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批发功能转换 构建新的批发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批发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批发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批发业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批发是指经营活动主体从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手中采购商品,再将其提供给商业用户及其他业务用户,供其转卖、加工或使用的大宗商品买卖方式。批发业则是指从事上述活动的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批发业具有如下的功能:第一,集散商品。这是批发的首要功能。生产部门一般是批量生产,但品种单一;而零售部门往往经营品种多,经营的各类商品数量较少。批发商先把分散在各地的生产企业的产品收购集中起来,然后经过编配,再分别批发给各个零售商。这样既满足了生产部门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的需要,又满足了零售部门多品种、小批量、勤进、快销的需要,从而疏通了流通渠道,缩短了流通过程。第二,加工、整理商品。批发商在进行批发销售之前,往往需要对从生产部门采购来的商品进行挑选、分级、编配、包装等活动,从而将品种齐全、数量适当的系列化商品及时提供给零售部门,以提高流通的效率。第三,调节供求。商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一致性,需要以批发环节为枢纽,根据消费的具体需求,通过商品的吞吐来调节供求矛盾,既有利于支持生产也有利于支持零售,从而加快了商品流转。第四,融通资金。批发商进行批发交易时,以预购的形式从供货方购进商品或以赊销形式向需求方销售商品,从而为生产者提供了再生产所需的资金,使零售商不致于因资金短缺而进货不足。第五,承担风险。批发商因集中了多品种、大批量的商品,从而承担了商品损耗、变质、过时滞销、货款拖欠、丢失,以及其他经营风险和商业风险。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批发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批发业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在经济不发达条件下,批发行为只是简单的买进和卖出,只注重微观的、即时的企业利益。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批发业正经历着由传统批发向现代批发的转变。
1.营销活动的主体化。随着传统的市场销售行为逐步为现代市场营销行为所替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转变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中,批发环节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批发企业接触的客户面宽,得到的信息量大,掌握着产品的时代潮流、流行趋势,在许多产品生产中真正的市场指挥者是批发企业。
2.经营业务的多角化。专职批发商在直接从生产企业组织货源之外,还充分利用其能捕捉初期信息的优势,在自己的公司内设立产品开发部进行产品设计,然后向国内外生产企业下定单、组织加工、再批发出售,或者批发商直接向工厂投资、参股,让生产为批发销售服务。
3.服务功能的全面化。现代批发商的功能已扩展为:(1)买卖;(2)储存;(3)组配;(4)运送;(5)促销服务;(6)承担风险;(7)资金融通;(8)提供信息;(9)开发产品;(10)商品维修等。例如,批发商利用拼装条件和集货知识,为零售企业创造不同的产品配套和组合;帮助零售企业设计店堂布局、室内外装潢、商品陈列、提供营销指导、组织商品展销等,设身处地为客户出谋划策是传统批发商所不曾有过的。
4.组织机构的系统化。传统批发业机构集交易、运输、仓储等业务于一体,在理论上注重结构的单一性。现代批发业则把机构演化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批发机构除了各类批发组织外,还出现了不介入商品所有权转移过程的中间商,如物流、经纪、代理、信息咨询、营销策划等。结构构成日趋复杂,分工进一步具体和明确,成为现代批发业的重要辅助行业,在理论上注重结构的系统性。
5.商流物流的独立化。商流是商品价值的运动,物流是商品实物的运动。随着现代批发业的发展,商品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状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批发商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经营时更是如此。商流和物流的分离既是批发业走向规模化和国际化的结果,也是批发业进一步向这一方向发展的基础。
6.企业运作的规模化。批发本身就意味着大批量。相比传统批发业,现代批发业更注重批发业的大规模、广地域的活动。本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为此,批发业以资产联合、资本流通和经济协作为纽带,实现了资金运用上的集中化、机构体系上的一体化、行销范围上的国际化。
7.活动区域的商圈化。商圈是指企业市场活动的空间广度,或者说是指企业吸引顾客的区域范围。现代商业理论认为,一个批发企业的规模由商圈的大小决定的。决定批发商圈的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偏好、地理条件和运输成本等。商圈的确定是批发企业制定行销策略的基础,是企业制定市场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依据。
8.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批发业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条件。譬如,仓库实行电子化和自动化管理后,只要少量员工就能控制几万平方米的仓储设施。在商品购销自动化方面,主要有电子订货系统及销售即时管理系统。前者是销售商和供应商,或总公司和分支机构之间订货、补货、进货的自动化系统;后者则通过商品条形码、条码扫描器、智能收款机、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迅速提供结算服务,即时收集销售资料。此外还有会计电算化系统等等。
总之,现代批发业已不再是简单的买进和卖出,而是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三方面成果的综合体,更为强调批发业的社会效益:一是减少流通过程的损失。由于批发业的集约化经营,可以使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损耗尽可能减少。如农产品由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中,批发业的介入可使价值损失减少,社会效益提高。二是加快商品周转的速度。由于批发业的介入可以使商品循环速度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也会提高。三是节省流通费用的支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批发商的介入可以通过交易次数的集约化和商品储存的集中化实现社会流通费用的节省。四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中,批发作为中间环节,在一定时期内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就具有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提高全社会效益的作用。与传统批发业相比,现代批发业应该是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下,运用现代营销方式、科学管理和科学技术,高效率地组织商品流通的产业。其特点是:流通组织规模化、经营方式多样化、营销地区全球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概括起来说,现代批发业就是传统批发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然而,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的一二三级批发体系被彻底瓦解。但是由于重生产轻流通观念根深蒂固,片面理解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距离,因而忽视了批发的重要社会作用。批发的功能被很多人认为只是为生产部门推销商品,一旦经营权限下放,批发企业的垄断地位就受到了冲击,自然也就缺少用武之地。而且,原有国营批发企业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深,向市场转轨困难且速度缓慢,失去计划体制的保护后,未能在市场中重新给自己定好位,缺乏活力。因此,在批发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新的批发体系并未建立起来,专职批发商功能反而衰萎。具体表现在:
