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制造业的优势是什么?_比较优势论文

东北制造业的优势在哪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党中央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从而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前,东北工业约占全国工业比重的1/6,成为全国工业化水平最高、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区域。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东北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由于改革开放严重滞后,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而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地区经济增长不景气,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份额急剧减少。1980年,东北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8.7%,1985年为17.8%,1997年下降到9.1%,2001年又下降到8.0%。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也猛跌9.7个百分点。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东北出现的这种区域性发展困境被称为“东北现象”。

当前,“东北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有些观点认为“东北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实现振兴东北,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环境作为基础。我们认为,所谓的制度环境并非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而是当事人主体之间长期相互博弈形成的均衡状态,所以制度环境从发展到确立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我们具体应该从哪里着手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中间就有一个产业选择问题。对此,有些观点认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该根据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我们基本赞同这种观点,但我们认为在讨论比较优势(注:比较优势不同于绝对优势,是根据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理而引申的。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成本劣热,也能通过互利贸易而获益。低效率国家或地区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效率低得相对较少的商品,高效率的国家或地区则专业化生产其效率相对高得多的商品,从而促进两个经济体的共同增长。)的同时也要结合绝对优势的客观情况;否则,就会带来盲目的“自豪感”和底气不足的“自信”,甚至带来认识上和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导致盲目投资。

表1 制造业29个行业的产值份额居前四位的区域 单位:%

食品加工业

  华东47.30

中南26.87

华东8.86

东北8.57

食品制造业

  华东40.34

中南27.16

华东16.07

东北9.65

饮料制造业

  华东41.07

中南21.02

西南15.48

华北11.88

烟草加工业

  西南34.00

华东28.40

中南27.92

西北3.6

橡胶制品业

  华东60.51

中南16.79

华北9.80

东北6.26

塑料制品业

  华东51.64

中南32.45

华北6.93

东北4.68

非金属矿物

  华东40.80

制品业  中南30.27

华北11.28

东北7.82

黑色金属冶炼

华东31.36

及压延加工业

华北23.19

东北16.94

中南15.62

石油加工 华东28.57

及炼焦业 东北24.75

中南19.52

华北15.57

化学纤维制造业  华东70.39

中南16.14

东北5.18

西南4.4

纺织业  华东68.45

中南17.78

华北7.30

东北2.47

服装及其他纤

华东62.62

维制品制造业

中南27.01

华北6.38

东北2.69

皮革、毛皮、

华东58.80

羽绒及其制品业  中南29.63

华北7.43

东北1.78

木材加工及竹、  华东51.40

藤、棕、草制品业 中南27.50

东北11.75

华北5.49

有色金属冶炼

华东39.69

及压延加工业

中南24.34

华北10.2

西南10.01

金属制品业

  华东49.49

中南29.37

华北11.95

东北5.04

普通机械 华东62.63

制造业  中南13.13

东北9.41

华北8.85

专用设备 华东57.58

制造业  中南17.87

华北10.92

东北6.94

化学原料及

  华东49.37

化学制品制造业  中南21.45

华北12.10

东北8.18

其他制造业

  华东57.66

中南30.12

华北8.12

东北1.89

家具制造业

  华东41.29

中南36.80

华北10.57

东北6.65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华东49.69

中南29.66

华北8.99

东北5.08

印刷业、记录

华东42.19

媒介的复制

  中南30.67

华北12.39

西南7.98

文教体育 华东56.95

用品制造业

  中南35.74

华北5.48

东北1.20

交通运输 华东42.58

设备制造业

  中南20.93

东北17.66

西南8.87

电气机械及

  华东56.74

器材制造业

  中南28.60

华北6.43

东北3.80

电子及通信

  中南37.78

设备制造业

  华东34.64

华北20.54

东北3.22

仪器仪表及文化、 华东45.90

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中南36.28

华北8.89

西南3.64

医药制造业

  华东37.11

中南20.81

华北17.45

东北10.69

表2 东北排名前三的六大产业近十年的发展情况

基于此,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和1992~200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通过统计数据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客观地认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以说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任务的艰巨性。力求为东三省选择优势产业提供一个科学的决策基础。

二、东北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我们对全国6大行政区划2001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汇总计算,把各产业中名列全国前四的地区及对应的产值份额列于表2,以期对我国制造业的六大地区分布及地区分工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从表1可知:在29个制造业行业中,东北地区仅有1个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位居第二名,和排名第三、第四的中南、华北相差不大,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有5个行业位居第三名,但这5个产业在全国占有的份额却相当有限。只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分别相当于排名第一的华东的54%和41%其余的则相差很明显。

从历史资料看,东三省排名前三位的六大产业(一个第二和五个第三)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见表2)。

这与全国总体平稳增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地对比。

三、东北大类产业的比较优势

我们把在一个地区有现实与潜在竞争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称为“比较优势行业”。(注:见笔者负责的国家统计局课题报告:《我国制造业布局与西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研究》。)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详见附录)。

