣的国际贸易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欧洲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并带来了自己的宗教和文化。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播天主教,带来了西方的地理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艺术等自然科学技术。

时至近代,中国大门被迫敞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为了救亡图存,人们先是吸收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学说,只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形态,一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首先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改组,它在俄国和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世界文化的总格局,也改变了当时俄国和中国文化势态,推动了俄国和中国革命的发展,直至胜利。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正确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它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伟大、光辉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最优秀的部分。特别是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典范,同时也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主导地位的确立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西文化融合中最伟大的成果。

“五四”以来,以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思想家、革命家、作家、艺术家,都最善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青年时代的鲁迅,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中写道:“明哲之土,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于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1 〕这段话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文化革新的总体方略和科学纲领,明确表述了他早期“拿来”、融合、创新的文化思想。作为新文化主将的鲁迅,他的文化思想及其一生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仅成就了鲁迅本人这样的一代文化伟人,而且影响和带动了他同时代的大批文化人,尤其是哺育了为数众多的青年一代,使中华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鲁迅的“拿来主义”和“别立新宗”的新文化建构方略是深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的,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该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2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地域的融合性,新文化不可能摆脱旧文化而产生,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现代文明无一不是在已有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可能例外。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它必然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同时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的汇集和优化。

资本主义文化并不全是由资产阶级创造的,它归根到底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的。正如列宁在《在革命的日子里》所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在实际上表明,他,而且只有他,才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他的劳动创造了财富和豪华,他的劳动是我们整个劳动的基石。”在资本主义文化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与物质生产直接联系的。如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时间、信息、效益观念和管理经验等,这些文化本身没有阶级性,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资本主义需要,社会主义也需要。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中,就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对待外国文化的方针。他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这就是说,一要对外开放,不排外;二要批判地吸收,不盲目地搬用。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4〕这就是说,对外国文化, 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有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从上述两段论述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吸收对象主要是指社会主义苏联的文化和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文化。今天,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时,我们应当有更宽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明确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西方如今仍然有不少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各种严肃的有价值的著作和创作,它们的作品我们当然要着重介绍。”〔5 〕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成果指明了方向。这就是说,对待外国文化不能良莠不分地兼收并蓄,而一定要以我为主,批判地吸收,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体系,更不能搞“全盘西化”。

邓小平同志对文化领域的东西,强调“分析、鉴别和批判”,并非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是水火不相容的,相反,他认为资本主义还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应当为社会主义所吸收利用。他说:“资本主义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6〕他强调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但又告诫我们不要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为我们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准则和实践的勇气。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8〕他又说:“我们发挥社会主义的固有特点, 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采用的),目的就是加速发展生产力。”〔9 〕他在著名的视察南方的讲话要点中谈到精神文明建设时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10〕这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精神文明方面的经验,在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针对一些人的担心,邓小平告诉大家,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东西无损于社会主义。他说:“开放伤害不了我们。我们的同志就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不了。影响不了的,影响不了的。”〔11〕邓小平同志一切为民族振兴的赤子之心,如海纳百川般的博大胸怀,对吸收外来文化的乐观与自信,昭昭然如在目前,令人激动,令人感奋。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这一精辟论述,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偏离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频频对我施加压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否则,社会主义很难在中国立足。同时,面临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都考虑如何谋取下个世纪世界舞台上的主动地位,中华民族要在下个世纪再创辉煌,也不能不对此深思熟虑,早作部署。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发挥促进作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凝聚和发展的激励力量。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都搞好,只有经济、政治与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侵蚀。”江泽民同志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再次为我们明确指出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使我们对此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告诉我们,在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要“坚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对外开放以后,中外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生活方式等也会乘机侵入,一些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更使我们面临严峻考验。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文学作品中的色情、暴力,社会生活中的凶杀、吸毒等都是腐朽思想文化的反映,对此我们必须坚决抵制,绝不能让资本主义的文化毒菌损害我们的健康,更不允许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侵蚀我们的肌体。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满怀豪情地指出:“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坚信,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中华民族,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旧世纪之交,在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我们一定要有汉唐文化那种包容万物的胸襟,一定要有无产阶级那种吞吐宇宙的气派,坚定不移地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光辉旗帜,大胆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充实和发展我国当代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独放异彩,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定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注释:

〔1〕《鲁迅全集》第一卷第56页

〔2〕《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84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00页

〔5〕〔6〕〔7〕〔8〕〔9〕〔10〕〔1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167页~168页、372页、347页、149页、378页、90页。

标签:;  ;  ;  ;  ;  ;  ;  ;  ;  

吸收与借鉴: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