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城镇化发展探讨论文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探讨论文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探讨

杨玉香

(辽宁省盘锦市统计局,辽宁 盘锦124000)

摘要: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迅速,面对经济发展新阶段,城镇化赋予新的发展内涵,盘锦新型城镇化面临新的发展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盘锦城镇化发展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城镇化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了解盘锦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盘锦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谋划盘锦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盘锦城镇化发展基本特点

盘锦自1984年建市以来特别是近些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多城联创推动城乡建设显著提升,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2018年,盘锦城镇化率已达到73.18%,按照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理论,城镇人口比重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在30%~70%之间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按照这一理论,盘锦城镇化进入城镇化发展后期,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盘锦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盘锦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建市初,城镇人口比率仅为32%,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73.18%,年均增长2.66%,在全省排名第五位。以每提高10个百分点为一个时段来看,剔除建市初城镇化率由32%提升到40%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率从1985年的40.8%到1994年的50.1%用了9年时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2%;从1994年的50.1%到2006年的61.1%用了12年时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8%;从2006年的61.1%到2013年的70.96%以上仅仅用了7年时间,年均增长2.2%。从近年全省各市对比资料来看,盘锦城镇化率提高幅度在全省各市中排第四位。

2.城镇化发展质量高。城镇化是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果的综合体现。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建立了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国家重大项目,从城市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共34个指标研究提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对286个地级以上城市201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盘锦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排名41位,在全省排3位;城镇化率排名全国47位,在全省排在6位。综合看,盘锦城镇化内在质量水平较高,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率相对协调。其中,城镇发展质量指数在全国排24位,在全省排2位,城镇化效率指数在全国排41位,在全省排2位,城乡协调指数在全国排121位,在全省排8位。

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Rupr.),十字花科芸薹属两年生草本植物,东北地区每到入秋便会种植白菜、萝卜等冬储蔬菜。秋季气温通常低温多雨,冷凉的气候条件使白菜易于发病,白菜白斑病是东北地区白菜常发病害,本文就白菜白斑病的发生及防治规律做简要介绍。

3.城镇化产业贡献有力。建市初期,由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就业人员迅速增长,1994年盘锦全部从业人员比1984年增加17.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增加14.3万人,城镇化率由1985年的40.2%提升到50.1%。在工业增速进入调整阶段,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支撑城镇化水平提升。由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1994年的19.45万人提高到30.3万人,其中主要是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多,有力支撑城镇化率从50.1%上升到60%以上。2008年开始,盘锦经济进入两位数增长,第二、第三产业同步推动城镇化发展。2008年至2013年六年间,盘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2.7%、12.9%。2013年,盘锦全部从业人员达到95.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比2007增加26.5万人。盘锦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强力支撑。

4.城市吸引人口能力强。盘锦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人才引进政策持续发力,盘锦城市磁力显著增强,外来人口助力城镇化发展。据公安部门户籍人口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盘锦累计净流入人口5.7万人,占城镇人口的6.7%,中心城区是人口流入的主力,2000年以来,中心城区净流入人口8.5万人。从全省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看,2015年,盘锦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14.3万人,外来人口数量在全省排在第五位。中心城区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存在差距的主要地区,据人口普查资料,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额占盘锦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额的80%。

二、盘锦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工业化与城镇化还存在差距。从钱纳里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标准模型来看,钱纳里从工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就业比重分析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对应关系,盘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钱纳里模型的6000美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4%,在钱纳里模型的48.8%以上,对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90.4%,在钱纳里模型的89.6%~91.1%以上,对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6000美元以上;工业就业比重24.6%,在钱纳里模型的23.5%~25.8%,对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00美元~300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74.1%,在钱纳里模型的73.3%~78.2%,对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00美元~6000美元;城镇化率73.18%,在钱纳里模型的65.8%以上,对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盘锦工业发展水平简单看较高,但对就业贡献不足,相应就业指标滞后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还存在差距。

其二,从五年规划各类型指标的目标数量和完成情况来看,中国各省区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变化呈现“大趋同、小趋异”形式。总的来看,中国各省区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环保类相关指标的重视程度,经济类指标的重视度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不同指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显示了中国地区在政府治理目标方面的差异性。对五年规划不同类型指标的目标数量和完成率的分析,有助于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对中国各省区地方政府注意力的观察,这一指标可以较为清晰和准确地显示出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变化趋势,为未来研究进一步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内部注意力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代表性变量和数据支持。

