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个孩子不容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容易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种专给孩子使用的洗浴液,除了具有常见的功能外,还有特殊的“无泪配方”技术,免得孩子洗浴时刺激眼睛;给孩子喝的奶,比其他的奶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孩子使用的香皂经过更多的技术处理,更少细菌。孩子的东西总是需要特殊的标准、特别的包装、特效的配方。仅仅做到这些并不够,因为孩子们在成长中更多地需要心灵世界的呵护。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从不同的方面塑造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而我们提供给他们的精神食粮是否也经过特殊的净化,是细菌最少、最干净的呢?
(一)
当今的父母最难当,这几乎已经成为父母们在一起经常感慨的话题。今天的孩子具有很多优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云晓介绍,调查显示,独生子女有五大“人格”优点:珍惜友谊;有恒心;充满自信;乐于助人;自我提高的意识强烈;兴趣爱好广泛。但他们的弱点也很突出,一些需要在艰苦环境中奋斗才能积淀下的品格,他们不容易具备,这些东西的缺乏迟早会给他们带来痛苦。这是有的家长在给孩子提供过分优越的物质条件时埋下的隐患。
作家毕淑敏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给每一个人都带来许多挑战。或许是因为属于成人的世界改变起来略显困难,或许是因为时代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人们一致地将注意力像聚光一样集中在孩子身上。社会不允许我们培养一个“废品”出来,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也没有机会进行试验,同时也没有多少成功的例子和经验,所以每个负责的父母都会觉得很沉重。被历史耽误过的心急的父母几乎是直接用自己的愿望、理想塑造下一代人,这是历史的大背景,不是哪一个人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的自发的行动,这种体现在孩子身上的空前的竞争和攀比其实是上一代人之间的攀比。无辜的孩子和家长一起承担了从来没有过的期望、从来没有过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来是无私的,但由于我们的目的太直接、太明显,大多数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私的,是为了实现大人的理想。你对他再好,他也认为是应该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的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我们做什么是我们的责任,孩子并不必然按我们的愿望生活成长。我们提供他们必需的温饱,保证他们旺盛的求知欲能够得到满足,还不因家庭的任何方面的缺憾造成孩子心灵的负担,在他们需要帮助时永远在他们身边可以伸出一只手,并且通过自身的行为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行为典范,加上学校的教育和孩子自身的修炼,我们拥有的可能不是最优秀的孩子,但孩子一定会有值得珍爱的人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史静寰女士认为,中国的父母、老师和学生都这么累,主要是因为三者之间在教育问题上错了位。孩子刚一出世,家长恨不得已经替他作好一生的选择,家长和老师一直把自己摆在一个看门人、把关者的地位。孩子是不成熟的、缺乏判别力的、容易犯错误的,需要老师、家长的监督引导。孩子的人生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不允许画错任何一笔。既然有这么多人比自己还着急,孩子自己又何必操心呢?孩子没有机会考虑自己所做的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没有机会独立地作出判断。我们老责怪这一代孩子依赖性太强、不会独立处理各种问题,但我们什么时候给过他们锻炼的机会呢?
(二)
史静寰前年与丈夫一起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读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跟着到美国读书,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生活了一年。史静寰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讲了中美两种教育思想的差异。美国注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个性的发挥、各种兴趣的培养以及独立性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品格的培养关乎个人的理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注意力等。从来没有拿过什么奖状的儿子到美国学校上学的第一个月就捧回一张奖状,老师认为他具有在很短时间之内和同学成为好朋友的能力,故授予他优秀学生的荣誉,而史静寰却一直担心连英语关都过不了的儿子怎么和别人交朋友。在国内时儿子的手工课成绩不及格,史静寰也认为儿子的动手能力很差,但在美国,儿子的手工课成绩是全班第一。从美国回来后,史静寰想让儿子补一年落下的课,儿子却想跟着自己原来的那个班一起读,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学校的升级考试。在炎热的暑季,儿子主动请父母帮着找了一个辅导老师,补习了一周,通过了考试,得以和原来的同学一起上学。
在一项对独生子女做的专项调查中,60%的人表示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的同时,使更多的学习不那么好的孩子感到自己是失败者,产生自卑感,压力大,根本谈不上学习的快乐和创造性地学习。
其实我们都低估了孩子所蕴藏的潜力。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一定会激发他们的自觉性。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自己进行选择,然后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他们才可能有独立的能力。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经验自己支配自己,长大以后一旦获得自由,寻求自我空间发展的欲望越强,反叛的情绪也越浓。
(三)
就传媒而言,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孩子获取信息已不是很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分辨不同信息的价值。媒介有责任为青少年提供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全国有3.8亿儿童读者,目前为这些儿童提供精神食粮的有33家专业少儿出版社、69种综合性和专业性少年儿童报纸,还有上千家电视台、电台。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局面仍然令人欣慰。很多优秀的中青年作家加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来,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文学、动画片、少儿影视。作家们创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要花几倍于平常的写作时间。不能用孩子看不懂的反讽、不能用不规范的词汇、不能把黑暗的东西写得太多,要将真、善、美移植到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些要求使作家们的写作变得神圣、谨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卜卫很久以来一直在研究传媒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她认为电子媒介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未成年人的好朋友,他们花在电子媒介上的时间已经占据了业余时间的一大半。试想如果色情、暴力、战争充斥传媒,那么未成年人从中会学到些什么?卡通片、电脑游戏中的暴力内容、色情内容更是防不胜防。目前我国对此既没有采取立法的方式,也缺乏行业的自律,对于培养青少年健康、良好的品格可谓弊多利少。我们的电视广告中也太多过分刺激儿童购买欲的商业节目,生产厂家及商家认准了儿童及青少年消费市场的旺势,为追求利润而大打儿童牌。很多西方国家对于儿童节目播出时间之内的广告的时间、内容都有明确规定,对于针对儿童的广告更有明确的条文就内容真实性加以规范。我国在这方面起步很晚,进展缓慢。对待电子媒介,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自流。在教会我们的孩子掌握基本的、必需的电子知识的同时,传媒的从业人员有责任提供给他们更多更好的营养品。
比萨塔斜了,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景观,但人生的金字塔倾斜了,它所引起的担忧和同情一定远大于美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及社会如此多地关注着他们,无非是想让那些在春天开放的花朵开得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