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引领社会转型与发展
文 赵定东 张黎理
作为由政府部门大力倡导的一种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制度化的社会互动模式,成为陌生人之间人际互动的重要路径选择。研究表明,这种路径选择的社会意义已完全超出了其互动双方之间,推动着社会转型。
中国大型浮顶储罐均设置了完备的固定式消防系统,但由于泡沫消防炮用水量巨大,只能适用于地表水源充足的地区,且要配套大流量的吸水泵、泡沫比例混合器以及大口径高流量的泡沫消防炮,设备之间用超大直径的双层专业消防水带连接,目前大功率移动式消防设备配置相对较少应用。
志愿服务是社会架构变动的重要表征
在改革开放以前,单一公有制的建立一方面使国家成为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绝对主体,直接控制和调动绝大部分资源并有计划地运用于一定的社会目标;另一方面,任何个人、群体和组织所具有的现实的、可使用的资源均是国家直接分配的结果。个人只是生活在单位空间里,单位的基本结构相同,国家通过结构相似的单位组织将资源和权力地方化、部门化、“单位”化,而中国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处于行政序列之中。由于单位几乎承担对个人的所有资源的分配,因此事实上构成了一个个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小社会”。改革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资源多元化配置的新格局。“政企分开”使市场逐步从政府行政体制中分离出来。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建立和股分化的改革使企业直接面对市场,逐步由原来的生产生活一体化载体转化为单纯的契约性经济组织。随着政府行政组织、市场经济组织的功能分化和重新定位,必须剥离原先政府和企业组织所承担的许多不合理的社会功能。文化、教育、体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社会事务正在逐渐回归社会。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在单位之外的社会活动也日益增多。总之,社会成员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事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参与方式,形成了新的社会公共空间。志愿服务的兴起正是这一社会架构变动的重要表征。
志愿服务推动新型人际关系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们被安排在统一的、同质同构的“单位体制”中,仅仅只有干部、工人、农民等简单的职业角色差别,其职业地位的分层也主要由单位占有社会稀缺资源多少来决定,并服从于一定的官本位序列。而且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内部的科层制度往往严重地压抑了人们的个体创造的积极性。随着“单位体制”的松动和弱化,人们得以在逐渐增多的社会活动中发展横向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人们渴望能激发自己除职业之外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这就使人们不再满足于职业身份和由单位决定的社会地位,他们寻求充当更多的社会角色来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志愿者正是在这一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社会角色。他们作为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群体,成为“八运会志愿服务者”、治安巡逻员、各类报告团成员、义务绿化养护员、法律咨询员等等,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提供了十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前景。
同时,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市场的搬迁和流动加剧,这一切都使得城市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陌生感和归属感缺乏。人们迫切渴望重建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近年来,杭州市团委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切实的社会化参与结构和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而且也实实在在地引导着人们步出自己狭小的居室天地,在邻里互助和一系列公益性、福利性事业的参与过程中,发展了社区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培育了人们乐于助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情操,形成了出入相友爱、守望相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应当指出,这一新型人际关系不仅是邻里熟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而且在参与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等活动中提高和升华为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社会公益精神和奉献精神。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中央高度集权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新体制转轨。这一深刻的体制变迁,不仅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性资源和组织活动空间,而且体制变迁本身也只有依托完善的志愿服务,才能使新体制顺利创建,使整个现代生活更符合人性,真正充分地体现社会的公正与合理。
志愿服务是社会体制转轨的重要表现
1980年2月24日,结束完一天的表演,夜深人静时,雨果撞向水池的墙壁,发出令人心惊的响声,“咚”“咚”“咚”,海洋馆的工作人员察觉到情况不对,以为雨果生病了,然而又想不出什么办法。之后几天,情况依旧,海洋馆的工作人员只好晚上派人观察水池里的情况。
市场按效率原则配置资源,必然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增加社会资源的总量。在现代经济体制下,市场产出的资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转化成为社会福利、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的资源。正是通过这种市场化资源向社会化资源的转移和转化,使社会志愿服务中的福利服务、保障服务、慈善服务等获得了资源支持。同时,市场按竞争原则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适者生存、弱者失败的局面。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受挫的失败者,社会应该提供公正的对待和人道的照顾。
