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PowerPoint》课程教育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何悠[1](2021)在《高中音乐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应用实践》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变革了知识获取和传播的方式。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探索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新期望。微课程作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对教育系统的思想理念、资源配置、治理方式以及知识观念、评估测试等都产生影响。微课程的应用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性资源,微课程知识点集中、形式多样、内容多变、便于下载等优势,已然融入到教育领域的核心地带。但从音乐学科发展现状表明,尽管国家实施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音乐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受学科之间的不平衡性,学科的地位与受重视程度影响,也包括教授者积极性与个人能力的问题,制约着音乐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的发展。因此,基于问题解决的微课程在高中音乐学科的设计及应用中具有一定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选题背景、研究现状、概念陈述、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的简述。第二章节对微课程实践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前期分析,从学生的学情、如何处理疑难知识、是否开展微课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四个部分以及高中音乐教师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确保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可行性。第三章节从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分为设计过程、版块设计、案例设计、设计目的四个部分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节围绕微课程设计效果进行建议与分析,从教学设计建议、教师工作建议、微课程实践运用过程中优缺点三个部分,整合资源,优化微课程设计。最后结论是基于当下高中音乐微课程实验结果进行优化与整改,同时对高中音乐微课程开发提出个人展望。本论文将微课程在高中音乐学科中的应用实践作为出发点,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进行版块状微课程设计,通过微练习即音乐鉴赏期末测评、微反馈即高中微课程调查报告以及微点评数据分析,合理运用微课程设置教学。从分析结果来看,学生接受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教学实验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缩小学习水平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融入多媒体元素进行设计的音乐微课程教学结构顺应时代需要。以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为导向的微课程设计满足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渴求,方便学生巩固音乐的人文知识,加强对乐理知识的了解。本论文通过对高中音乐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基于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学科教学的完整性。
李婷[2](2021)在《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历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许多学者和一线历史教师针对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研究和创立了符合历史课堂教学要求的历史教学资源,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历史动态地图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利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进行课堂展示的教学媒介,是直观、具体、可视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对学生历史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六个部分探讨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文献搜寻,分析其研究现状,叙述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汲取前人经验,介绍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历史动态地图相关概念界定,对历史动态地图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释。分析历史地图和历史动态地图名词概念,并总结历史动态地图分类和特点。第三部分为高中历史动态地图应用现状调查,根据所在实习学校的教师访谈记录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历史动态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课堂实践中应用历史动态地图优势和不足。第四部分为高中历史应用动态地图的必要性与应用原则,该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分析应用动态地图的必要性与应用原则。第五部分为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该部分主要以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为例,从历史动态地图的制作和设计、课堂中如何应用等六个方面对历史动态地图教学策略进行系统阐述,探究其在教学中实践运用的有效方案。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指出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优势,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利用历史动态地图进行历史事件的动态展示能够给学生营造直观历史场景,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着更为清楚地认识,可以提升学生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要提高动态地图的利用率,使其成为新课改教学中的高效教学资源。
马森[3](2020)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其中,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然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始终缺乏规范性,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尤其是传统讲授练习式,是不少学校教师采用的主流方式,这种方式是单向为学生灌输操作知识,既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够乐观。只有吸收现代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才会焕发生机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探究式学习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本研究以延吉市F小学为实例,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以学习目标达成为依据了解五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教师教学现状,对探究式学习活动实施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以活动理论为基础,以情境认知理论、发现式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模式。依据设计模式,形成教学设计案例,进入课堂实验教学。实验后探讨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效果的影响,以及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要素与学习目标达成各维度相关关系,以此来验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应用在延吉市F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性,并提出对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建议。通过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实验结果,形成如下结论:(1)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2)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效果显着。(3)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要素对学习目标不同维度影响不同:活动任务和学习资源设计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活动任务、活动规则和交互过程设计能够有效促进技能目标的达成;活动规则和学习成果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2)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要注重评价设置和时间把控。(3)注重设计情境化的活动任务和丰富的学习资源。(4)注重设计有效的交互过程和规范的活动规则。