我们以制造业中29个大类行业为对象,把各地区同类行业的比较优势指数由大到小排序,得到全国排名。如果i地区j产业比较优势指数在全国位于前6名,(注:由于制造业的大类产业只有29个,全国共有31省市,经权衡比较后我们认为取前6名较合适。)我们就称j产业为i地区的比较优势行业。表3列出了东三省制造业的大类比较优势行业:

表3东三省制造业的大类比较优势产业(按比较优势指数排名

辽宁 吉林黑龙 江

大类比较优全国大类比较优

全国

大类比较优

全国

势行业排名

势行业

排名

势行业

排名

石油加工及

交通运输设

化学纤维制

炼焦业

1   备制造业 2

造业 1

黑色金属冶化学原料及

炼及压延加 5 化学制品制 6 食品制造业 6

工业 造业

木材加工及

竹、藤、棕、草 5

食品加工业 6

普通机械制

造业6

根据表3,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相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情况来说,重化工业的确是东北制造业的优势所在。在制造业的29个大类行业中,东北三省共有9个大类比较优势行业,其中有6个在重化工业。辽宁省的比较优势行业有5个,其中有3个属重化工业,吉林省有2个大类比较优势行业,均属于重化工业;黑龙江省有2个大类比较优势行业,有1个属于重化工业。

东北在重化工业优势地位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三省是实施这个战略的主要基地。建国初期,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国家依靠行政动员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北与上海、华南、华中等地同属重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带,国家依靠行政动员,倾全国之力对这些地区进行了重点投资。由于东北的资源优势,我国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了30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创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东北工业基地。仅“一五”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均为重工业,其中1/3的项目是在东北建设。

2.就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的实力对比来说,辽宁是东北制造业的龙头。东北9个大类比较优势产业中,其中辽宁省有5个,吉林省有2个,黑龙江省有2个。辽宁省比较优势产业的个数比其他两省的总和还多,无论是产值、就业人数还是企业数,辽宁省的制造业规模都远大于其他两省的总和。

辽宁省制造业优势地位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南面临海,有绵长的海岸线,地理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二是毗邻京津地区,是中国三大经济区之一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成员,能够接受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直辖市的经济辐射;三是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国家实行了投资倾斜政策,历年投资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落户辽宁省,为其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正因为辽宁省在东北的地位最重要,问题也最突出,所以解决辽宁的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四、东北小类产业的比较优势

考虑到每个大类行业都包括多个小类行业,大类比较优势行业过于笼统。为了具体反映东北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还计算了小类比较优势指数(注:由于制造业共有多达171个小类产业,如果所取名次过于靠前,则许多欠发达省份入围产业太少;所取名次过于靠后,则各省份入选产业过多,意义不大。经权衡比较后我们认为取前5名较合适。)如表4所示。

对比表3与表4,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171个小类行业中,辽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共有28个,吉林有9个,黑龙江有15个。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之和还没有辽宁多。故从小类行业看,也佐证了辽宁在东北制造业中的龙头地位。

2.小类比较优势行业告诉了我们关于各省比较优势的具体信息。比如,从表3知,吉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全国排名第二,是吉林最具比较优势的大类行业,而从表4知,是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撑起了吉林的这一大类行业,它们均居全国第一。

3.从小类行业来看,重化工业仍然是东北三省的比较优势所在。辽宁的28个小类比较优势行业中,有4个属轻工业(包括木制品业,植物油加工业,锯材、木片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3个属高新技术行业(包括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雷达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其余21个属重化工业,占总数的75%。吉林的9个小类比较优势行业中,有3个属轻工业(包括其他食品制造业,锯材、木片加工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其余6个属重化工业,占总数的67%。黑龙江的15个小类比较优势行业中,有6个属轻工业(包括乳制品制造业,其他食品制造业,麻纺织业,木制家具制造业,木制品业,其他家具制造业),其余9个属重化工业,占总数的60%。

4.大类比较优势行业相同的省份,往往在小类产业方面各有所长。比如,“食品制造业”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共有的大类比较优势行业,其中,吉林省的“其他食品制造业”排名全国第1,黑龙江省的“乳制品制造业”排名全国第2,“其他食品制造业”排名全国第4。吉林省的“其他食品制造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10.26%;黑龙江省“乳制品制造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14.25%。

5.大类行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可能会在某个小类行业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吉林省在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大类行业中,并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其在锯材、木片加工业小类行业中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全国比较优势排名第三)。而黑龙江在纺织业中也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小类麻纺织业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全国比较优势排名第一)。

6.东三省的大类比较优势行业和小类比较优势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交叉,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性。比如,辽宁的大类比较优势行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全国排名第一),但在该大类中仅有人造原油生产业(排名第二)和原油加工业(排名第一)具有优势,而黑龙江虽然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该大类下的石油制品业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国排名第二)。吉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大类比较优势产业中排名第二,具有优势,而在小类比较优势行业中,除了本省的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汽车制造业(排名第一)外,辽宁的电机制造业(排名第一)也具有优势。