中国社会正由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法理社会融合。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依靠私人情感和身份地位构成的网络来进行效,以人情面子来判断是非曲直。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市场交易和科层制的发展使人们之间更强调契约精神和业绩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尽管传统私人关系网络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人们更多地依靠彼此的信用和功利理性来交往。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的责任伦理成为现代法理社会的主要精神。这一方面保持了大工业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另一方面也使城市人缺乏归属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于短暂化、表面化和形式化。这种工业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产生强烈冲突。人们迫切要求在功利理性之外,还应张扬体现爱心的价值伦理。已有研究发现,传统价值观念对人们支持或参与志愿活动有着正相关关系,在对天下为公、助人为乐和行善积德持肯定态度的人中,利他型动机比率最高。可见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转型是人情伦理逐步融于契约理性的一个过程,表现为人们在追求功利理性的同时,也对生活有着审美情趣的追求;在强调责任伦理的同时,也强调内在的道德规范。这种融合后的价值观念成为上海社区志愿活动的基本伦理。
↓志愿者参加“把杭州名片寄出去”活动
志愿服务完善社会价值观念重构
由政府行政组织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及其相伴而生的社会多元结构的发展。由此,社会志愿服务及其志愿组织作为社会发育的重要因素与表征,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行政组织和市场经济组织原先承担的大量社会事务和功能,将由社会志愿服务来承接。志愿服务将在推进文化、教育、体育等各项社会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满足市民个体化、多样化和非组织化的日常生活需求方面,灵活多变、丰富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将真正切实地解决大量发生在家门前的衣食住行以及情感性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任何庞大发达的行政系统都难以照顾到的。其次,志愿服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的社会服务,正在成为社会组织发育的新形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以共青团的组织关系网络为基础,组建了大量的志愿服务组织。正是这些众多的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和民间互助团体,以横向分布和横向联系的网络结构,把社会上、社区内分散、孤立的个人汇聚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再次,由于志愿服务具有自愿、自主、自我服务等鲜明的特色,因而非常有利于吸引和调动除行政资源、市场资源之外的极其广泛的各类社会化资源。在美国,1990年志愿活动的生产总值已经占全美国民生产总值的7%,加拿大则占有12%。从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来看,也已经在人、财、物各方面得到社会广泛的响应和支持。当然,目前我国的社会化资源的价值还远未被充分重视和利用。总之,开展志愿服务需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使其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在国道丹阿公路鸡东至鸡西机场段工程建设中,王世君任指挥部计量工程师,并负责桥梁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通过他与同事们近两年日日夜夜的努力,打造出了鸡东县的公路精品工程。
志愿服务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倡导和重塑新的社会精神价值,它作为一种社会成员间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能够切实而有效地达成价值理想和规范伦理的统一,达成道德精神与道德实践的统一,通过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上,培育和提升奉献社会的精神境界。因此志愿服务的普遍实践将成为现代社会中追求普遍人际互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由此可见,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由国家倡导和推行的制度性活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首先,志愿服务活动构成了一种非熟人、非亲情的新型互助关系——一种新的公益关系。其次,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参与途径,一种新的社会行为方式。再次,志愿服务活动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政府和市场的社会领域的发育,展示了在国家能力限度和市场之外社会自治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最后,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出了一种新的公共精神,在关注公共生活和负担起公共责任的同时,人们也获得了道德精神的升华、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
赵定东系杭州师范大学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黎理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标签:社会转型论文; 志愿服务论文; 社会公益活动论文; 政府部门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人际互动论文; 社会意义论文; 制度化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志愿服务研究中心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论文;