盘锦城镇化发展无论从单一人口发展上还是综合因素变化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虽然如此,盘锦城镇化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新时期对城镇化发展提出全新的要求,城镇化同时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现代产业支撑、城乡建设现代化、环境自然绿色的城镇化。

1.提升中心城区,释放新城潜力,凸显主体聚集优势。盘锦地域面积小,城区居中,乡村分布均衡,城区经济优势突出,城市建设辐射效应好,发挥中心城区的主力作用是资源节约、集约发展新理念的综合体现。盘锦大洼县转身变区后,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向海发展形成独特的经济向海带状分布更加紧凑,应进一步稳定、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突出新城优势。辽东湾新区是港城发展的核心区,发展定位更加突出前瞻性、开放性,更加突出高端、现代与地域特征的高度融合,更加突出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与产业发展现代化、自然环境生态绿色的高度统一。大洼区应核心打造农业、旅游等核心产业,通过独特的农业、旅游来牵引现代信息技术、金融、现代制造业发展,加速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中心城区看齐。双台子区、兴隆台区重点在于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公共产品供给的进一步丰富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两区应充分发挥优越的城市建设基础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加快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发展。

三、盘锦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

3.城乡发展不够协调,乡村发展明显滞后。从经济方面看,盘锦城市经济发展优越,但县域经济发展相对不足。从总量上对比,盘锦县域经济(含大洼区)占盘锦经济总量的37.7%;从产业对比来看,县域第二产业占盘锦比重为36.7%,第三产业占盘锦比重为23.7%。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城经济更加突出,村镇经济尤为显得薄弱。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是城乡建设上差距的根本原因。201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为21975元,收入比为2.28。从基础建设、社会发展上,乡镇无论是公共设施建设上,还是公共服务供给上特别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水平与城市中心区都存在较大差距。

1.名誉上城镇化与实际城镇化阶段特征差距明显。按照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描述的阶段特征:一是这一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从盘锦情况来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差距还很大。二是城镇人口内部职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而盘锦第二产业目前发展还相对不足,实际上内部产业人员的结构变动还须跨过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三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8年,户籍城镇人口为84.6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5.1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7.12个百分点。

江西省修水县八洞湾位于赣西北幕阜山地区,区域上为北北东向麻城(湖北)~幕阜山断裂带南段,为挽近期活动性断裂,该断裂带有多处温泉出露,以紧邻研究区北部修水白岭温泉为代表,自流水温83 ℃,刷新了江西省自流最高水温记录;研究区及其周边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为幕阜山超单元(J3MF)黑云母花岗二长岩;地下水以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为主。

③结合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对小流域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基础地理信息与规划设计信息的统一化管理、多角度查询统计及全方位综合展示,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规划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辅助手段。

2.打造现代绿色村镇,发挥小镇魅力,实现全域城镇化。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人口向城市流入,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节点是提升村镇建设水平,与中心城区相辅相成实现高质量的全域城镇化。村镇建设从理念上要凸显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从发展布局上既要全面铺开又要突破重点,从标准上,应优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建设基础,避免城市落后产业、落后基础设施的转移或者复制,环境污染在村镇的蔓延;从布局上应优先发展主城区沿线的村镇;从规划上,应突出地域特点,避免同质化,打造别具一格的特色小镇;从产业选择上,根据自己的特点突出以农业经济为牵动的产业发展定位。

3.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作为强力引擎。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城镇化的重要引擎。要把握好现代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结合、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等发展历史机遇,积极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新领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地域特色的第三产业,以辽东湾新区为引擎,突出港城特色,建设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发展航空事业,形成陆、海、空的立体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信息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创意、保健卫生等公共基础产业。紧紧抓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加速推进农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深入推进精品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报告之八: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问题研究.

[2]中国社科院.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16-0125-02

作者简介:

杨玉香,供职于辽宁省盘锦市统计局。

标签:;  ;  ;  ;  ;  

盘锦市城镇化发展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