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其实践意义明显。目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要求的框架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用从以下三种方法进行:
1.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3.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
2.假设型问题。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三、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2.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3.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5.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
四、小组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时,自己或其他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一些问题:
1.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2.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理论分析,加强教学研究,把握新动向,解决新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论文作者:刘冬雪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合作学习论文; 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评价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方式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