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_科学论文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_科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1)11-0008-05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轨迹,展望未来的发展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具备实现科学化的基础条件和本质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在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坚持学科建设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认识、把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在根本上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这就是所谓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水平,具体到高校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就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意识形态性,这里的意识形态性也称“阶级性、党性、政治性、革命性,意指学科理论代表、反映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愿望、追求,并且直接为其服务。”[1]46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主要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设立依据、价值功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都是以服从和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始终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是在理性分析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境遇基础上做出的自觉选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指导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碰撞,社会深层次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以及社会现实环境的日益开放与党和国家舆论宣传引导的对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以及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本质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充分增强和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目标,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规律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所形成的理论范畴、研究对象、话语体系等不是对表面现象的感性概括,而是经过严格提炼并能够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并且这种理论概括是运用本学科独特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来表达,达到了精确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水平,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必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要努力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发展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应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客观实际,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目标导向,以推动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以逐步满足和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为切入点,进而带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规律。与此同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都被纳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系之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合规律性是坚持诸多规律的内在统一。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本身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学科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密切联系的,我们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密切联系,始终与共产主义事业密切联系,始终与共产党的事业密切联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不应是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而进行独立的专业体系建设;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并列起来。”[2]359我们这里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指导。我们到什么时候也不应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之源和思想之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及其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教育内容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掌握群众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标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这是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都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也是根据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取得的一条推进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解决社会大众的思想现实问题为宗旨。当今中国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其发展进程无疑会遇到各种矛盾甚至冲突”,[5]严峻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推进,理论指导与现实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旗帜鲜明的方向引领,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次调整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都是源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使命在于维护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立身之本和创新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理论基础和本质要求,只有在不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统一过程中,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标准:坚持学科建设的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应该达到学科建设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任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科发展总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这一趋势在现代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横向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不例外。”[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关于人的科学本身的高度复杂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文化素质与思想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也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所提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科学解答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有的理论素质必须具有宽域性”,[7]193这种宽域性的培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面对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运用如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确立鲜明的学科依托意识,即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不开对相关学科研究内容、思维方法的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长和发展是奠定在相关学科的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的基础之上的,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吸纳诸多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相关自然学科的理论精华。其次是在解决和应对社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以与其他相关学科实现研究力量和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具备宽广的眼界和必要的学科自信心,积极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共同参与到对这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回应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走综合化的道路没有也不可能消解和抹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与独立性是辩证统一的,而且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综合性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和突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不能脱离对马克思主义其他二级学科的依托、对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依托,但依托其他学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本学科认识世界、传承真理、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8]思想政治教育众多分支学科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合性与独立性统一的最好诠释,既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体,又广泛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并结合社会现实需求进而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都是在相应学科发展日渐成熟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需求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出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合性的集中表现,更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体系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放发展与独立自主双向互动的过程,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为根本目标,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采众长为主要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科学化的基本思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有效实现,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否坚持目标与方法的内在统一。

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条件:坚持学科建设的继承性与现代化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需要相应的支持和铺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发展意味着事物呈上升、前进的运动趋势。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必然是从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完全脱离旧事物痕迹的新事物,新事物必然要对旧事物的某些合理成分进行吸收和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学科队伍逐渐壮大、学科地位日渐提高,相比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历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以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尽管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继承性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没有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没有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党和国家一贯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不可能取得目前的成绩。简言之,继承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是一以贯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论是建构知识体系、转变思维观念,还是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的继承和借鉴。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管理等各个方面不断增添现代性因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从低层次现代化向高层次现代化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化包含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应该是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换句话说,离开科学化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1]385现代社会背景下,经济的市场化、生产的高度社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法治化、文化领域的多元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步从满足生存需要向高级需要的过渡等,都要求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新的行为方式、塑造新的人格素质、发展多方面才能。与此同时,这一客观存在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及其人的现代化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则肩负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培育人才,特别是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应对信息网络化的进程中,更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也是本学科自身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代化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趋完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继承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的,科学地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借鉴。

五、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途径:坚持学科建设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9]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都必须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9]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立足于解决当前社会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方面体现强烈的时代感和显著的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教育内容方法创新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的着力点都应该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为导向,紧扣社会现实生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以传导社会主义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宗旨,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说教、自言自语的局面,在直面社会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另一个途径就是不断进行学科的理论创新。这里所指的理论创新就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和科学抽象,根本上还是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标志之一就是理论创新的程度,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方向和目标,实质上就是呼吁和召唤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要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坚决反对完全脱离群众生活实践而沉迷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雕琢和建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只能沦落为虚无缥缈的经院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已经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支持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概念、范畴、体系的建构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而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粗放型、自发型以及经验型的发展模式,基于学科建设的角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充分发挥。但是如果一味地沉迷于从理论思维层面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概念、理论框架、思维范式的精细化研究而忽略或忘却思想政治教育需扎根实践服务实践的本质属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发展最终也必将走向枯萎和凋谢。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的实现途径只能是理论指导实践发展与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结合,从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标签:;  ;  ;  ;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