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作用_图书馆论文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作用_图书馆论文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知识管理论文,图书馆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知识管理要义

知识管理是当今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问题而采取的一种迎合性措施(Yogesh Malbotra博士语)。它通过共享和抓住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变为显性知识,筛选、存储、加工、检索、传递和利用显性知识,创造新的知识来增加社会价值[1]。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不是吸收和占有多少知识,而是促进组织机构运用已有知识加以创造和创新,解决经营决策问题。因而其总体目标是使知识运用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效用性。尽管知识管理是一种发端于企业的创新管理思想,但它给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 图书馆知识管理及其技术工具观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之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在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知识生态环境下,应该致力于能将其组织的知识信息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的知识管理策略,才能提高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大力推动图书馆知识产业向前发展,求得图书馆知识生存的广阔天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图书馆不仅应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传递进行机械管理,更应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逻辑性地创造新知识。所以,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是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而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中,信息技术的支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图书馆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建立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知识管理才能顺利推进。

2.1 技术主导范式(IT-centered Paradigm)

自V·布什提出情报检索自动化构想以来,情报学研究的主流向着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范式演变,技术范式对情报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客观地给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技术工具问题以较高的定位。信息技术突破了人类生产、处理、存储信息的能力在数量、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信息内容开发从点(字词)、线(字符串、文本)、面(数据库)、立体(信息流、物流)、三维空间(数据挖掘)到万象空间(虚拟真实)不断向纵深发展[2]。Brent Gallupe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支持各种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的工具技术的结合;Taking Quinn也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把组织的事实知识、技能知识、原理知识与存在于组织数据库和操作技术中的显性知识组织起来的技术[3];乐飞红指出: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助于知识的收集、加工和在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传播的知识管理技术集合,它的核心是网络技术和知识仓库,能够对异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4];袁红清则认为知识管理系统以如何增加信息含金量,加强提供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目标,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体[5]。

2.2 图书馆知识管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撑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方式,它应该完成以下任务:广泛地采取知识信息进行有序化、系统化整合;追踪知识创新过程,建立知识评价机制,不断对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根据知识信息利用者的需要对知识信息进行逻辑编辑,使知识信息能全方位为社会利用;利用最新的信息加工、传递手段使知识信息被人们分享等等[6]。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建立支持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如网络技术、群件技术、超文本技术、元数据技术、存储结构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工作流和共享技术、中间件技术、文档管理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等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优化了知识管理的模式。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也具有人文意义。如:由于信息技术创造了一种新的组织机构和权力形态,瓦解了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了更多成员手中,在知识网络中,个人或组织可以相互联系采取联合行动,没有任何人居于最高或中心地位,那里只有网状分布的节点,从性质上讲,知识的获取是平等的[7]。又如:信息技术可授予各种用户不同的权限,达到既方便用户合理使用,又保护知识产品的正当权益,成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有力方法。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为图书馆带来了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捷径,也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注入了人文关怀。

3 相关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3.1 网络通讯技术

(1)网格(Grid)技术:网格一词源于数学用语“计算网格”(Computational Grid)。它的思想来源于电力网络,目的是将计算机能力和信息资源象电力网一样传送到用户中。网格技术是继Internet Web之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传统Internet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技术则可以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连通,它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虚拟计算机,可实现各种资源真正的全面共享[8]。网格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动态、异构的虚拟组织间实现协同的资源共享及协同地解决某一问题。网格技术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它能依据用户的需求自动找到有关的数据源进行综合分析和知识的发现,十分有利于图书馆知识管理。

(2)内部网络(Intranet)技术:Intranet是由Internet发展而来的组织内部网络,它继承了Internet的标准化技术(如Tcp/Ip、Http协议等),在组织内部集成各类信息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开放、标准的网络平台。它不仅是组织内部信息发布系统,而且是组织内部业务运转系统。它既有严格的网络安全机制,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组织信息系统内部知识资源共享问题。Extranet是Internet的延伸与发展,其最大特色在于强调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已经成为当代知识资源管理技术框架的主流。

(3)群件(Group ware)技术:群件是帮助知识性团队协同工作的软件。一般包括电子邮件、文档管理与工作流应用等几大部分。由于实现了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群件对知识型组织来说就意味着一种高效的协同工作手段和战略级解决方案,从而成为知识管理的基础技术之一[9]。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求利用群件技术在Internet环境下,将电子邮件、会议、文档管理、工作流、调度等方面的功能与WWW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2 信息存储与管理技术

(1)元数据(Metadata)技术: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是有效地组织处理任何数字化文献资源必不可少的工作数据。它用来描述Internet上的数据和资源的属性,促进Internet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发现,帮助信息的识别、定位、发现、描述和选择等,在本质上具有电子目录的功能,可揭示各类型电子文献的内容和其他特征,进而达到网络资源的组织目的。目前较有影响的元数据格式有“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Internet内容挑选平台”(PICS)、“Web收集”(Web collections)等 [10]。