徐洁[4](2020)在《翻转课堂模式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中职技术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模式都较传统,即“教师教学生学,课下学生做作业”,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感觉课堂乏味枯燥,学习效果和效率都较为低下,难以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而翻转课堂一改传统教学模式,重新调整课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学转交给学生,“课下自学课程内容,课上做练习讨论”,这整一过程更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探究式教学能够更加高效地得以实现,并且有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从实际教学场景出发,发现中职院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及问卷调查法,设计并优化中职院校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并以所在班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翻转课堂的有效性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翻转课堂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2)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新的网络技术使知识的教学变得方便和容易,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课堂上主要解决重、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3)该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师生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亦进一步清晰地呈现出翻转课堂的优势,有助于推动教师们更好地将这种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且本文较为详实地记录了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为其它学科和院校教师应用提供良好的参考与经验借鉴。
郭震[5](2020)在《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形态。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的混合式学习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路径,本文依据首要教学理论、ADDIE教学设计模型、深度学习量论等智慧课堂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设计研究法的研究方法,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以及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智慧课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智慧课堂的应用原则、教学结构框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以联通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是智能化环境中,融数据、资源、活动为一体,支持精准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的教与学生态系统。智慧课堂的教学结构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自主学习任务为中心,开展三阶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基于以上研究,在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内容体系和课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型,并完成了三个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案例。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探索与尝试,有助于解决传统授课模式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和素养养成的弊端,教学活动组织由基于教师教学经验转向基于学生真实学情的组织方式,有助于实现教师精准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本研究可为智慧课堂背景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提供借鉴,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杨雪洁[6](2020)在《基于UMU的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因具有短小精悍、可自主学习等优点,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载体。随着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微课的数量很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大部分微课仅是微视频,缺乏相关辅助资源,且互动功能差。因此,本研究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对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的设计进行了探索。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应用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微课研究存在的问题及UMU互动学习平台未受到广泛关注的现状。然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实验法探索了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制作互动微课的流程。在此过程中,详细介绍了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功能,挖掘平台做互动微课的优势。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走进细胞”、“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三章内容为例利用该平台进行微课制作,总结基于平台的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设计的原则。最后笔者将制作的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并结合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获取微课应用效果。实验结果:两组平行班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但一组成绩差异显着,另一组不显着。相关数据证明: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制作的微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优势。由于实施条件的限制,虽然微课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效果强度不同。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充分发挥UMU互动学习平台快速生成微课,以及师生、生生能够互动交流的优势,以提高微课质量,拓宽微课制作渠道,实现微课种类多样化;同时也希望此次探索能够为后续互动微课的设计研究带来启发与帮助。
侯锐娟[7](2019)在《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麻栗坡县第二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能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课程,极大程度影响了学生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因而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启蒙教育视十分关键。但是,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微课是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高度融合的产物,以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主题突出、教学时间短等特色,使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培养了学习兴趣。微课教学与小学生学习需求是非常适合的。我们需要紧密联系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尝试制作与小学生学习需求相符的微课,进一步解决传统教学的不足。本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所在学校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结合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做契合,同时对教学设计案例做效果分析,尝试总结微课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五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微课的概述及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设计;第三部分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实施;第四部分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实验效果;第五部分是研究结果与展望。
