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传锋 安陆市教研室 湖北 孝感 432600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这一时期学生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当前,来自家庭、社会、媒体等诸多的不良因素影响到了许多学生,使得他们心理失衡,德行失范,同时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分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探求应对策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不良品德行为 调查 分析 对策
一、跟踪调查教育,探求学生心理活动
笔者结合城区学校的具体实情,选用案例跟踪调查教育的方法,选取两所学校,每个学校选两个班级,把德行失范较严重的学生(两所学校,四个班级,共40人)作为教育对象,与他们平等相处,朋友般地理解、信任、尊重他们,分为三个阶段,从心理层面探求其德行失范的原因。
第一阶段(时间一个月左右):目标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省察。首先,我设计了有两个问题的问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个问题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你有哪些主要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学习上由于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信心和动力,经常性迟到、早退、旷课……生活上由于小时候家庭的溺爱,爱睡懒觉,常通宵上网,铺张浪费;人际交往上由于心存叛逆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低俗传媒的间接教唆,太重义气或克制力极差……第二个问题是:“你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生回答归结为因不懂道德的具体内涵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是违反道德规范的。
根据学生提供的答案,我与之推心置腹地交谈,规劝他们放弃不当的认识,改正不良习惯,还不定期用手机短信息、网上QQ与之交流。待其认识有一些转变并引起行为习惯逐渐好转时,又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确定下阶段的活动目标。
第二阶段(时间一个月左右):目标是提高学生认识和自我纠偏能力。我又设计了有两个问题的问卷。一是“你了解《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吗?”回答是基本上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二是“你熟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班纪班规吗?”除了5个学生对本班班纪班规有点了解外,其余则一无所知。对此情况,我找来相关规章制度,组织他们学习,并逐一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鼓励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自觉性,渐进地规范自我行为。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确有较大进步,为下阶段的活动目标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时间三到四个月):目标是学生自觉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我又设计了一个包含三个问题的问卷。一是“你能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吗?”二是“你能通自己的努力,学到一些将来必需的生存知识吗?”三是“你能做一名合格中学生,今后对社会有所贡献或至少不产生危害吗?”由于有前两个阶段的一些认识和行动作前提,40个学生对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持一定的肯定态度。
在这几个月里,我惊喜地发现40个学生都有很大的转变和进步。这证明了活动的效果是良好的。
二、揭示德行失范学生的心理原因
从与40个学生及其家长多次的交往过程中,我掌握了这类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深入思考,认为部分学生德行失范有其多方面的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主自立精神,意志薄弱,自私、任性,以自我中心;与父母的高期望值背道而驰的逆反心理;渴望平等和被理解、信任、尊重却得不到的压抑心理;认知缺失造成的无畏心理;受不良环境影响而盲目仿效的趋同心理。
三、寻求解决问题之对策
1.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恰当的人生奋斗目标。这有助于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营造其成长的宽松良好生活环境,使孩子在实现了阶段目标后有种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体会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克服消极抵触情绪。
2.强化学生自尊自爱和尊重他人的教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个性和兴趣爱好。学生只有受到了尊重,才会懂得自尊自爱,才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顾及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教师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健康有益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集体活动,使之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与人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克服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3.教师要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平等交往,充分地理解、信赖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肯定,对问题学生多正面引导,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4.加强对学生的自主自立教育,培养其独立性,克服依赖性。对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家长应尽量把孩子动手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主动独立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其自主自立意识。
5.开辟学生宣泄情绪的渠道,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就要求家长、教师多与他们交流、沟通,正确指引。
6.净化社会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降低其对学生心理不良影响力。学校应配合上级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和整治力度,利用图书馆、广播台等文化阵地加强宣传教育,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抵制来自社会的许多诱惑,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珮 胡茂林 职业道德与法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侯玉波 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梁传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学生论文; 不良论文; 心理论文; 自己的论文; 德行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阶段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