(2)知识仓库(KDB)技术:知识仓库技术是数据库管理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基于数据库管理和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和解决方案,它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知识仓库中的数据应该是良好的、一致的和不变的,其数据量应足够支持数据分析、查询、报表生成和长期积累的历史数据的对比。它可用于知识型组织诊断、计划、设计和分析等方面的决策支持。KDB的组织过程一般可分为:数据抽取、存储管理、数据表现三个方面。

(3)磁盘阵列(RAID)技术:是指将多个磁盘连成一个阵列,并以某种方式写入磁盘,该写入方式可以保证一个或多个磁盘失效时能有效地防止数据丢失。磁盘阵列是最广泛应用的存储系统,它用并行带来了高性能,用冗余带来了高可靠性,解决了如何增加磁盘的存取速度及有效利用磁盘空间问题。

(4)附网存储(NAS)技术:是一种特殊的专用数据存储技术,它利用以太网技术,通过以太网接口将存储设备连接到网络中,充分利用文件共项协议(NFS),可在系统目录和文件级实现共享。

(5)存储区域网(SUN)技术:指独立于服务网络系统之外的高速光纤存储网络,这种网络采用高速光纤通道作为传输体,将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网络化,突破了传统存储技术的局限,将网络管理概念引入到存储管理中,同时提供高效有机的连接。该技术代表了图书馆存储架构的发展方向[11]。

3.3 信息搜索与访问技术

(1)超文本(Hypertext)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窗口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技术,非线性地组织管理多介质电子信息的软件设计技术。超文本对知识的表示采用语义网络方法,用节点表示知识,用网络表示知识关联。它注意到人们思维的瞬间联系并提供这种思维联系的信息,用户可以从任一节点通过链路浏览和查询信息。超文本技术性能上的优点使它具备了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知识组织的能力。

(2)搜索引擎技术:指建立在超文本方式、信息检索和数据库系统之上,对站点资源和其他网络资源进行标引和检索的一种检索系统机制,是网络环境下重要的信息组织工具。从技术角度讲,搜索引擎由搜索器、管理器、检索器和扩展服务器组成,其工作过程可归纳为:信息收集的预处理、信息的存储和索引、建立搜索引擎检索系统、搜索结果的处理与显示。未来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专业化、集成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的趋势。

(3)知识挖掘技术:指从数据集合中自动抽取隐藏在数据中的那些有用信息的过程。知识组织既包括对显性知识的控制,也注重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知识资源组织、共享、创新的前提是知识的可获得性,即知识发现。目前,知识挖掘的主要技术有:联机分析处理(OLAP)即共享多维信息的快速分析。具有快速性、可分析性、多维性等特征,其数据处理方式为关系数据库、多维服务引擎、客户机三种[12]。数据库知识发现(KDD),其研究内容是指能自动地处理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从中搜索、挖掘出有用的知识。知识发现过程是多个步骤相互联结、反复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数据挖掘(DM)技术,指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是知识发现的核心部分。数据挖掘与传统分析工具不同的是,数据挖掘使用的是基于发现的方法,运用模式匹配和其它算法决定数据间的重要联系。常用的挖掘技术有关联分析法、人工神经元网络(ANN)、决策树(DT)、遗传算法(GA)等[13]。

3.4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

(1)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走向实用的一个最新研究领域。它是将某一特定领域内专家的知识以某种形式存储起来,模拟专家解决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智能化系统。它具有联想、判断、比较、推理、分析和学习等知识处理与组织功能,能够接受自然语言或准自然语言,具有平行推理和启发式推理功能,能对数据和字符进行相对深度的语义和语用层次上的处理。专家系统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将带来知识组织方式的巨大变化。

(2)语义网技术:是语义分析的结果,是一种智能网络技术。它能理解人类自然语言并进行推理,不仅可以理解词和概念的含义,而且还能得出其间的逻辑关系。成熟的语义网技术能对自然语言进行较全面的组织,有助于弥补人类思维的局限,改进人们的分析能力。美国互联网之父伯纳斯·李甚至希望到2005年就用“语义互联网”取代目前的万维网[14],可见人们对语义网技术知识组织能力的期望值有多高。

(3)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技术:是一套软件程序,它使用代理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问题的自动解决。换言之,智能代理技术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下,也能根据用户的模糊需求代替用户进行各种复杂工作,如信息查询、筛选、谈判、管理等,并能推测用户意图,自主制定、调整、执行工作计划[15]。显然,智能代理技术已使知识组织管理在逻辑上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另外,在信息创建环节需要扫描技术、信息导入技术、OCR技术等;在信息管理环节需要文本分析技术、多语言技术等;在信息访问环节需要图像视频检索技术等;在信息传播环节需要压缩技术、推送技术等;在信息权限管理环节需要水印技术、电子签名技术等[16]。

4 小结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图书馆知识管理变得有效、快捷和可行。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存在局限性。首先,各种技术本身的发展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还限制在一些规范语词范围内,影响了智能化表达的程度[17];其次,社会对新技术文化的接受能力,技术和经济支持知识基础设施的层次和可靠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18]。尽管如此,信息技术作为仅次于人力资源的第二活跃的因素,应当在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  ;  ;  ;  ;  ;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作用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