吴美霖[8](2019)在《DBL视角下促进中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知识的获得越来越便捷。学习者的学习有向浅层化发展的趋势,但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人才。“基于设计的学习”(DBL)能够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沟通、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而促进深度学习。本文探究了DBL与深度学习的关系,论证DBL能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构建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DBL教学模式。通过检索,发现“基于设计的学习”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的理论基础,借鉴已经成熟的DBL模型,分析并构建DBL教学模式,进行DBL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DBL模式的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自评量表,了解学生深度学习成果。通过两个班信息技术单元测试成绩的分析比对,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本研究结论:“基于设计的学习”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状况,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知识建构培养高阶思维等,进而促进深度学习。实施该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设计任务,由于该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教师的教授水平和知识结构都有很高要求,该模式下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对学生提出了自学要求。同时,深度学习的测量评判没有明确标准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朱香[9](2019)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信息时代,时代的发展势必带来教育的革新,教育只有顺应时代,才能培养未来的人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异常要紧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要与时代同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生活化、现代化。信息在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也跟随互联网受到冲击,适应时代需求的微课应运而生,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备受教育界欢迎。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地应用好微课,是对新时代教育者的考验,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在微课的帮助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一个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时代的学习主人。微课的出现对教育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实际在教学中应用微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本次研究将基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建构主义、微学习理论、程序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的方法、教育实验行动研究、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现状后,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微课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到问题,基于此,遵循微课设计原则,对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了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微课的教学实验,设置实验和对照两个班级,实验班应用微课来开展一段时间的教学,对照班则是没有应用微课的普通传统模式,通过前测后测和问卷调查法,分析实验效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微课的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前两章进行了理论部分的阐述,第一章的绪论介绍了背景、现状等内容,第二章提出了微课相关概念和特征,除此以外,还有支撑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后三章基于前面的理论进行了实践,实践的意义更强,第三章对微课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主要调查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况,分析相关问题及原因;第四章在遵循微课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武汉教科院版五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的内容为案例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第五章根据微课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实验,并通过前测和后测、观察法以及调查问卷分析和评价微课应用效果;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陈述本研究的成果和相关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行展望。本研究的成果总结如下:应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现状和背景、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到了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三个分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微型学习理论,程序教学理论;通过问卷和访谈,对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微课资源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了微课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设计;通过对照实验的微课实践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方式,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论述,提供了新的微课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案例参考;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过程性分析和形成性数据以及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找到微课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并在实践最后进行了反思。
荣鬘羽[10](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职前教师作为未来教育行业的主力军,其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刻不容缓了。职前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如何,是本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对信息素养的相关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与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所研究的对象界定了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信息素养分为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评价与信息的创建三个一级指标与十个二级指标,并将其作为问卷调查编制的主要依据。其次,利用调查研究法,编写调查问卷并对职前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职前数学教师从整体上看信息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信息评价在三个一级指标中水平较高,信息创建和信息获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并从学校、家庭、性别等几个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然后,利用课堂观察法进一步了解数学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信息需求,并且能够选择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课题,但在课件的制作和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只有少数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同时对知识的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对职前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二、加强《PowerPoint》课程教育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PowerPoint》课程教育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音乐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高中音乐微课程的研究背景 |
第一节 高中音乐课程的发展历史 |
第二节 微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微课程应用现状 |
二、国内微课程应用现状 |
三、现状综述 |
(一) 微课程价值研究 |
(二) 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三) 微课程的设计 |
第三节 微课程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
一、微课程的概念特点 |
二、微课程的分类 |
(一)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分类 |
(二) 按照微课程制作技术分类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一) 微课程概念定义 |
(二) 高中音乐学科现状的分析与调查 |
(三)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的设计 |
(四)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的实践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查阅法 |
