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国内学术界就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王则柯在1999年6月4日《南方周末》以《是信息经济学吗?》为题对黄淳和何伟《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一书提出商榷意见。在6月25日同一报刊上,黄淳以《什么是信息经济学》为题回答了前者的商榷。本文不准备直接探讨什么是信息经济学,而是通过对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做概要述评,从中反映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为国内的有关讨论提供研究背景。
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作者赞同世界银行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85a )的看法,可以将信息经济学看成是一种透视法,即观察经济现象和规律的一种方法。信息经济学就是以信息经济学的透视方法形成的理论结果和知识体系。那么,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的透视方法呢?或者说,国外学者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的呢?从作者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五个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
第一个角度是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出发分析经济现象。这一角度的研究绝大多数建立在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的基础上,但也有部分研究成果至今无法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如1961年乔治·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中创立的搜寻理论。但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经过罗斯柴尔德和P·戴蒙德等人的整理和发展, 搜寻理论已经改头换面为一套有关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理论。
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假设为前提进行的各种微观经济学研究成果,形成了当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我们将之称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80年代末,90年代初,微观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不利选择(或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市场信号和搜寻等基本概念,逐步融入国外微观经济学经典教科书的内容中。
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1990 年版)在最后一章安排了上述内容,这部教材是国外较早将微观信息经济学概念及其理论纳入教学内容的权威教材之一。在该书1996年版(第四版)中,作者将最后一章的标题由“信息”改为“非对称信息”,同时,安排独立一章阐述信息技术经济原理(主要分析网络经济的外部性及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David M.Kreps《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 年版)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个人与社会选择、价格机制、非合作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专题,以及厂商与交易。在信息经济学专题中,包括了道德风险与激励、不利选择与市场信号,以及信息披露原则与机制设计三大部分内容。1992年瓦尔特·尼柯尔森在《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运用》(第五版)中,增加了信息经济学一章(第10章),讨论了信息的性质、信息价值、信息与保险、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等内容,并在其他章节中讨论了信息与帕累托效率、 广告与信息等问题。 1993 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1995年平狄克等在他们先后出版的教材中,分别收录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前者收录了次品市场和不利选择、激励机制、搜寻、广告、政府信息政策,及劳动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等内容,后者收录了次货市场、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激励机制及劳动市场的信息问题等内容。
1995 年以来, 微观信息经济学的著作不断增多。 Donald E.Campbell在《激励:激励与信息经济学》(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着重探讨了激励的环境、机制设计与改进等问题, 分别讨论了隐蔽行动、隐蔽特征、名誉、私人商品与公共商品的资源配置,以及激励中的社会成本与效率问题。Ian Molho 在《信息经济学:市场和组织中的撒谎与欺诈》(Blackwell Published Ltd,1997)中,分别讨论了次货市场中的不利选择、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四部分内容。Ines Macho-Stadler和David Perez-Castrillo 在《信息经济学导论:激励与合同》(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中,依次讨论了基本信息模型、道德风险、不利选择、信号理论及应用问题。
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多有重叠,少部分著作干脆起名为《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如John J.Mccall编的《信息与不确定性经济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和Laffont《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1997),后一本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不确定性、风险、信息结构、偶然市场理论、不完全市场中完备预期的均衡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保险市场理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息理论、不利选择与汇率,以及道德风险与汇率理论等。早在1986年,C.Mckenna在《不确定性经济学》(Wheatsheaf Book Ltd.)中,也分别讨论了不利选择、市场信号和搜寻理论。
此外,当代经济博弈论的理论著述,也基本上将不利选择、道德风险、激励机制和市场信号纳入分析框架中。1994年Eric Rasmusen 在《博弈论与信息:博弈论引论》(Basil Blackwell Ltd.)中,按照博弈理论、非对称信息和应用三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博弈论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名誉、道德风险、不利选择和信号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谈判、行动、定价、市场进入和产业组织行为中的应用。在David M.Kreps 《微观经济学教程》( 1990 年版)( Harvester Wheatsheaf)中, 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博弈理论之间得结合相当精彩,国内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等,1997)中的不少精妙之处似乎也受益于这本教材。