第一,批发销售比例。专职批发商在工业品流转中的作用日本比美国的大,如专职批发商与制造商销售额之比,日本约为2:1,美国则为1.3:1。但是目前我国却存在着大量的不必要的零售企业同生产企业的直接交易,甚至超过市场经济异常发达的美国。在日用工业品零售业购进总额中,从生产单位直接购进的比重约占50%,其库存总额与日用工业品批发业相差无几,库存商品的周转呈现零售业慢于批发业的局面。这是导致工业产品销售成本上升、社会流通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专职批发业功能萎缩的重要原因。
第二,批发流转环节。日本的流转环节比美国多,批发销售额比美国的批发销售额大。据计算,日本批发销售额与零售销售额之间的比例是3.6:1,说明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过3~4道中间批发环节;美国则为1.5:1,说明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只经过1~2道中间批发环节。在我国,批发销售额与零售销售额之间的比例是3.7:1,说明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也要经过3~4道中间批发环节。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短缺条件下开始的,旧有的三级批发体系被打破后新的批发体系又未健全,使得我国许多商品的批发环节不是因为流通能力的扩展而设置的,而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或者说是由于局部的利益所驱使而增加的,因此造成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不理想。
第三,批发企业规模。批发就是商品的批量销售,因此要求批发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日本批发商业机构的平均规模与美国相近,但日本中小批发商业机构的比重大,大型批发企业机构比重较小。从业人员不满20人的小批发商店占全部批发商店的89.9%,其中不满5人的小店占46.5%,20~100人的中等批发商店占9.4%,100人以上的占0.7%。占少数的综合商社是日本商海中的中坚力量,年销售额一般在300亿美元以上,高的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我国改革开放后,很多生产和商业企业纷纷摆脱原来的经济关系和渠道,自立门户,设立批发经营部门。但普遍规模较少,未能形成集团化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进而也妨碍了原有批发企业的规模化经营。
第四,批发机构密度。从批发业密度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批发机构的密度还很低(见表1)。每10平方公里和每千人所拥有的批发商业机构分别为2.1个和1.7个,特别是从批发商对零售商的数量之比看,为每千个零售机构服务的批发机构数到1996年也只有150个左右,远远低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第五,科技进步状况。现代营销与现代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价值工程、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特别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电脑将武装各个部门。因此,批发企业将成为经营指挥中心。通过电脑荧屏与购货者谈判、成交、结算,向生产者提供市场所需样品、定购商品,向仓库管理者发出进货、拼装、送货的指令。这一切无疑都要求批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但是在我国,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营业设施的建设,用于现代化流通技术装备的投资则很少。因此,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较低,不足1/3。而日本占到65%,美国占到71%。
第六,批发业的地位。在日本,批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见表2)。从批发零售占GDP的比重来看,日本明显高于我国,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批发业也要有相应的发展。从就业人数比重来看,我国1996年与日本1989年的水平相持平。从销售总额来看,日本的批发贸易也明显高于我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效益角度分析,日本的千人销售与店均销售分别是我国的20.5倍和31.7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我国批发业的规模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层次不高。
综合以上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改革以来我国的批发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批发业却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从统计数字上看,改革以来批发企业并没有出现与整个商业的发展所相适应的扩张,反而有所弱化。表现在批发商数量扩大的幅度低于零售业,特别是批发企业对零售企业(机构)的比率还出现了下降;以及批发业的功能削弱,规模效益低下等多方面,而且都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批发活动又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入和对流通业的放松管制而日趋活跃。这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兼营的、贩运式的批发行为显然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协调。此外,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批发业实力的开发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批发业的重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面对这种现状,关键在于批发企业如何调整经营思想和组织形式,进行开拓经营,重新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强化自身的功能及作用。
为此,当务之急在于构建新的批发体系,它对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调节产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批发体系应以专职批发商和批发市场为主干。发展专职批发商要立足于充分挖掘现有大中型批发企业设施和人才的潜力,努力实现批发功能从单纯流通中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功能向着集销售、综合服务、市场导向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功能的转变。要支持和引导专职批发商以总经销、总代理为主要手段,以品牌批发和系列化商品批发为主要形式,以先进的物流设施为依托,为生产厂家和零售企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专职批发之间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明确的商圈分工,促进批发商业整体功能的优化。在发展专职批发商的同时,要促进各级各类批发市场的同步发展,通过这种集中的交易方式,扩大农副产品、中小企业产品的流通规模。在以专职批发商和批发市场为主干的前提下,要继续发挥工业自销、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等多种批发交易形式的积极作用,形成完善的批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