7.东三省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紧密。譬如,如果吉林将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主导产业的关联行业在东三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如辽宁的炼钢业(排名第三)、吉林的炼钢业(排名第一)、辽宁的普通机械修理业(排名名第一)。这种产业关联的优势地位对于发展主导产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集中优势,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该地区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一组关联产业群的发展。

表4

东三省制造业的小类比较优势行业(按比较优势指数排名)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小类比较优势行业 全国排名

小类比较优势行业 全国排名

小类比较优势行业 全国排名

原油加工业1

其他食品制造业

1麻纺织业

 

1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1

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1

普通机械修理业1

石墨及碳素制品业 1医疗器械制造业1

电机制造业1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1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2

电气机械修理业1

汽车制造业1乳制品制造业 2

炼铁业1

锯材、木片加工业 3石油制品业2

耐火材料制品业1

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 4木制家具制造业3

建筑用金属制造业 2

纤维素纤维制造业 5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3

木制品业 2

炼钢业5其他食品制造业4

人造原油生产业2 其他烟草加工业4

合成材料制造业2 人造原油生产业4

冶金、矿山、机电工业 2 合成纤维制造业4

专用设备制造业

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2 烟叶复烤业

5

建筑用金属制品业 2 木制品业 5

炼钢业3 其他家具制造业

5

重有色金属冶炼业 3

医疗器械制造业3

植物油加工业 3

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4

锯材、木片加工业 4

专用机械设备修理业4

轴承、阀门制造业 4

其他通用零部件制造业 5

雷达制造业5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5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业5

其他类未包括的非金属矿物 5

水产品加工业 5

五、基本结论

我国在建国初期确立的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基础的“赶超”战略成就了东北昨日的辉煌,同时也为今日的“东北现象”埋下了伏笔。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要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东北问题,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客观的认识到东北问题的现状,认识到振兴东北任务的艰巨程度;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优势产业,通过发展东北三省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利用东三省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性,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实体。

振兴东北的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东北制造业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在我们的分析当中,从横向比较来看,在29个制造行业中,东北地区在六大行政区中仅有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位居第二名,且和另外排名第三、第四的中南和华北相差并不大,不具有特别的优势。虽然有5个产业位居第三名,但这5个产业在全国占有的份额却相当有限,这些第三名的排名并不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纵向分析即东北自身近十年的发展来看,即使是这些排名前二、前三的六大产业,其竞争力也是在逐步下降的。从普通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三个产业看,东三省总产值占全国的份额一直在不断下降的,而全国同期总产值却是平稳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而且,即便是呈现出占有率不断增长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增长的幅度也比全国同期产业总值增长的幅度要低得多。

最近一些人积极发言认为东北在装备制造业上有优势,甚至提出“东北将成为共和国的装备部”之类的口号。口号虽然十分响亮,但有几分底气呢?使人想到大跃进的口号。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含量很高附加值很高的。在三十年前,东北制造业的设备和技术是有优势的。但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吸引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方面远远强于其它地区,而引进外资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大量设备的进口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二十多年来的FDI和进口贸易使我国制造业装备已经更新换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备和技术早已是昨日黄花。现在的东北装备制造业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有很大差距,在东北向“共和国装备部”进军之时,珠三角和长三角也不会等闲视之。以长三角为例,去年开始实施的上海的173工程,江苏的沿江大开发战略,浙江的沿海大开发战略,都是抢占制造业高地的重大举措。所以,东北欲成为共和国装备部还需假以时日。事实上,东北目前毫无这方面的优势。

当然,没有优势并不等于没有比较优势。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定理表明:两国和两种产品贸易,虽然葡萄牙在酒和呢绒两种产品生产上均处于劣势,但相对而言,葡萄牙在酒生产上的劣势少一点,也就是说在酒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以这种比较优势观点看问题,即便是全面处于劣势的国家或地区,也总可以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总可以获得贸易利得。因此,虽然东北没有绝对优势,但一定有自身的比较优势。那么东北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本文基于全国数据资料,运用比较优势指标体系,分析了东三省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所在。

从大类产业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制造业的两个特点。一是相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情况来说,重化工业的确是东北制造业的优势所在。二是就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的实力对比来说,辽宁是东北制造业的龙头;而且无论是产值、从业人数还是企业数,辽宁省的制造业规模都远大于其他两省的总和。进一步分析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认识到两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已逐渐被以要素尤其是人才和技术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所代替。国家当初为东北三省选择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未必符合当时东北的资源禀赋优势,但经过初次工业化的积累和近50年的发展,东北的重化工业的确是它现在的比较优势所在。第二,基于辽宁在东北的特殊地位,解决辽宁的问题的确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结合大类产业的分析,从小类产业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存在如下六个特点。一是大类比较优势产业相同的省份,往往在小类产业方面各有所长。二是从小类产业来看,重化工业仍然是东北三省的比较优势所在。三是大类产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能会在某个小类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四是东北三省之间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性,利用优势互补,可以增强自身产业的竞争力。五是利用关联产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带动一组关联产业群的发展,从而形成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发展路径。

标签:;  ;  ;  ;  ;  ;  

东北制造业的优势是什么?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