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碎数学的壁垒论文_曾东明

踢碎数学的壁垒论文_曾东明

——分组讨论在数学中的应用

◆ 曾东明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汶龙中学 341700

多年的教学工作,许多教师无形中在数学与别的学科间、数学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竖起壁垒,徒增烦恼!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主张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交流,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鼓励,在积极的合作氛围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那么怎样进行分组教学呢?

一、组建良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良好的学习小组。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如何组建良好的学习小组呢?我认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可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每个组讨论的问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每个人都有任务,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匣子。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是社会千万个人中的一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合作者。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现在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性格是普遍性的,不会倾听别人,更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一人发言后让另外一人重复;给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种思路可行吗,为什么”、“你理解××同学的思路吗”,来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不断强化倾听意识提供良好环境。

3.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

学生要学有所获,老师想深入了解不同等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问题解决是核心环节。在作业的设计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学生选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要先完成基础作业。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铜牌”层学生要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利用上小课时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其余两个层次学生的作业批改后采用组内交流订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和其他组讨论解决。如:有一块三角形铁片ABC,BC=10CM,高AD=5CM,要把这块铁片加工成一块矩形铁片,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另外两个顶点在AB、AC上。(1)若这块矩形是正方形,求加工成正方形铁片的面积;(2)若这个矩形的两条边之比是1∶2,求加工成矩形铁片的面积。这个问题一个学生虽然可以准备,但是不全面,只有学生合作在一起,人人动手,相互协作,共同展示,资源共享,才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认识。这种学习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负有责任,改变了学生合作时无所事事,同时也督促一些不自觉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合作时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不是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需因材施教。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不同的组相同的问题讨论,不同的组不同的问题讨论,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方法比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这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所讲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出发,从中发现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情境贯穿在整个课堂新授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再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2.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了互动的学习氛围。

3.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出现“吞吞吐吐”现象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订正、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让学生汇报。学生怎样做的都有,那如何形成共同的认识?此时学生自觉地说与他人合作,我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接纳、学会欣赏的能力。

四、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评价是分组合作教学的保证,可以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不同分组,不同组的学生不同标准,不同标准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我的做法是:采用个体和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个体的评价是:对“铜牌”层常表扬,不断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哪怕是考试进步一分,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银牌”层的学生采取激励评价,经常性的鼓励加“警告”。很多时候我会私下里对学生说他好的一方面,也告诉他竞争对手这段时间学习很不错,你要加把劲别让他超过你。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很好地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而对“金牌”层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我会经常以前几届优秀的学生为例,给他们讲解别人的做法。小组的评价采用记分制,分四个方面记分:课堂上组员回答问题情况加分;作业批改后分4个档次分别记1—4分;每天组员之间相互讨论,订正作业和辅导“铜牌”层学生情况;每次考试(包括周周练、章节测验、月考等各类考试)成绩。总之,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兴趣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互助,以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在教学中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以及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组合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分组讨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也充分认识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可把控制变量法、对照法应用到分组讨论中去,把重复实验法应用到分组讨论中去,找出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解决了它们,才能踢破数学的壁垒,搭起通向成功的桥梁!

论文作者:曾东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  ;  ;  ;  ;  ;  ;  ;  

踢碎数学的壁垒论文_曾东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