(二) 访谈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实验研究法 |
第二章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前期分析——以扬州树人中学高一年级为例 |
第一节 扬州树人中学高一年级音乐微课程实践的相关调查与分析 |
一、学科学情相关统计 |
(一) 高中学生各科学情调查统计 |
(二) 如何处理疑难知识 |
(三) 学生对于开展微课程实践的想法 |
(四) 学生的音乐素养 |
二、高中音乐教师教学调查 |
(一) 改革音乐教学模式,推陈出新 |
(二) 通过“人文音乐”,提高学生兴趣 |
(三) 打破教学资源单一 |
(四) 创造科研环境 |
第二节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
一、满足个体差异性教学 |
二、生动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感受 |
三.丰富微课结构,满足分层教学 |
第三章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微课程教学要素 |
第二节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设计目的 |
一、响应课程标准整改要求 |
二、提倡自主与合作学习 |
三、音乐课堂模式的创新,完善音乐教学资源 |
第三节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教学设计版块 |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总表 |
二、高中《音乐鉴赏》微课教学设计表 |
(一) 微课拍摄脚本设计表 |
(二) 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表 |
第四节 微课程设计制作 |
第五节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设计案例 |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单元设计 |
二、“民族乐器二胡”教案示例 |
三、微课脚本设计及应用 |
四、高中《音乐鉴赏》实践单元设计 |
五、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版块 |
第四章 高中《音乐鉴赏》微课程设计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微课程效果建议 |
一、教学设计建议 |
(一) 紧密围绕音乐课程标准 |
(二) 微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有趣 |
(三) 互动型教学模式 |
(四) 微课程框架设计的细节完善 |
(五) 完善微课程练习与评价功能 |
二、教师工作建议 |
第二节 微课程效果及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一) 方便目标完善 |
(二) 活跃课堂氛围 |
(三) 提高学习成绩 |
三、不足分析 |
(一) 教师任务重 |
(二) 专业水平较弱 |
(三) 过度使用多媒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调查表(学生)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历史动态地图相关概念界定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地图 |
(二)历史地图 |
(三)历史动态地图 |
二、历史动态地图的分类 |
(一)根据历史动态地图制作软件划分 |
(二)根据历史动态地图内容划分 |
(三)根据历史动态地图表现形式划分 |
(四)根据历史动态地图组合形式划分 |
三、历史动态地图的特点 |
(一)动态性 |
(二)综合性 |
(三)直观性 |
(四)宏观性 |
(五)对比性 |
第三章 高中历史动态地图应用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对历史动态地图的兴趣程度以及原因分析 |
(二)学生对于历史动态地图的掌握情况分析 |
(三)历史动态地图在课堂中应用情况分析 |
(四)学生认为历史动态地图的重要程度分析 |
(五)学生对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教学的建议分析 |
三、关于高中历史动态地图实践应用的教师访谈 |
(一)教师访谈记录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四、调查结论 |
(一)学生对历史动态地图有浓厚兴趣 |
(二)学生对于历史动态地图分析能力仍需加强 |
(三)教师在课堂上历史动态地图使用频率低且制作能力不高 |
(四)教师对于历史动态地图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足 |
第四章 高中历史应用动态地图的必要性和应用原则 |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动态地图的必要性 |
(一)落实课程改革,培养核心素养 |
(二)讲解动态地图,提高学习能力 |
(三)整合历史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
二、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动态地图的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直观性原则 |
(三)适合性原则 |
(四)准确性原则 |
(五)突出重点原则 |
第五章 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汲取专业知识,提升绘制能力 |
(一)PPT历史动态地图的制作 |
(二)FLASH历史动态地图的制作 |
(三)AE历史动态地图的制作 |
二、依据教材内容,精心研读设计 |
(一)认真研读地图,挖掘隐含信息 |
(二)立足教材内容,补充相关知识 |
(三)结合动态地图,落实核心素养 |
三、利用动态地图,吸引学生兴趣 |
(一)动态地图导入,引入学习主题 |
(二)联系时政热点,丰富地图内容 |
(三)根据动态地图,开展情境教学 |
四、运用历史知识,解读动态地图 |
(一)细致研读地图,搜寻有效信息 |
(二)把握地图主题,开展深入分析 |
五、设置问题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
(一)利用动态地图,精心设计问题 |
(二)强化师生互动,解读动态地图 |
(三)开展小组探究,讨论问题本源 |
六、巧用动态地图,解决历史习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假设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活动理论 |
2.2 情境认知理论 |
2.3 发现式学习理论 |
2.4 ADDIE教学设计模式 |
第三章 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适用性分析 |
3.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
3.2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现状 |
3.3 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现状 |
3.4 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优势 |
第四章 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
4.1 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思路 |
4.2 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模式 |
4.3 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过程 |
4.4 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实验实施 |
第五章 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实验效果 |
5.1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
5.2 实验后测问卷分析 |
5.3 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学习目标达成各维度相关关系 |
5.4 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学习目标各维度线性回归关系 |
5.5 实验效果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关于小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关于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D Word测试题(前测) |
附录E PowerPoint测试题(后测) |
(4)翻转课堂模式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
1.1.2 “互联网+”业态推动教育信息化 |
1.1.3 中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翻转课堂概述 |
2.1 翻转课堂的概念 |
2.2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混合学习理论 |
2.2.3 掌握学习理论 |
2.3 翻转课堂经典教学模式梳理分析 |
2.3.1 Robert Talbern模型 |
2.3.2 张金磊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2.3.3 钟晓流等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2.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型构想 |
2.4.1 中职计算机课程学习分析 |
2.4.2 本课题研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第3章 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背景 |
3.1 中职院校学生情况分析 |
3.2 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3 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
3.3.1 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
3.3.2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3.3.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
3.3.4 过程性评价具备目标导向功能 |
3.4 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4.1 中职院校具备翻转课堂的硬件条件 |
3.4.2 中职院校学生适合作为翻转课堂的主体 |