第二个角度是从统计决策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实现最优信息经济。已经去世的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雅各布·马尔萨克和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在这个领域建树独特。“信息经济学”这个概念是马尔萨克在1959年最早提出来的,他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中,逐渐建立起最优信息系统的选择的信息系统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阿罗、马歇尔·约维茨,以及日本野口悠纪雄等经济学家的扩展。80年代后,最优信息系统选择理论成为管理会计理论中的前沿领域,1985年英国会计学教授罗伯特·斯卡彭斯在《管理会计发展概况》中对此做了专门评介。目前,美国部分大学管理学院中开设的信息经济学课程,多有介绍马尔萨克的这套理论。在马尔萨克看来,信息经济学由决策科学派生出来,具体研究如何选择最优信息系统或最优信息结构的一门经济学。
1984年,阿罗将其在1949—1981年间发表的18篇论文汇集成册,作为个人选集第4册以《信息经济学》(Basil Blackwell Ltd.)为题出版。显然,这虽然只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一部论文集,而不是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作形式化总结的论著,但是,阿罗这部文集涉及的问题大多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论题,正如他在该书中译本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中的论文是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分别撰写的,它们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揭示了信息经济领域里研究重点的转变”。阿罗这段论述似乎明白地告诉我们,信息经济学象任何学科一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不能因为某个领域不再是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而被误认为不再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了。
第三个角度是从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角度研究信息经济现象。1963年 ,Adrian M.Mc-Donough在《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系统》(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中, 从信息管理角度具体探讨了信息的经济现象,如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管理的经济效益、以及信息系统的经济环境等内容。1988年,Marilyn M.Parker等在《信息经济学:与信息技术相连的商业绩效》(Prentice Hall)中, 系统地论述了信息技术的预期商业收益,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了信息技术价值与成本构成、信息技术的规划方法(特别是成本—收益分析),以及信息经济工具和信息创新等内容。事实上,不少著作也是专门讨论上述类似问题的,只是没有标以信息经济学的题目罢了,如Leslie Will-cocks在《投资信息系统》(Chapman& Hall,1996)中讨论的问题与上述两本著作没有本质差别,但并没有标以信息经济学的题目。
第四个角度是从信息产业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1983年J.马丁和A.弗劳尔迪的《信息经济学》,及1986年萨缪尔·沃尔帕特和齐伊斯·沃尔帕特《信息经济学》(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等,都是专门研究信息产业的经济著作,具体包括数据库产业、数据处理服务业、信息零售销售业,以及通讯系统和信息价值的研究。1997年以来,网络经济与通讯产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Lee W.McKnight和Joseph P.Bailey 主编的《因特网经济学》(The MIT Press,1997 ), 及 J.Gregory Sidak和Daniel F.Spulber 《放松管制的收益与管制合同:美国网络产业的竞争转型》(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是网络经济学的两部重要著作。此外,韩国Sung Gul Hong 的《东亚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台湾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Edward Elgar,1997)、英国Daniel J.Ryan主编的《电信业中的私有化与竞争:国际发展》(Praeger Publishers,1997)是近年来两本有代表性的信息产业经济学著作。
第五个角度是从信息经济的统计测算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是已故的美国经济学会前会长弗里兹·马克卢普,他在1962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的著作,率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以此为基础对美国知识产业的规模做了初步的测算,发现知识产业占195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9%,占劳动力的32%。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报告中,将马克卢普列为最早进行知识经济研究的学者。1971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D.M.Lamberton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学》(Penguin Books)著作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卢普的理论。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波拉特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以《信息经济》为题完成博士论文,出版了九卷本的《信息经济》(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Paper)著作,进一步发挥了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思想。1995年Jorge R.Schement等《信息时代的趋势与强度:美国信息的生产与分配》( Transaction Publishers)和1986年Michael R.Rubin等《1960—1980年美国的知识产业》(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先后对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改进。
