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殿府
济南市长清区人民医院儿科 250300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以及激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其临床特点,对照组不给予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激素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肺CT检查发现患儿双侧病变25例,单侧病变55例,患儿血清MP-IgM和胸前积液检测均为阳性。观察组中显效31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中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77.5%,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采用激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准确诊断患儿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特点;激素;疗效
支原体肺炎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由于支原体引起的,其症状有高热、咳嗽、咽痛以及头痛等,若没有及时控制会严重损伤患儿的身体健康。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80例患儿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同时给予激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下是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8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均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对本次药物无禁忌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肺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不能配合本次治疗的患者。对照组中男女各有26例、24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为(6.2±1.8)岁,观察组中男女各有28例、22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为(6.0±1.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大环内酯类以及头孢类抗生素等药物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激素治疗,甲泼尼龙治疗3-4d后改为泼尼松,同时根据患儿的症状进行计量调整,连续治疗时间为15d。
1.3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症状全部消失,各个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好转为症状有所改善,各个指标趋于正常;无效症状没有改变,各个指标没有改变。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上好转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来处理全部数据资料,数据采用%和(±s)表示,组间展开t检验或者检验,若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则P<0.05。
2 结果
2.1临床特点
经肺CT检查发现患儿双侧病变25例,可见斑片状阴影,肺叶有云雾状阴影,边界模糊,单侧病变55例,部分患儿胸腔可见肺不张和积液。诊断结果显示胸膜病变可能性较大,患儿血清MP-IgM和胸前积液检测均为阳性。
2.2临床疗效
观察组中显效31例,好转8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中显效20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77.5%,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在临床上常见于儿科,近年来,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发育[1]。支原体肺炎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外合并,引起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加重患儿的病情。因此,临床上需要对支原体肺炎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临床上常采用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疗效并不明显,这与患儿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上升有一定的关系。激素类药物甲泼尼龙的作用是抗炎、调节内分泌失调等,可进行肌肉注射或者是静脉滴注,患者吸收良好,效果较佳。后改为泼尼松,具有一定的抗过敏、抗炎作用,对结缔组织的增生有抑制作用,减少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对组胺的形成以及释放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经肺CT检查发现患儿双侧病变25例,单侧病变55例,患儿血清MP-IgM和胸前积液检测均为阳性。观察组中显效31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中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77.5%,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临床早期诊断和激素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症状,促进身体的好转。因此,临床上在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进行治疗时可以通过早期疾病的特点来进行准确诊断,进而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进行对症治疗,以便提高患儿的康复效率[2]。
综上所述,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采用激素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准确诊断患儿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挺.小剂量激素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16,49(1):85-87.
[2]程进立.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7(14):49-50.
论文作者:王珊珊,刘锐,张鑫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9
标签:支原体论文; 肺炎论文; 患儿论文; 激素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难治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