3.4.3 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适宜使用翻转课堂 |
3.4.4 中职院校老师具备课改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
第4章 翻转课堂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操类内容教学设计 |
4.1 教学设计原则 |
4.1.1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
4.1.2 能力培养为本位 |
4.1.3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
4.2 教学目标设计 |
4.3 教学方法设计 |
4.4 教学资源设计 |
4.5 教学活动设计 |
4.5.1 课前知识传递 |
4.5.2 课堂知识内化 |
4.6 教学反思设计 |
第5章 翻转课堂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与评价 |
5.1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概述 |
5.2 教学实践案例一:《Word表格排版工具使用》 |
5.3 教学实践案例二:《美图秀秀人像处理应用》 |
5.4 教学实践案例三:《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 |
5.5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5.5.1 翻转课堂课前学习效果分析 |
5.5.2 翻转课堂课中学习效果分析 |
5.5.3 翻转课堂课后学习效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Word表格排版工具使用》学习任务单 |
附录2:《美图秀秀人像处理应用》学习任务单 |
附录3:《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学习任务单 |
附录4:中职计算机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査表 |
致谢 |
(5)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的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
1.1.2 智慧课堂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新思路 |
1.1.3 实验教学模式变革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必然诉求 |
1.2 研究进展 |
1.2.1 智慧课堂的研究进展 |
1.2.2 实验教学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3.1 建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设计模型 |
1.3.2 开发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设计研究法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智慧课堂 |
2.1.2 教学设计 |
2.1.3 生物学实验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首要教学理论 |
2.2.2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
2.2.3 深度学习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3 智慧课堂的内涵 |
3.1 智慧课堂特征 |
3.1.1 智能化环境 |
3.1.2 数字化资源 |
3.1.3 精准化教学 |
3.1.4 个性化学习 |
3.1.5 泛在化空间 |
3.1.6 生态化课堂 |
3.1.7 发展性目标 |
3.2 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 |
3.2.1 学生学习个性化原则 |
3.2.2 活动设计一体化原则 |
3.2.3 评价反馈即时化原则 |
3.3 智慧课堂教学结构框架 |
3.3.1 课前阶段 |
3.3.2 课中阶段 |
3.3.3 课后阶段 |
3.4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评价 |
3.4.1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流程评价 |
3.4.2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 |
4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概述 |
4.1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
4.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分析 |
4.3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
4.3.1 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 |
4.3.2 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
5 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设计 |
5.1 分析阶段 |
5.1.1 学习者分析 |
5.1.2 学习环境分析 |
5.2 设计阶段 |
5.2.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 |
5.2.2 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
5.2.3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5.2.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5.3 开发阶段 |
5.3.1 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开发 |
5.3.2 微课及微视频的开发 |
5.3.3 其他教学辅助资源的开发 |
5.4 实施阶段 |
5.5 评价阶段 |
6 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设计案例 |
6.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学设计案例 |
6.1.1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
6.1.2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 |
6.1.3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6.1.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6.1.5 教学案例反思 |
6.2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案例 |
6.2.1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
6.2.2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 |
6.2.3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6.2.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6.3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教学设计案例 |
6.3.1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
6.3.2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 |
6.3.3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
6.3.4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设计 |
6.4 案例使用说明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UMU的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二)生物学教学资源的需求 |
(三)学生移动学习的需要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微课 |
(二)互动微课 |
(三)UMU互动学习平台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
(四)ADDIE模型 |
第三章 UMU互动学习平台简介 |
一、电脑端平台简介 |
(一)登录 |
(二)UMU互动学习平台的界面简介 |
二、移动端平台简介 |
(一)UMU互动APP下载安装 |
(二)手机APP的界面简介 |
三、UMU平台在生物微课设计中的优势 |
第四章 基于UMU的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
一、基于UMU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原则 |
(一)科学性原则 |
(二)实用性原则 |
(三)交互性原则 |
(四)艺术性原则 |
(五)规范性原则 |
二、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微课设计一般流程 |
(一)选题 |
(二)前端分析 |
(三)教学设计 |
(四)脚本设计 |
(五)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
(六)微课制作 |
三、基于UMU平台互动微课制作的建议 |
第五章 基于UMU平台的微课应用与评价 |
一、微课的应用 |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客观题 |
(二)主观题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四、学生测验成绩分析 |
五、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一)理论成果 |
(二)实践成果 |
二、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致谢 |
(7)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麻栗坡县第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二、微课概述 |
三、微课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四、定量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第二章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设计 |
第一节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设计思路 |