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和方法广泛地影响了80年代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90年代依然不时出现受这种理论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美国檀香山东西文化交流中心M.Jusswalla女士、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Lamberton 、 昆士兰大学N.Karunaratne、新西兰梅西大学H.-J.Engelbrecht等, 先后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多数国家的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系列测度和跨国比较研究,部分成果以《思想的成本:十个太平洋国家的信息经济》(
Ablex Publishing Corp.,1988)为题出版。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英国、匈牙利、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学者,也先后对本国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和研究。但是,90年代中期后,国际学术界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基本消失了,仅有零星的研究成果出现,转而出现了对知识经济的探索,Robin Mansell和Uta Wehn 《知识社会:支持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1921年,弗兰克·奈特正式将不确定性概念引入经济学的理论殿堂中。不确定性概念导致本世纪经济学五个主要流派或知识的诞生,它们分别是不确定性经济学,合理预期学派,制度经济学、经济对策论和信息经济学。从假设条件角度分析,不确定性经济学主要研究不确定性形成的基础,方式,经济特征及其影响,同时也考虑如何减少不确定性的损失,但是,这种考虑不是建立在广泛研究信息对不确定性限制的基础上。近似地说,不确定性经济学是一门“被动的”信息经济学。合理预期学派也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信息的影响,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分析框架中,但是,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人们对不确定性和获得信息的理性判断基础上。合理预期假定意味着每种状态下的均衡价格可能是这样的价格:如果将价格理解为该状态的真实信号,那么,由此产生的行动将使价格保持均衡。制度经济学对待不确定性与信息的态度是根据一定的先验信息将不确定性限制在“制度”框架内,使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减少,或者说,只要产权明晰,交易成本就会下降。经济对策论是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一般对策论在经济领域应用与发展的结果。信息经济学则以研究信息如何制约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如何改变经济参与者的决策环境而影响经济行为,或者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使自身处于更为有利的对策地位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因此,不确定性经济学、经济博弈论、合理预期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部分内容会与信息经济学相互重叠,这从上述对国外信息经济学五个研究角度的分析中可见一斑。Akira Takayama在《经济学分析方法》(Harvester Wheatsheaf,1994)中, 就将信息经济学方法放在不确定性经济学方法下面。
根据上述五个研究角度,我们可将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范畴分为八个领域。
第一个领域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包括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及市场安排、不利选择、道德风险和市场信号五部分内容。这也是主流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甚至有学者直接将信息经济学称为“非对称信息经济学”,如Ian Molho的《信息经济学》等著作。
第二个领域微观信息经济学的非核心领域,包括信息的四种形式(完全与不完全、对称与非对称、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以及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的模型及影响研究、搜寻、最优信息系统选择、拍卖与投标、信息商品与销售、信息成本与价值、信息结构与信息效率、信息技术和网络外部性、知识产权保护, 以及信息市场理论等内容, 如 1982 年Ejan Mackaay《信息与法律经济学》(Kluwer Nijhoff)、威廉·维克里《信息经济学》和乔治·施蒂格勒《信息经济学》等著作。
第三个领域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领域,主要是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理论研究,包括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国家创新体系、信息化(或计算机化)的测度理论与方法、信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经济增长理论等),以及路径依赖、市场锁定、收益递增律,信息财富和信息资源的经济理论等内容,如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1985b )的论文《信息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理论》、William H.Dutton 编《信息与电信技术: 观点与现实》(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以及汤姆·斯托尼尔《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等著作。
第四个领域为信息系统经济学,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成本、价值与创新、信息系统的投资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信息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信息系统定价和市场营销等, 如Marilyn M.Parker等《信息经济学》著作。
第五个领域为企业的信息组织理论,包括企业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与竞争策略、企业信息化与产业信息化理论等内容, 如Adrian M. McDonough 《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系统》 著作和D.Lamberton(1984)的论文《信息与组织经济学》。在后一篇论文中,讨论了信息经济学两位先驱(马尔萨克和马克卢普)的贡献、信息的组织经济学、信息部门与信息产业研究、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信息政策等问题。
第六个领域为信息的产业组织理论,也称为信息产业经济学或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包括信息产业的经济特征和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垄断与竞争、进入与退出、研究与开发等竞争战略与策略,以及信息产业与就业、人力资源、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内容的研究,如Paul Jowett 和Margaret Rothwell 《信息技术经济学》(St.Martin's Press,1986 )和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编《信息产业的前景》(蔡振杨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等著作。
