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霞 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 271100
一、导入直奔主题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只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如此直奔主题的导语,改变了以往“圈内绕”的方法,把可以一句话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地亮出来,让学生不至于在所谓的启发式迷魂阵里绕得云里雾里。
二、背景资料亮出
周敦颐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灏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三、梳理结构适时
大家看题目《爱莲说》,你能提取哪些信息?至少能有两个,请小组交流。抛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1.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如果不爱,不可能把莲写得如此形象。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就是借莲抒怀,赞美像莲一样的人。之所以如此设计,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善于从题目中去寻主题,从题目中找突破口。“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细致描写,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如此设计过渡语,是为了让学生更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课堂小结及时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两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实际上前文所说的一切,正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文章分析到此,很多学生应该从最初的只是获得了一个文章主题到理解了文章是怎样表达主题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学生既能明白文言文学习可以不支离破碎,从题目和结构以及感情入手,又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真正达到人和文合一的境界,不觉枯燥。
五、点拨方法到位
为了更好地借物抒怀,作者还用了两种写作手法做了更好的表达,哪两种方法呢?(对比和衬托)对比很好理解,在这里我只想简要说说正衬和反衬。在周敦颐眼睛里 ,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这种人只是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无力改变现实,所以选择了逃避现实。这方面的代表是陶渊明,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虽不赞赏这种态度,但也不至于厌恶,毕竟他也是不慕名利的。但对于富贵之牡丹作者是鄙弃的,在作者眼中,爱牡丹就是庸俗逐利的代表。一句话,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伏笔。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写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如此有问有答的点拨写作方法,学生会对文章有个更细致的把握,为仿写做好必要的铺垫。在上课时候,学生对这个方法的点拨很有兴趣,既联系了旧知识,又有了新体会,可谓“温故而知新”。
六、走出文本不可少
本文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我希望大家以后学文言文的时候不要先对字句对应着翻译,破坏了古文的韵律美,而应该像学现代文一样,先根据自己的理解理出头绪,在背诵的基础上再去关注琐碎的知识点。
论文作者:潘清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周敦颐论文; 作者论文; 出淤泥而不染论文; 而不论文; 同流合污论文; 学生论文; 主题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