第二节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设计模式 |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第三节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设计案例 |
一、教学案例一:《图文并茂的幻灯片》 |
二、教学案例二:《别出心裁的封面版式》 |
三、教学案例三:《用Power Point制作电子贺卡》 |
第三章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施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第二节 微课的具体应用 |
一、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 |
二、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案例 |
第四章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学习成绩分析 |
一、总成绩的分析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试均值差值的数据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论与建议 |
一、实验结论 |
二、对策与建议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DBL视角下促进中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DBL研究现状 |
2.1.1 国外DBL研究现状 |
2.1.2 国内DBL研究现状 |
2.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2.3 研究现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基于设计的学习理论概述 |
3.1.1 基于设计的学习含义 |
3.1.2 基于设计的学习特征 |
3.2 深度学习的理论概述 |
3.2.1 深度学习的含义 |
3.2.2 深度学习的素养深度 |
3.2.3 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的关系 |
3.3 DBL促进深度学习的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理论 |
3.3.1 科学哲学相关理论 |
3.3.2 心理学相关理论 |
3.4 DBL与深度学习关系探究 |
3.4.1 DBL与学习者的认知层面 |
3.4.2 DBL与学习者的实践层面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设计的学习教学模式分析与构建 |
4.1 DBL模式案例分析 |
4.1.1 国外案例分析 |
4.1.2 国内案例分析 |
4.2 基于设计的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
4.2.1 DBL教学模式特征总结 |
4.2.2 DBL教学模式的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设计的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
5.1 前期准备 |
5.1.1 学习者分析 |
5.1.2 课程选择 |
5.1.3 人员组织 |
5.1.4 数据收集 |
5.2 DBL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 |
5.2.1 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设计 |
5.2.2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
5.3 教学效果的分析评价 |
5.3.1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3.2 学生成绩分析 |
5.3.3 学生PPT设计与制作能力评估 |
5.3.4 DBL教学模式课堂实施的访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 |
6.3 本研究的不足 |
6.4 本章小结 |
附录1 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组记录表 |
附录3 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 |
附录4 《PPT设计与制作》课程作品要求 |
附录5 《信息技术单元测试卷》及学生成绩 |
参考文献 |
(9)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
2.1.1 微课的概念 |
2.1.2 微课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微型学习理论 |
2.2.3 程序教学理论 |
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 应用问卷法与访谈法进行现状调查 |
3.1.1 学生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设计及结果分析 |
3.2 现状总结以及需解决的问题 |
3.2.1 对微课的了解不够深入 |
3.2.2 微课的使用普及性不高 |
3.2.3 微课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
3.2.4 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存在不足 |
4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设计 |
4.1 微课的设计原则 |
4.1.1 微原则 |
4.1.2 贴近性原则 |
4.1.3 自主性原则 |
4.1.4 多媒体互动原则 |
4.2 微课资源的教学设计 |
4.2.1 教学目标分析 |
4.2.2 教学内容分析 |
4.2.3 学习者分析 |
4.2.4 教学内容设计 |
4.2.5 教学策略设计 |
4.2.6 教学评价设计 |
4.2.7 微课资源应用模式 |
4.3 微课设计案例 |
5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研究方案 |
5.2.1 实验变量 |
5.2.2 实验对象 |
5.2.3 实验时间 |
5.2.4 实验过程 |
5.3 实验效果分析 |
5.3.1 过程性数据分析 |
5.3.2 形成性数据分析 |
5.3.3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5.4 实验反思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应用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微课教学评价反馈问卷 |
附录4: 前置测试卷 |
附录5: 后置测试卷 |
致谢 |
(10)职前数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已有研究综述 |
0.2.1 关于信息素养现状的研究 |
0.2.2 关于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
0.2.3 关于信息素养价值的研究 |
0.3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
0.4 研究的意义 |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
1.1 信息素养的界定 |
1.2 信息素养的结构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文献研究法 |
2.2 调查研究法 |
2.2.1 调查目的 |
2.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2.2.3 调查对象的选取 |
2.2.4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3 课堂观察法 |
3 调查问卷的综合评判及得分评定 |
3.1 问卷的项目分析 |
3.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3 调查结果的得分评定 |
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统计结果与分析 |
4.1.1 总体结果与分析 |
4.1.2 信息的获取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3 信息的评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4 信息的创建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 差异性分析 |
4.2.1 性别差异分析 |
4.2.2 学校差异分析 |
4.2.3 学历差异分析 |
4.3 相关性分析 |
4.3.1 与计算机课程的相关性 |
4.3.2 与父母学历的相关性 |
4.4 初步结论 |
5 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5.1 总体情况分析 |
5.2 课堂案例分析 |
5.3 初步结论 |
6 研究的建议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加强《PowerPoint》课程教育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音乐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应用实践[D]. 何悠. 扬州大学, 2021(09)
- [2]历史动态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信息技术课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 马森. 延边大学, 2020(05)
- [4]翻转课堂模式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研究[D]. 徐洁. 扬州大学, 2020(05)
- [5]基于智慧课堂的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D]. 郭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UMU的高中生物学互动微课设计研究[D]. 杨雪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麻栗坡县第二小学为例[D]. 侯锐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8]DBL视角下促进中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D]. 吴美霖. 云南大学, 2019(03)
- [9]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D]. 朱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职前数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 荣鬘羽.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