第七个领域为网络经济学,包括网络外部性、网络经济的特征、作为公共商品的网络的经济效率、网络产业的竞争、网络产品及服务定价、网络经济的政策,以及电子商务中的各种经济问题的研究,如Lee W.McKnight和Joseph P.Bailey主编的《因特网经济学》等著作。
第八个领域为国际信息经济学,包括世界信息经济与国际信息贸易两大部分内容,前者侧重从世界经济角度分析世界经济的信息化与信息经济发展及趋势,如研究信息技术对国际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影响等,后者从国际经济学,特别是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信息贸易的经济问题,如信息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信息服务贸易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信息服务市场的开放顺序等,如日本Rene A.Belderbos《日本的电子跨国公司与战略性贸易政策》(Clarendon Press,1997)和美国博多·巴托恰等《发展高技术产业政策之比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等著作。
针对信息经济学有这样多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国外经济学家中也有不同看法。美国经济学家J.Hirshleifer(1973 )是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学者之一,他认为,马克卢普和马尔萨克提出的知识产业和信息系统经济学动摇了传统经济学对信息的看法,扩大了经济学观察的视野,但是,微观信息经济学需要收拢自己的研究范围,至少需要限制对以下领域做研究:(1)类似需求函数、 短期与长期成本函数与不完全竞争这样的信息假设;(2)在谈判和博弈中信息的主要作用;(3)在宏观理论中,分散化的市场经济中信息非函数分布时的凯恩斯非均衡;(4 )劳动市场上搜寻的失业解释;(5)在组织中信息流的效率,等等。 微观信息经济学应集中于研究市场中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改善,因此,从这个狭窄的角度来说,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经济理论自然发展的结果。相反,马克卢普对专利等知识产业理论的研究,属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范畴。
J.Hirshleifer和J.G.Riley(1979)在《不确定性和信息分析法:一项说明调查》中,将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理论放在不确定性经济学下面,将70年代以前的信息经济学成果总结为五个部分:(1 )信息的决策;(2)公共信息与市场均衡;(3)研究与创新的经济学;(4 )信息优势与市场的信息显示(市场信号);(5 )合理预期与信息效率,其中, 第(3)部分内容为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理论。这两位学者认为,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市场不确定性的信息理论,宏观信息经济学则是研究技术不确定性的信息理论。其后,N.Karunaratne(1986 )进一步发挥和阐述了这种认识。在D.W.King等编的《信息经济学精选文集》(Knowledge Industry Publications,1983)中收录了24篇文献,这些文献既有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也有属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
作者(1994,1997 )已经就国外信息经济学不同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做了述评。可以认为,从第一、二个角度研究信息经济的理论成果,基本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从其他三个角度研究的成果,则属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范畴。
国外信息经济学的新进展
在国外,主要有五类单位或机构开展信息经济学研究,一是大学经济学院或商学院,如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经济系等,形成了所谓的主流信息经济学研究;二是大学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如佛罗里达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等;三是大学通讯、图书和情报学院,如美国新泽西州立拉特格斯大学通讯、信息与图书馆研究生院等;四是独立的研究所、政府商务部门和国际组织的研究机构,如美国檀香山东西文化交流中心,美国商务部和世界银行等;五是信息技术产业公司的研究机构或经济学家等,如萨缪尔·沃尔帕特为美国普雷迪卡斯茨联合公司的创始人。这说明除主流信息经济学知识外,信息经济学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和范畴。鉴于这种情况,要想系统地讨论信息经济学全部内容的新进展是困难的,但可以通过一两本核心专业杂志刊载论文主题的变化做概要的分析。
目前,信息经济学的国际性专业杂志只有一本,就是1983年创刊的《信息经济学与政策》(荷兰出版,季刊),第一任主编为肯尼思·阿罗,现任主编为D.Lamberton。 通过这本杂志所刊载的文章研究方向,可以大致了解近年来国际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动向。我们取两个时间段做简要评述。1994—1995年,《信息经济学与政策》杂志共登载论文共28篇,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范畴的文献10篇,如Richard Arnott等(1994)《信息与经济效率》,涉及信息成本、信息效率、市场信号、价格弹性与价格激励等内容。宏观信息经济学文献18篇,涉及网络、软件、电信、电视和EDI等行业的技术标准、生产率、产业结构、 管制与放松管制的制度、关税壁垒、定价、竞争策略,以及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内容。这说明在文献分布上宏观信息经济学稍微多些,但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差距不大。
1998—1999年,《信息经济学与政策》杂志共刊载39篇论文(截止1999年第2期),其中,微观信息经济学3篇,涉及网络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等问题;宏观信息经济学36篇,几乎涉及当前宏观信息经济中的所有热点领域,如长途电话与本地电话、移动通讯、卫星通讯、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多媒体和ISP (网络接入商)服务等领域的经济问题。研究主题有电信产业的进入管制、投资、范围经济、服务质量、全面服务、定价与效率、福利、设备租赁、企业重组,以及数字信息商品的最优捆绑销售战略、技术资本、知识网络,国际技术网络和语言经济学等问题。第一作者来自以下12个国家:美国(15篇)、英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各5篇)、西班牙(2篇),以及韩国、加拿大、新西兰、巴西、葡萄牙、印度和比利时(各1篇)。 第一作者的服务机构以大学经济学系最多(21篇),其次是企业(6篇)和大学商学院(4篇),其他分别来自大学管理学院等不同的学术机构(8篇)。可以认为,90 年代中期以来,作为主流信息经济学的微观信息经济学文献主要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等传统经济学的杂志上,宏观信息经济学文献则主要集中在以《信息经济学与政策》为核心的专业杂志上,并集中对电信服务业的主要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标签:经济学论文; 道德风险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不确定性分析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产业论文; 测不准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